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双通道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小儿大疝囊斜疝中的应用

2020-04-02 07:05靳永胜贾军琪张培波高继学贺晓龙
东南国防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内环疝囊精索

靳永胜,贾军琪,张培波,汪 峰,东 冰,李 义,高继学,贺晓龙,郭 巍

0 引 言

腹股沟斜疝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由先天性鞘状突未闭以及小儿腹壁薄弱引起,哭闹、便秘等为诱因[1]。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法的微创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三孔法腹腔镜手术在儿童中实施因腹壁瘢痕较多,优势不明显[2]。而经脐单孔腹腔镜疝钩针一针法疝囊高位结扎更显其微创的优势,主要通过腹腔镜监视内环口,利用各种穿刺针缝合内环口,体外打结,将线结留于皮下[3-6]。但是临床上遇到大疝囊时,无抓钳辅助很难将疝囊颈完全结扎,而且术中耗时较长,有时需中转开放或抓钳辅助,术后疝复发率高,并发症多。为此,我们对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进,术中行抓钳辅助下钩针操作,对照单纯钩针组优势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13例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术前均行超声明确疝内容物在内环口的直径,选取大疝囊疝(内环口直径大于1.5 cm)[1]患者80例,均为男性。排除标准:①复发疝;②崁顿疝;③小疝囊疝(内环口直径小于1.5 cm);④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⑤双侧斜疝。将80例患儿按手术方式抓钳辅助组(n=40)与单纯钩针组(n=40)。抓钳辅助组患儿年龄2~12岁,平均5.0岁;右侧25例,左侧15例;平均病程7.5个月;内环口平均直径为1.96 cm。单纯钩针组患儿年龄1~11岁,平均5.5岁;右侧28例,左侧12例;平均病程7.8个月;内环口平均直径为1.94 cm。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手术方法抓钳辅助组:行抓钳辅助经脐单孔腹腔镜疝钩针疝囊高位结扎术。气管插管全麻下,患者取仰卧头低脚高(15°~30°)位,腰部稍垫高,取脐缘靠内侧皱襞1.3 cm切开皮肤、皮下及前鞘,提起腹壁,无气腹下沿切口置入5 mm Trocar并连接气腹机,使气腹压力控制住8~10 mmHg,直视下沿同一切口镜头旁再置入5 mm Trocar(置入抓钳),30°镜下观察腹腔情况,确认无出血及损伤后观察双侧内环口,有疝内容物一侧通过抓钳提拉或阴囊挤压辅助还纳。患侧内环口上方用12G针头刺破皮肤(避开腹壁血管),将带2-0丝线疝钩针刺入,尾线留于体外,两线尾一长一短,刺入到腹膜层但不穿透,从内环口12点方向腹膜下潜行,包绕鞘状突外半圈,注意一直看见穿刺针,边走边轻挑(可用抓钳辅助),于6点钟位置穿出腹膜,将线圈留于腹腔(线圈尽量长)。退空针至原穿刺点(12点),绕内环口内半圈腹膜潜行,此时,由于疝囊较大,单纯钩针无法一次性绕过,尤其在5点方向有精索血管,皱褶较深,用抓钳将内半圈腹膜轻轻提起辅助,很容易完全将内半圈穿行,保障无漏扎,于6点处汇合线圈,在抓钳辅助下将线圈套入卡槽拉出体外,将疝囊完整结扎一圈,关掉气腹,挤掉阴囊积气,体外尾线打结,线结埋于皮下。开气腹,检查疝囊关闭情况及腹腔有无出血、损伤等。缝合脐部创口,穿刺点创可贴黏贴。单纯钩针组:行经脐单孔腹腔镜单纯疝钩针疝囊高位结扎术,方法同抓钳辅助组,但全程无抓钳辅助,单纯钩针结扎。

1.2.2观察指标统计比较2组手术时间、中转开放或其他器械辅助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随访6~12个月术后并发症、疝复发率。

2 结 果

抓钳辅助组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单纯钩针组术中有4例中转开放,3例腹部另加一Trocar用抓钳辅助下完成。抓钳辅助组较单纯钩针组在手术时间、中转开放或其他器械辅助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方面优势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在术后并发症、疝复发率方面,抓钳辅助组术后仅1例出现阴囊血肿,对症治疗后痊愈;单纯钩针组术后2例阴囊血肿,2例精索水肿,均给予对症处理。抓钳辅助组无一例复发,单纯钩针组2例复发,行二次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及医疗费用情况比较

项目单纯钩针组(n=40)抓钳辅助组(n=40)手术时间(x±s,min)35.8±8.520.2±6.8∗术中开放或辅助[n(%)]7(17.50)0(0.00)∗出血量(x±s,mL)4.2±0.81.8±0.5∗住院时间(x±s,d)6.9±0.95.5±0.5∗医疗费用(x±s,元)6023.8±728.35384.3±564.5∗并发症[n(%)]4(10.00)1(2.50)术后复发[n(%)]2(5.00)0(0.00)

与单纯钩针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由于小儿睾丸处于生长发育期,不适宜无张力疝修补[7]。传统手术方法为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由于术中要解剖精索,分离鞘状突,术中容易损伤精索,术后水肿等并发症较多,而且切口较明显。随着人们对微创技术的逐步认识,微创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腹腔镜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欧斜疝手术。由于其创伤小,可发现对侧隐性疝,也可同时处理两侧疝囊,且对精索不进行解剖等优点,目前有取代开放手术的优势[8]。目前,单孔腹腔镜手术受到更多的重视[9],而经脐单孔腹腔镜较传统的腹腔镜技术有更为突出的美容效果,逐渐成为小儿疝囊高位结扎的主流手术方式[10]。小儿腹股沟斜疝根据疝囊直径可分为大疝囊型(内环口直径>1.5 cm)、普通疝囊型(内环口直径0.5~1.5 cm)、隐匿型(内环口直径<0.5 cm)[11]。所以,腹腔镜下手术也需要根据疝囊大小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单穿刺孔腹腔镜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2]。单孔腹腔镜疝钩针法[13-14]目前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方面因其微创化的切口深受患者的认同。但是,对于大疝囊(内环口直径>1.5 cm)的患者来说,因其内侧壁多皱褶、肥厚,不易拓展分离,单纯钩针法很难将疝囊扎全,即使勉强完成手术,也会有术中耗时较长、容易中转开放及其他器械辅助、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多等缺点。Peng等[15]报道增加穿刺孔利用弯钳或提钳辅助。Saranga等[16]首次报道了在镜头孔Trcaro旁直接置入抓钳辅助。而本术式采用单孔双通道法抓钳辅助,即从脐部切一1.3 cm小口置入2个5 mm Trocar,分别置入小儿腹腔镜及抓钳。我们发现此法在治疗小儿大疝囊腹股沟斜疝有如下优点:①术中解剖清楚,可发现对侧隐匿疝,对鞘状突解剖很直观,不解剖腹股沟区[17],很好地保护精索。②抓钳的使用,使疝囊更好地暴露,钩针在直视下腹膜外潜行,结扎线完整地将疝囊包绕一圈,结扎可靠又不损伤精索,复发率低,耗时极短。③钩针的应用,无其他耗材,设备简单,一针完成手术,方便开展。④不额外增加切口,极大地微创,外表美观,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⑤花费低:抓钳辅助组虽然增加一个5 mm Trocar,但我们采用的是可消毒重复用使的Trocar,所以未增加费用,而单纯钩针组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部分患者需中转开放、术后住院时间长,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总的人均费用较抓钳辅助组高。

本研究2组患者均选择大疝囊,旨在探讨单孔腹腔镜疝钩针在大疝囊中的应用情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大疝囊手术中,由于疝囊颈周径较长,单纯钩针将疝囊扎全较困难,术中耗时较长;部分患者需中转开放或器械辅助(7例);术后并发症较多(4例);随访术后复发率相对较多(2例),在复发率与并发症方面,虽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单纯钩针组术中开放或器械辅助有关,也与样本量不够大有关,但是抓钳辅助组较单纯钩针组在后期复发、并发症例数方面仍相对较少。所以,术中抓钳的辅助使用,能够大大降低单纯钩针操作的时间及难度,尤其在穿行精索处时,由于疝囊较大,皱褶较深,单纯钩针很难将疝囊扎全,而且极易损伤精索。抓钳将皱褶处腹膜轻轻上提,就可拉展皱褶,钩针很容易穿过且不留死角。当然,术中我们发现一孔穿入2个Trocar相互干扰,且抓钳与视角相互平行,干扰视线。对此我们进行了改进,2个Trocar穿刺至皮下组织时分别选择2个穿刺点,减少相互干扰,抓钳一般情况下尽量不使用,只有在钩针穿过分离腹膜困难时引导辅助,这样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治疗小儿大疝囊腹股沟斜疝时,抓钳辅助下经脐单孔腹腔镜疝钩针操作简便易行,不增加切口,外表美观,用时短,疝囊结扎可靠,并发症相对较少,后期复发率相对较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内环疝囊精索
数字飞镖
成人腹股沟疝囊内面病理及细菌学观察
斜疝巨大疝囊TAPP 中不同疝囊处理策略的应用研究
精索静脉曲张会引起不育吗?
灯泡贯流式机组管形座安装工艺分析
精索静脉曲张不会影响性生活
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方法的改进
男子精索静脉曲张所致的不育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