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创新型商科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

2020-03-22 17:26苏少丹
关键词:商科五位一体育人

罗 锋,刘 军,黄 丽*,苏少丹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与模式正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生产、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新制造、新零售、新金融、新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的商科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成为无法回避的艰巨任务[1]。在此背景下,商科教育的人才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创新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如何与社会各界一起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具备良好的公民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强烈的创新精神、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新商科”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界面临的紧迫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传统的商科人才培养一直存在思政教育投入不够导致社会责任感缺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应用能力不强,创新训练不足导致创新能力不强,办学主体单一导致办学资源不足,国际交流不够导致国际化视野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2-6]。笔者认为,目前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需要大量应用型创新型商科人才,定义为“应用创新型商科人才”,是指在新经济和变革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精深的商业分析决策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高超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地方深度,能够在区域社会经济运行和产业升级过程中起到生力军作用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商科人才,既是为实现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对商科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在高等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商科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地方高校应用创新型商科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

为达成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以下简称本学院)自2014 年以来,树立“思政领航、专业为基、产教融合、能力导向”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按照“家国情怀、专业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五个育人维度,构建“思政育人、专业知识、创新实践、产教融合和国际交流”等五大平台育人新机制,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对接、专业能力与时代需求对接、创新能力与社会需求对接、应用能力与产业需求对接、沟通能力与全球化需求对接,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商科人才。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构建“三全育人”新机制,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主要内容包括:1)除在学校的整体思政教育安排下,积极实施课程思政。鼓励教师将思政教育有机融进课堂教学,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2)在学工系统还专门构建包含思想引领、网络思政、德育行动和学术提升“四位一体”思政育人新体系,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培养具备个人素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创新实践精神的综合素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1.2 开展基于“成果导向”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课堂育人主阵地,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在就业和未来发展取得成就,而这一目标就需要从能力出发来培养人才,学院采取了基于“成果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与毕业要求相结合,从公民素养、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能力。具体做法是以优质课程和示范课程为抓手,从课堂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4 个方面与能力培养一一对应,并在全学院开展课堂革命,将每一门课堂都力争教出水平,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新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1.3 构建以学科竞赛平台为支撑的创新育人新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与课堂育人主阵地相互配合,以《基于商科素养提升的竞赛育人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打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企业经营沙盘ERP 项目、企业竞争模拟大赛、CIMA 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等学科品牌,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要求每一个专业都找到适合专业特点的竞赛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活动。同时,还实施魔力创业训练营,从创业知识讲座、创业大赛到真实创业一条龙服务。另外,邀请社会各界导师来校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发动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4 构建产教融合新机制,对接行业产业链和创新链,拓展教学空间

以产业学院和实践基地建立为抓手,建立了广东知识产权创新学院和佛山外贸商学院产业学院,与佛山外贸商协会等一起建立实践基地,拓展行业协会等平台式实践基地,大力开展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校企课程共创,开发核心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推动实验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各专业根据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充分利用产业学院的人才,共创最能反映产业前沿、企业急需、行业紧缺的核心课程,通过政校企人才共育,培养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商科人才。

1.5 建立国际化育人平台,对接全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积极与全球高校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1)与美国、德国、俄罗斯等9 个国家一起,建立联盟,与不同国家的高校学生一起用计算机软件Bo-cash 开展“跨国公司市场竞争博弈”的实证研究(INTOP),开拓了师生视野,提高了其英语实际沟通与交际能力,并且推动了我校国际化发展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合作项目。2)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2+2”国际班,前两年在国内,后两年在国外,完成所修读课程获得双学位。3)与全球众多高校建立短期访学项目,支持学生外出访学。4)开展工商管理中德班,与德国高校建立联系,每年都有学生赴德国进行短期访学交流。

2 “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

2.1 建立地方高校“五位一体”培养应用创新型商科人才的新机制

实施应用创新型商科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改革,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商科人才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系统框架。其理论主要是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几个问题:1)为如何有效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应用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的问题。2)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商科教育产教协同育人的新路子,以此解决地方高校办学资源普遍不足的问题。3)地方高校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按照“思政育人厚植家国情怀、课堂育人夯实专业基础、实践育人培养应用创新能力、协同育人拓展教学资源、国际化育人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思路,构建“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创新实践、产教融合和国际交流”五位一体育人新模式,有效将思政教育与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体现了新时代下地方高校商科人才培养的跨越。

2.2 践行基于“成果导向”的优质本科教育新理念

基于学习结果的教学教育改革理念,为地方高校培养优质人才提供了很好的示范。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接着从内容、模式、方法、资源等方面确定每一个环节所培养的能力,然后再去设计。这种倒推法建立教育教学体系的模式有效解决了目前国内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教学内容随意性的问题,为地方高校达成优质本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范例。

2.3 构建“五对接”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1)思政教育与国家需求对接。构建第一课堂思政和第二课堂思政有机结合的模式,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个人成长有机融合,培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2)专业能力与时代需求相对接。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反映互联网时代下组织管理的新趋势,反映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同时将本土企业家请上讲台为学生讲授最鲜活的商业案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3)创新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以《基于商科素养提升的竞赛育人平台》建设为抓手,打造企业经营沙盘ERP 项目、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商业经营模拟竞赛、CIMA 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等学科品牌,大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魔力创业训练营,邀请社会各界创业导师来学院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发动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大力培养学生基于社会未来发展的创新创业能力。4)社会资源与产业对接。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建立广东知识产权创新学院和佛山外贸商学院,拓展行业协会等平台式实践基地,大力开展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积极拓展办学资源和办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沟通能力与国际相对接。通过开设“2+2”国际班、短期访学交流、国际高校联盟的workshop 等国际化项目,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国际化交流渠道,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力推动了学院和学校的国际化发展。通过构建“五对接”,为地方高校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

3 “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

本人才培养模式自2014 年开始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具体如下所述。

3.1 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形成了“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的学生文化

近5 年本院商科学生共获省级及以上科技文化竞赛奖1 160 项,其中国家级269 项,省级500 项,在“挑战杯”的省赛中获得一等奖。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共102 篇,学生连获企业经营模拟比赛、全国ERP 比赛全国特等奖、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等。学生参与成功孵化佛山市小镰刀科技有限公司等12 个,毕业生创业率为1.65%,就业率超过98%,位于全省前列。

3.2 专业建设取得了质的突破,培育出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建设完成广东省特色专业后又于2019 年获得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立项,工商管理专业完成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其他几个专业也在持续深化人才培养。2014 年以来,学科教师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 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 项、二等奖2 项,获得“全国高校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教学改革”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获得“全国高校悉尼协议成果导向专业与课程开发”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2 项、3 等奖2 项等。立项广东省级教改项目5 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0 项,广东省协同育人项目单位对接项目10项。发表教研论文60 余篇。教改成果在学界和校内产生广泛影响。

3.3 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学科发展也取得明显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教学相长,学科发展取得质的突破,获批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学院设立的“创新与经济转型升级研究中心”已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师队伍成长迅速,1 名教师获得学校卓越教学成就奖、2 名教师获得学校十佳课堂教师称号、8 名参赛教师分别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学科教师为地方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学院主动与地方各级部门合作,每年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库。

猜你喜欢
商科五位一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新商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