地方本科高校“双学院制”工科人才共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0-03-22 17:26郝志峰古广灵傅江景李先祥刘雄平
关键词:工科校企学院

郝志峰,古广灵,傅江景,李先祥,刘雄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教务处,广东 佛山528225)

1 背景与目的

1.1 改革实践背景

实施“双学院制”,既是对我校长期开展校企、校政、校产、校院协同育人的经验总结,也是我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创新举措。2009 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与广东翔顺集团有限公司等3 家公司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之后国际经济与贸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5 个专业开设了“创新创业班”(也称“老板班”),部分专业实施“3+1”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我校逐步探索出“专业+企业(行业)+项目”嵌入式的协同育人模式。六年里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面获得了63 项省级质量工程、教研教改课题和3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土木工程等2 个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化学等9 个专业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称号,2015 年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并首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这些校企合作办学经验和成果为“双学院制”全面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1.2 改革目的

2015 年我校被列入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实施“双学院制”既是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对我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校快速实现由地方综合性大学向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转型的自主探索。着力解决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两大教学难题:一是高校和企业“双动力”不足致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难以落实和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二是工科院校对企业、产业认知不足,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也是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所担心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校外实习环节,由于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保障,企事业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实训难已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1]。

2 方法与路径

我校依托“产业学院”,开设“机器人产业班”、“新材料产业创新班”等13 个“产业特色班”,采用“专业共建”“师资共培”“课程共创”“技术共研”“就业共助”“资源共享”的产教融合新方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和发挥其主体作用,开展互利共赢的“双学院制”人才共育新模式的实践。

2.1 校企专业共建,建立与地方产业紧密融合的新的工科专业体系

实施“双学院制”,学校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行业企业共建机制,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和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近几年瞄准佛山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六大领域,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工科,学校新建了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11 个工科专业,理工科专业集中度达66%,服务佛山市支柱产业专业占比75%,与地方支柱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融合的工科专业体系业已建成。

2.2 校企师资共培,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双学院制”,学校与企业、行业实行“双聘”(双方互聘兼职教师、创业导师和兼职工程师、设计师等)和“双挂”(双方人才互换到对方挂职)制度。近三年,我校外聘约180 名来自产业一线的“大城工匠”、企业高管和技术专家充当“强力外援”,独立或合作承担专业导论、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教学任务。制定《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实施办法》来加强“常规阵容”,近年来选派约200 名中青年教师到产业学院开展产品研发、项目推广等实践能力锻炼,给予经费支持,并减免教学工作量,同时严格规定中青年教师职称评聘须有行业、企业经历,“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到35%。

2.3 校企课程共创,创建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课程与教材

实施“双学院制”,工科专业根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行业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增设行业、职业标准类课程,增加需在企业完成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或实验项目,提高教学实用性、实操性。依托产业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工业机器人》和《机器人控制》两门课程,土木工程专业设置“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模块,开发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等创新性实验项目。新版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达32 学分以上,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由26%增加到35%以上;近几年与企业共创产业前沿、行业紧缺、企业急需的课程85 门和教材资源27 种。

2.4 校企项目共研,实行问题导向、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实施“双学院制”,我校鼓励“论文写在大地上,科研做在车间里”,师生直接面向产业、行业和企业的问题,参与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承接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正如2014 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傅业影参加创新设计产业学院的实践之后所说,“在企业里上课,完全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实打实的项目实践”,这种基于项目、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无疑更有助培养师生创新创造能力。近几年工科学生毕业设计和教师科研课题90%以上来源于企业实践项目,专利申请数连年倍增,其中2013 级食品与安全专业和光电信息“科技创新班”更是实现了“人人有专利”目标。

2.5 校企就业共助,搭建教学、培训、研发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实施“双学院制”,学校开设4 门9 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外聘约160 名企业创业导师,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通过经费资助和优先推荐品学兼优学生等措施,解除“企业怕得不到实惠而不愿接受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产业学院中的企业不只是单纯的实习单位、用人单位,还应是育人单位,应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生活条件、报酬、岗位并优先录用,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就业,解决“大学生怕学不到真本领不愿进企业实习”的问题。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平均创业率高达1.45%,为全省平均数的2.5 倍。

2.6 校企资源共享,建设开放融合、互利互惠“校企发展共同体”

实施“双学院制”,校企双方在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上能实现叠加效应,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把实验室、技术研发室直接建在高校,充分利用高校相对完善的硬件条件和人力资源,提升创新能力;高校的科技平台向行业、企业开放,在检测认证、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高新企业培育等方面发挥作用。近三年,学校与美的集团、浪潮集团、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行业共建产学研基地130个、联合实验室8 个,获得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 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 个;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两千多人次,优先、优惠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近百项,双方结为利益共同体[2-3]。

3 效果与创新

2015 年学校全面实施“双学院制”,共建产业学院23 个,合作企业上百家,涉及行业、产业20 多个,在理工科专业进行多年实践运用,受益学生5 000 多人、教师300 多人、企业员工2 000 多人,成效明显。

3.1 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创业率高达1.45%

2015-2019 年,学生省级以上科技文化竞赛获奖数逐年翻番,其中2016 年发表学术论文和专利授权数为2015 年的6 倍和9 倍,学生创业率平均高达1.45%,为全省平均数0.59%的2.5 倍。本科学生在SCI 杂志发表论文,在代表大学生最高科技水平的全国“挑战杯”上获得金奖,一个创业项目获得3 000万元风投意向,均实现了我校办学史上零的突破。

3.2 教师工程教学、技术研发能力日趋增强,成果转化率高达60%

2015-2019 年,学校专利申请数剧增,达到5 000 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一半以上;教师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数也不断增加,机器人焊接柔性工作站等68 个高新技术产品被成功转化,成果转化率高达60%,高企培育数由4 家增加到近200 家,逐年翻番。

3.3 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学校办学实力不断提升

近几年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两千多人次,使企业人才招聘的适配性大大增强;优先、优惠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上百项,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研发的“智能照明”、“深紫外”等半导体核心技术已投入生产;机电工程学院7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以优惠的30 万元转让给广东汉邦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开发的小苹果LED 灯被佛山市铂利欧照明有限公司采用,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我校为地方经济服务总体情况全省排名连续5 年高居第2 名,2015-2017 年荣获7 项国家产学研合作最高奖,《校企“1+N”基地建设模式》成功入选“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我校逐渐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高地、区域内块状经济发展的战略伙伴和区域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

3.4 成果推广应用及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几年,课题组成员先后在《教育探索》等期刊发表相关教研论文20 篇,主持相关教研教改课题26项;带动其他教师获得相关省部级课题立项143 项,其中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00 多项;形成了系列改革实践方案、制度文件、成果案例24 个。

我校创建“产业学院”和“双学院制”,得到广东省教育厅的高度认可,为《广东省关于加强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制定提供了成功案例。2017 年11 月,省教育厅委托我校承办首届广东省高校新工科与产业学院建设经验交流活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以及省内外72 所兄弟高校的领导300 余人参会并实地考察产业学院建设情况。

3.5 主要创新

3.5.1 创建了“双学院”人才共育新模式

我校“产业学院”实行管委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不以获得利润为出发点,而以培养“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产业行业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互利共赢,形成“校企发展共同体”为目的。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以保障其正常运行,制定《产业学院管理办法》和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合作目标、任务、职责和具体措施。“双学院”是我校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打破高校封闭办学,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而开启的一个工科人才共育新模式。

3.5.2 创立了“三对接”人才共育新体系

(1)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学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行业企业共建机制,根据产业行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与地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工科专业建设力度,走出高校“专业只增不减”的怪圈。

(2)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各专业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的最新人才需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设满足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教材资源,强化教学实操性、实用性,改变高校“因人设课”“老调重弹”的不良现象[4]。

(3)大学学习与企业工作对接。强化“学工结合”,把课程学习任务转化为企业实践项目,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学习内容,在学校与企业的交替培养中完成从高校大学生到企业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扭转“大学生眼高手低”、“企业急需却一才难求”的尴尬局面。

3.5.3 建立了“六共”的人才共育新方法

我校创建的“专业共建”、“师资共培”、“课程共创”、“项目共研”、“就业共助”、“资源共享”的“六共”新方法,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符合教育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的新工科建设精神。把“高校课堂搬进企业”,把“实验室建到车间”,把“学生带进生产一线”,使学生尽早认识产业、行业和深入企业,解决工科专业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猜你喜欢
工科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海盗学院(7)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学院掠影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