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实现“活而有序”

2020-03-27 12:19李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堂管理初中生

李超

〔摘要〕“活而有序”是符合新课改 “以生为本”理念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容易上得生动活泼,但也容易出现“无序”现象。本文在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理论思考,对于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容易出现的“活而无序”现象做了主客观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实现“活而有序”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管理;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8-0060-04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新气象: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感觉到自由、宽松,问题敢提了,异议敢说了,学生“活”起来了;但随之课堂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在一些课堂上纪律“差”了,学生“乱”了,老师“控不了”了,教学效果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活”而“有序”,成为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活而有序”,简而言之,就是既要气氛活跃,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积极参与,同时又要保证课堂的秩序和纪律。从本质上来说,“活而有序”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常规课程,同样面临着如何实现“活而有序”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课“活而有序”问题的提出

上学期在区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课例研究”小组活动中,笔者有幸连续观摩了一位中学优秀心理教师的三节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三节课辅导主题相同,都是针对亲子关系,教案设计也大体一致。授课教师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专职心理教师,具有专业心理学背景和丰富的授课经验,授课对象是本校初二年级的学生。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那就是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案设计,在不同的班级上课的情况和效果却不尽相同。在上公开课的三个班级中,A班上课气氛“活而有序”,学生整体注意力集中,参与度高,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体验,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反馈效果好,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B班上课很有序,但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堂来说,略显沉闷,学生不够活跃,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明显比A班少,课后反馈效果较好;C班则有些活跃过度,有序性稍差,在谈到其特别关注的话题时,七嘴八舌,需要教师几次提醒和控制才能继续进行,课后反馈效果不如前两个班。当时在场听课的一位德育校长感慨:心理课还真是不好上。确实如这位校长所说,中学心理课不好上,这主要是由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活动性”和“体验性”等特点,容易上得“活”,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沒有足够的机智和经验来应对,就容易“无序”。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课比其他课程更多地依赖学生的表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现场生成性的东西更多,因此,心理课的上课效果容易因不同班级学生情况的不同而产生波动。即使是像前面做活动课的心理教师那样具有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驾驭课堂能力较强的老师,在对不同情况班级学生授课时,也会出现“活”而“无序”的现象。

二、阻碍心理课实现“活而有序”的原因分析

对教师来说,“活而有序”是其不断追求的最佳教学状态。对于略显沉闷的班级,需要教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多下功夫,这对心理课堂来说,相对较容易做到。但活跃过度的班级则是对教师精力、智慧和耐心的极大挑战,更重要的是,活跃过度使课堂纪律难以保证,最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许多教授初中心理课的教师同行都对此倍感头疼。而在现实的初中心理课堂中,因活跃过度,需要教师耗费精力调控上课纪律的现象,在某些班级是偶然出现(比如,上异性交往主题时,学生特别活跃),在某些班级则会经常出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心理课上容易出现“无序”现象呢?难道是因为学生不喜欢上心理课而故意捣乱吗?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对心理课是非常欢迎的,这一点从心理教师走进教室的一瞬间就可以捕捉到,外向的学生会欢呼雀跃,内敛的学生会围着老师询问这节课讲什么话题。在以往的课堂调查中也发现,心理课是除体育活动课之外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学生喜欢心理课,才容易在课堂上“活”,但又不容易做到“有序”,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科特点来看

1.心理课的主题一般是从课前学生调查中提炼出来的,取自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和关注点,在上课讨论中容易引起其发表看法的热情。

2.心理课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由此引发其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不以传授本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也没有国家规定下发的教材,这容易导致学生有松懈、放松的思想。

3.心理课的上课形式活泼多样,有游戏、视频、表演、讨论、辩论等,对于自控力还不够完善的初中学生来说,容易放得开,收不住。

(二)从学生特点来看

1.学生普遍认为心理课是副科,和其他副科一样没有中高考的压力,甚至连副科所要求的作业和考试都没有,自然在上课时就比较放松。

2.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说,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上急剧变化,心理上动荡发展,正是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对于教师的纪律要求往往不能很好地遵守。

3.从学生整体情况来看,一般来说,无论哪种类型的班级上心理课,都相对是比较“活”的。从不同班级学生情况差异来看,有些班级更容易“活”而“无序”,这类班级有如下特征: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气质性格活跃外向的人数比内敛的多,一般为普通班(非实验班),还有的是班风学风不太好的班级。其中,班风学风不太好的班级上任何课纪律都不好,上副科时更是活跃过度,这样的班级本身在班级管理上存在根本性的问题,需要德育、班主任、各科教师的共同合作来解决,单靠心理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从教师特点看

1.教师的上课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最根本的因素,这一点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需要经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锻炼才能提高。而现实情况是,在中学,每周一节心理课已经算是排课比较多的学校,教学实践严重不足。正如钟志农教授所说:老师们在实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遇到的挫败体验,主要根源不在于我们自己的素质是不是适合做这项工作,而在于我们在这一领域内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量限。

2.心理教师面临的自身角色冲突的尴尬,导致教师本身课堂规则意识不强。就像一位中学心理教师对于学生上课“无序”的现象所发表的看法:爱动是学生的天性,上课总免不了有违反纪律的现象,而心理课又不同于其他的科目,不能用严肃的面孔对待他们的调皮,这样就失去了心理课的颜色,更有毁我心理老师的形象。可见,在学生心目中,甚至在心理教师自己的观念里,心理教师应该是和蔼的,善解人意的,不爱发火,不训人。这直接导致有些调皮的学生在心理教师的课堂上敢于“放肆”。

3.从根本上来说,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备课上,特别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虽然目前多数心理教师在课前会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做调查,但是调查多限于学生关注哪些主题内容,而且是以授课年级整体为对象统计调查结果,对于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和特点了解不够,教案的针对性不强。所以才会出现文章开头谈及的同教师、同教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的课堂氛围和效果却不相同的情况。

三、心理课实现“活而有序”的思考和尝试

在导致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容易出现“活”而“无序”现象的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方面的原因是相对客观的,不容易改变。在教师自身的原因方面,课堂随机应变的经验智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实践、反思、积累才会逐步提高的,而另两个方面即规则意识和研究学生,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做一些调整,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有提升,下面从这两方面做简要的探讨。

(一)建立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1.规则与奖惩。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一门常规课程,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要有课堂的基本规则,对学生的纪律有要求,也有相应的奖惩措施。这一点与心理教师自身的角色特点并不冲突,心理教师是和蔼的,善解人意的,但并不表示心理教师的教育是放纵的,没有原则的。在学期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商议制定课堂规则及相应的奖惩措施。心理教师的课堂管理不一定要大声训斥、羞辱、罚站,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一些更人性化、更尊重学生的惩罚措施,总的执行原则是“尊重而坚定”。

2.规则意识的培养。规则意识不仅是“活而有序”课堂氛围的保证,也是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的立身之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遵守游戏规则也是个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无序”的主要表现是不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表看法的时候乱插话,在游戏体验活动时不遵守规则。针对这种情况,心理课完全可以设计专门的课程或训练,让学生学习体验尊重、倾听、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帮助其培养规则意识。

(二)课前更好地“备”学生

对于实现“活而有序”教学效果,这也是最重要,可操作性最强的一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上出一节“活而有序”的心理课并不难,难的是在每个班都能上得“活而有序”。同样的一节课堂设计,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就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可见学生情况的差异对于课堂效果影响之大。但是作为教师,如果你的课堂效果更多地受制于学生,则显得过于被动。因此,应深入研究学生,根据各班学生的差异情况,对教案设计和教学环节做适当调整,尤其是对那种容易“活”而“无序” 的班级,课前对学生的情况做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增强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环节的针对性,有助于教师摆脱上课的被动局面,把握课堂的主动权。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入手。

1.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因班而异”

一般来说,在每学期初,教师都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做一个全面的调查,选出几大块主题,每一个大主题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出系列课程。比如,初二年级关于异性交往的主题,可以依次设计出五节课:(1)一路同行;(2)男女有别;(3)绯闻的困惑;(4)如何面对好感;(5)异性同学交往中的特殊事件的处理。课前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异性交往现状做更细致的调查,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在这方面问题较多,其中有些同学与异性交往程度已较深。在这样的班级,这个主题的系列课程可以全面展开,甚至根据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制定具有“补救”性质的教学目标并设计实施相关的课程。而有的班级由于年龄或男女比例或专注学习等方面的原因,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程度较浅,关注程度也不高。在这样的班级,异性交往主题的教学目标可更多地侧重普及预防性辅导教育,有些课程内容可以酌情缩减。实践表明,在提高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后,学生课堂整体的“无序”现象会有明显改善。

2.课堂活动和组织形式“因班而异”

一般来说,在实验班或者班风学风较好的班级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游戏等。但在活跃的班级,则需要选择使用,可以对教学形式做适当的修改,以降低学生的活跃度,使教师增强对课堂的控制。比如,关于讨论形式的运用,在活跃学生较多的班级,可以缩短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辅助添加反思书写的形式,让学生把想表达的意思反思后写下来,然后再在全班发言共享。比如,关于游戏形式的运用,在活跃的班级,尽量选用“动静”不太大的形式,可以保持学生现有座位不动,动手动脑就可以做,同样可以达到热身或体验目的。实际上,这样做是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无序”现象的预防,比事后(无序现象出现)补救的效果更好。

3.教学素材的选用“因班而异”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不同班级学生对不同类型教学素材的喜好和敏感程度不同。对于有些班级学生来说,影片或视频短片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其感悟和思考。记得曾经有一个班级平时上课气氛过于活跃,很难让他们静下心来,有所体会感悟。但他们更接受视频素材,上课过程中,如果播放相关主题的视频,这些平时坐不住、嘴闲不了的学生会立刻安静下来,聚精会神地看。看后的发言情况也有所好转,跑题、乱说的“无序”现象减少了。还有些班级的学生爱动爱表现,他们更喜欢把自己的表演作为一种素材,让大家观看和讨论。有时老师叫学生上台表演,举手的同学很多,由于每次课学生表演的机会有限,有的学生没被选上还有些不高兴,希望老师承诺下节课给他机会。还有的班级学生喜欢教师分享身边的案例故事。如果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到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对同样的课堂主题,采用不同的更适合其特点的教学素材,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可以有效减少课堂“无序”现象。

实现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堂的“活而有序”,有其獨特的难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多尝试,多反思总结,而“研究学生”则是最根本的切入点。教师只有既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又熟悉教育对象,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如果不去研究学生,不了解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那么,教学过程容易缺乏针对性,势必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西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能力的新趋向[J].教育科学论坛,2005(12):56.

[2]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必须注意的六个问题[J].人民教育,2002(10):50-52.

[3]钟志农.实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突破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44-47.

[4]韩丽春.谈心理健康课堂上的师生互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63.

[5]商万利.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5):97-99,102.

[6]黄娜.和谐课堂中的活与序[EB/OL].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a/2020213303cid0000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北京,1022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课堂管理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