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学理论对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建构

2020-03-31 13:21常晓君
艺海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时代

常晓君

〔摘 要〕新时代中国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格局,而作为文化显性符号之一的艺术,无论经历怎样缤纷灿烂的变化,也改变不了其深层内核的文化因子的影响。中国艺术学理论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意识的唤醒到自觉的认识、生长,再到自发的梳理、剥离、纯粹化的过程。①其扎根于民族传统、中国美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新时代下文化自信的理论构建基础,并为我们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做出明确的理论指引。

〔关键词〕新时代;艺术学理论;文化自信;理论建构

当今时代,文化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或者说,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是民族持续繁荣兴盛的重要源泉,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并加以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在我国致力于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化自信”一词,也成为新时代下的焦点,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文化生命力充满信心且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以理性的视角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进行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包容借鉴。

一、文化自信对理论体系的需求

中国通过短短的70年取得了举世曙目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的,可以看到理论体系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紧密,文学、思想、艺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得以迅速影响到每一个角落。在地球村文化相互交融之际,在包容、借鉴、吸收的基础之上,怎么展现自身文化的魅力,同时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自信的深层表达,这需要我们有强大的理论体系支持,才能坚定对自己五千年文化的自信。综上所述,新时代文化自信更需要我们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角度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更是指导我们艺术创作更好地服务好当下国人,让艺术创造力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的重要保障。

二、新时代艺术学理论对文化自信的理论建构基本思路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艺术学理论自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后的重要发展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艺术学理论这一一级学科的建设与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进入新时代后,围绕学科建设及发展规划问题,中国艺术学研究界涌现出大批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艺术学理论在综合类高校以及艺术类专业性高校搭建了较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致力于深入艺术学的理论探讨,从而进一步夯实和发展该学科建设。而新时代下中国艺术学理论应该向何处发展,承担怎样的时代角色和使命,这就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中国艺术发展提出的新规范和新要求相联系。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纵观2017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中国梦”成为各类艺术作品表达的核心主题,同时,面对新时代下艺术发展的新形势下,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及成果也力求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弘扬我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独特的思考和特殊的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完成以上使命,响应党的决策,需对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观念做出新的梳理和认识,为此,召开多个重要学术交流会议,建立一些青年论坛,聚焦新时代热点,推动的那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立足传统、多文化融合的艺术本真研究 在新时代的光辉照耀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方向致力于“民族化”与“本土化”,挖掘和梳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传统,围绕这一议题,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理论文章及著作。例如:王一川的《民族艺术理论传统的世界性意义》、郭必恒的《民族艺术理论中气韵观的源起与演化》、彭吉象的《中国艺术与中国美学的智慧》等。这些理论性观点的提出表明我国对传统艺术思想的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传统根基得以树立。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特色本土艺术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在以“文化自信”为主要精神的独特语境下,中国艺术理论研究呈现出一个突出的特征与趋势,即“中国”取向。②艺术学理论的建设努力追求中国特色,这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壮大與前行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浪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以本土话语与世界文化展开对话,这正是寻求文化自信的中国艺术理论应当做的。

2.立足纵横交叉、借教育不断推进的艺术学理论研究 艺术教育、学科建设、培养艺术性人才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学科建设、艺术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趋势和变化。无论是以艺术门类为主的单科院校,或是综合类院校中的艺术学科,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道路上,对艺术教育皆坚持质量教育,积极努力培养在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管理和戏剧影视创作领域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开阔的跨学科视野,出众的创意能力,能够引领艺术未来的专门人才。③在学科建设方面,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呈现出不断细化、细分的趋势,突破以往建立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框架,借助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宗教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更广泛的社会学科实现交叉与融合。

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建立文化强国,必须依靠稳定的艺术教育输送高质量的艺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坚持文化自信,这便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在艺术教育中坚持文化自信,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尊崇我国五千年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资源上,切实依托本土文化优势,结合本地教育实情,发挥区域特色专业的教学优势,如吉林艺术学院对东北民族艺术的研究等。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艺术学理论体系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

1.立足于纵向视野 在十九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中,文化自信源于历史,源于奋斗,这正与艺术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不谋而合。新时期的艺术学理论对于文化强国的建设担任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角色:它既承续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清风徐韵,同时又开启了新时代艺术学理论的新篇章。

中华文化是年轻而又古老的。一方面,艺术学理论继承了中华文化古老的脉搏,虽然体系并不清晰,但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实践经验,促使着它厚积薄发,携持着稚拙却沉淀着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底蕴,为文化自信孕育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从隋代姚最的“师造化”,到清初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漫漫历史长河中闪现的真知灼见为文化自信提供了连绵不绝的动力源泉。

另一方面,艺术学理论也随着民族艺术的革新以及其与世界艺术的交流,产生蜕变,焕发出新生的面貌。新时期初期,教育界开始引入西方的学科体系和研究体制,这时的艺术学多以文化为纽带进行传播,在经历了80年代到90年代的探索之后,艺术理论构建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随后,开始摆脱了潜学科的性质,内涵也逐渐明晰了起来。艺术学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下焕耀着新的生机,为文化自信铺垫了独树一帜的坚强基石。并且,在新时期新的时代精神与世界潮流的作用下,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学理论还在不断地交织与完善。艺术学理论仍待挖掘的学科前景也为文化自信的未来留下了许多值得憧憬的壮阔篇章。

2.放眼于横向交融

艺术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交织,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互作用,与社会生活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艺术学理论与经济紧密且复杂的关系 当今社会,艺术学理论正在指引人们探索正确的艺术生产方式,在市场、商品与艺术的审美属性中谋求一种平衡。近年来,《大鱼海棠》《哪吒》等一系列国漫正如雨后春笋般突飞猛进地发展,在带来了高出预期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国内外极高的赞赏评价。这正是因为它们遵循了艺术学理论中“艺术生产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属性”这一原理,首先考虑了大众喜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迎合时代潮流,在技术、思想上加以创新,使之既喜闻乐见又有着超卓的文化高度。新时期,在艺术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灌注于创作之中,并以异于古代文化输出国门的新姿态,席卷世界文化潮流,向世界展示了重获新生的中国魅力。

(2)艺术学理论在政治下的萌芽新生 中国正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过的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政府大力的扶植,艺术学学理论正迎着势头,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具体筹划还需建立在艺术学理论的构架上。目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着功能定位不清,同构明显,创意人才的缺失等问题,而这些正可以通过艺术学理论的引导抽丝剥茧地解决出来。艺术学理论无论是对于文化发展方向,抑或是人才培养方案都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导。推动着国家艺术组织、艺术市场体制、艺术学科与艺术产业发生重大的改革。北京798工业区就是转型成功的优秀范例,它以国营电子老厂房为依托,实现将过去被当作问题的前卫艺术聚集地向“LOFT”“SOHO”式文化产业园完美的转型,不仅是北京新的地标和名片,也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文化发展方式的示范和样板。由此可见,艺术学理论以及政治扶持的双催化剂,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发生着强烈的反应,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民素养和文化自信。

(3)艺术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碰撞 同一体系下与哲学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艺术学理论与哲学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至于不可分割。哲学中认识对实践的支撑作用在艺术学理论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其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曲折发展。同时它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又高于社会实践,指导着社会实践,以其与生俱来的理性和与审美息息相关的感性赋予文化自信的新的力量,既从理论上直接指引构架文化体系,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通过中间环节和社会实践搭建桥梁,对文化自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与文化自信的第三个源头相吻合——自信从实践而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文化自信的现实支撑。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性思维”。艺术学理论的指导是广泛而深刻的,它不仅直接指导新的科学成果的诞生,还催生出新型的科学思维方式,指导创新方法和观念,并在跨学科的交流中衍生出新的艺术形态和学科门类。凭借创新推动文化自信,深圳作为一座由小渔村光速成长为拥有13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的传奇城市,已经成为开放创新的代名词,它的蜕变离不开艺术学理论的指导:文化与旅游相呼应,催生出无形的引力;文化与创意相扶持,迸发出无限的活力;文化与科技相碰撞,爆发出崛起的动力;文化与资本相结合,滋生出强大的助力。其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如今,深圳文化已经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在书写文化自信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鲁迅先生在其作品《睁了眼看》一文中曾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思考“文化自觉”,聚焦“文化自信”,成為近年来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作为强有力的后盾,为我国的砥砺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20世纪以来,学术界盛行盲目西化的思潮,这是一种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对中华美学的开掘、整理、创新都很不够,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依然具有广阔的空间性及深入的探索性。只有不断推进和深化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才能让我们拥有不败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话语权,拥有了方向上和高度上的主动权才能掌控我们今后的文艺工作的方向,更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动力,让文化自信拥有真正的力量之源。

(责任编辑:刘小红)

注 释:

①夏燕靖.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学学科设立与艺术学理论发展历程探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008-9675(2013)年 05-0094-20期.

②秦佩,李心峰.“文化自信”语境下艺术理论研究的“中国”取向。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01).

③许珍.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7-2018).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新时代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