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研究

2020-04-07 04:48
果树资源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章丘落果羽化

(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园林和林业绿化局,济南 章丘 250200)

核桃举肢蛾学名:AtrijuglanshetaoheiYang,属鳞翅目Lepidoptera巢蛾总科Yponomeutoidea举肢蛾科Heliodinidae。因其停歇时生有环状黑色毛刺的后足胫、跗节会向侧后上方举起而得名,故名“举肢蛾”。核桃举肢蛾是核桃上的主要果实害虫,以幼虫蛀食核桃果实和种仁,被害果实皮发黑、皱缩,种仁也干缩变黑,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商品价值,所以又名“核桃黑”或“黑核桃”[1]。

近几年来,济南市章丘区的垛庄镇、曹范街道有三分之一的核桃因核桃举肢蛾为害提早脱落,造成了减产,有些地片因为害严重,造成绝产。核桃举肢蛾已严重影响到章丘区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于2016-2019年进行了核桃举肢蛾在章丘地区发生规律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为济南市章丘区圣水泉村,观察点有垛庄镇的圣水泉村、官营村、团圆沟村和曹范办事处的清泉村、宋庙村、东横河村,均位于章丘区西南部山区。海拔200~600 m,属暖风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多东北风,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干燥少雨,多南风,秋季天高气爽,气温日差较大。当地历年平均气温12.9 ℃,1月平均气温-3.2 ℃,7月平均气温26.8 ℃,≥10 ℃年有效积温4 750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69 h,全年无霜期192~215 d之间,晚霜期在4月中旬。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27 mm,但分布不均,7-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3%,春、冬季降水严重不足。种植核桃品种为实生树和香玲等,平均树龄为15年,也有零星栽植的上百年老树。

1.2 试验观察方法

于林间选取5株3 m高的健康无核桃举肢蛾危害的核桃树,用3 m×3 m×3 m的纱网罩住制成防虫网室,4月下旬将200个2017年冬收集的越冬茧和2018年春从树下捡拾的虫茧放在50 cm×30 cm×30 cm养虫盒中,用防虫网覆盖,然后放入其中,让其自然羽化;于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4时观察记录羽化数量及性比等,然后将其释放,让其在核桃树上完成交配、产卵及孵化,蛀食幼果。将受核桃举肢蛾危害落地的果实取出,再次放入养虫盒覆盖防虫网饲养,将养虫盒放入新的防虫网室;依次循环,观察研究其羽化数量及羽化初期、盛期、末期。结合室内饲养观察方法,通过室内控制条件下对核桃举肢蛾各发育阶段的特征进行观察,掌握其理论上的生活史、世代发育过程及形态特征;同时选择不同危害程度的核桃林观察该虫的发生特点和为害特点,研究其野外生活史。

依据室内观察和定期解剖核桃果实中核桃举肢蛾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与发育历期,结合林间观察记录,综合分析核桃举肢蛾于林间的发育过程和生活史,确定核桃举肢蛾在章丘地区的发生规律,对核桃举肢蛾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进行拍照,并描述。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桃举肢蛾的形态特征及发育历期

具体形态特征,见图1、2,描述如下:

卵:圆柱形,体长0.3~0.5 mm,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白色,近孵化时黄褐色。

幼虫:初孵幼虫土黄色,头部黄褐色,体长0.5~1 mm,老熟幼虫淡黄白色略有透明,背面粉红色后期变黑色,头部暗褐色,被有稀疏长刚毛,体长9~11 mm。口器,前胸背板及胸足黄褐色,腹足趾沟间序环,譬足趾沟为单序横带。

茧:椭圆形,略平扁,灰褐色,体长6~7 mm,初茧完全包裹,后在较宽的一端有一白色细缝。

蛹:体长5~6 mm,初蛹淡黄色,渐变黄褐色至褐色。

成虫:体长4~8 mm,翅展长12 mm左右,体深黑褐色,有金属光泽,腹部银白色。触角丝状,密被白色绒毛。下唇须发达,向前突出,呈牛角状弯向内方。翅狭长,披针状,缘毛长;前翅端部1/3处有一半月形白斑,后翅褐色。足白色,后足很长,胫节和跗节具有环状黑色毛刺,活动和静止时胫、跗节均向侧后方上举,并不时摆动,故名“举肢蛾”。雌成虫腹部较肥大,有明显较宽的黑白交替花纹,腹部末端较黑。雄成虫腹部瘦小,黑白交替花纹较窄或不明显,腹部末端略尖。

核桃举肢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见表1。核桃举肢蛾成虫期为6.33 d左右,卵期为7.8 d左右,幼虫孵化到作茧历时18.33 d左右,茧内蛹期为10.68 d左右,作茧到羽化成虫为16.0 d

表1 核桃举肢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

左右,整个世代完成需40.29 d左右。幼虫危害期在12 d左右,与以往记载的幼虫在果内为害30~45 d[1]不相符,这是造成我们观察到的核桃举肢蛾代数与文献记载不同的主要原因。

核桃举肢蛾发育历期40 d左右。以老熟幼虫在落果内、落果与土表层接触处、土逢中、土壤1~2 cm、枯枝落叶下结茧越冬,翌年越冬代幼虫于4月底至5月上旬开始在茧内化蛹,越冬代成虫最早出现在5月中旬,5月下旬为盛期,末期6月中旬。第1代幼虫5月下旬开始孵化,6月初为孵化初盛期,6月10日左右为孵化盛期,末期6月下旬;第1代老熟幼虫于6月中旬开始结茧化蛹,末期7月中旬;第1代成早最早出现在6月下旬,末期7月下旬。第2代幼虫7月初开始孵化,末期8月中旬;第2代成早最虫出现在8月上旬,末期9月上旬。第3代幼虫(越冬代)8月中旬开始孵化,于9月上旬开始结茧越冬。核桃举肢蛾在章丘地区1年发生3代,与以往记载的一年发生1~2代有极大区别。在章丘地区9月份,平均温度在20 ℃左右,空气较潮湿,气候条件完全满足第3代卵孵化、幼虫发育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核桃果实在自然状态下,仍有部分不脱落,能满足幼早对营养食物的要求。因此,核桃举肢蛾第3代在章丘地区完全能完整发育。

核桃举肢蛾各代发育历期,见表2。各代之间发育历期略有不同,分析看,应与气温有关,第2代生长发育正好处于夏季潮湿高温期,有利于各虫态的生长发育。

表2 核桃举肢蛾各代虫态发育历期

2.2 核桃举肢蛾的生活史

核桃举肢蛾有3个成虫羽化高峰期,见图3。各代成虫羽化时间均在30 d左右,10 d后进入羽化高峰期,有10 d左右的高峰期,各代之间均有10 d左右时间没有成虫羽化,各代之间区分明显。试验结果与在林间观察到的成虫在树上的出现时间和出现多少相吻合,比在室内成虫出现时间晚1~2 d,分析与室内温度特别是夜间温度较高有关。

核桃举肢蛾在济南市章丘地区一年发生3代,见表3。每代发育历期40 d左右。以老熟幼虫在落果内、落果与土表层接触处、土缝中、土壤1~2 cm、枯枝落叶下结茧越冬,翌年越冬代幼虫于4月底至5月上旬开始在茧内化蛹,越冬代成虫最早出现在5月中旬,5月下旬为盛期,末期6月中旬。第1代幼虫5月下旬开始孵化,6月初为孵化初盛期,6月10日左右为孵化盛期,末期6月下旬,第1代老熟幼虫于6月中旬开始结茧化蛹,末期7月中旬,第1代成虫最早出现在6月下旬,末期7月下旬,第2代幼虫7月初开始孵化,末期8月中旬,第2代成虫最早出现在8月上旬,末期9月上旬,第3代幼虫(越冬代)8月中旬开始孵化,于9月上旬开始结茧越冬。核桃举肢蛾在章丘地区1年发生3代,与以往记载的一年发生1~2代有极大区别。在章丘地区9月份,平均温度在20℃左右,空气较潮湿,气候条件完全满足第3代卵孵化、幼虫发育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核桃果实在自然状态下,仍有部分不脱落,能满足幼虫对营养食物的要求。因此,核桃举肢蛾第3代在章丘地区完全能完整发育。

表3 济南市章丘区核桃举肢蛾的生活史

注:卵:·;幼虫:-;蛹:Δ;成虫:+

2.3 生活习性

核桃举肢蛾以老熟幼虫在落果内、落果与土表层接触处、土缝中、土壤1~2 cm、枯枝落叶下结茧越冬。成虫羽化时,头部先从茧口处慢慢爬出;羽化后,成虫需要爬行2~3 h才能舒展翅膀和后足,然后飞行,成虫有弱趋光性,无趋化性,成虫期无补充营养习性,成虫多在树冠下部叶背活动;成虫在叶上静伏受到惊吓时,易后跳,好捕捉,除非气温极低成虫后足并拢外,无论静止还是活动后足均展开,喜欢爬行;成虫一般早上8时左右开始飞出活动,下午交配前最活跃,夜间静止不动。成虫交尾多在17:00-18:00之间,雌雄成虫并排静伏于叶背面,交尾时长1~3 h不等,平均时长1.7 h;雌成虫多产卵于果萼或果梗洼处,不易被发现,两个部位的平均产卵量30~40粒,约占总产卵量的90%以上,便于卵的附着、保护及孵化后及时钻入果实取食,其他少数卵产于果面、两果相接的缝隙内或叶腋下。初孵幼虫在果面爬行1~2 h后即钻入果实青皮内,1个果内有幼虫1~10头,幼虫在果实内为害一般在12 d左右,不转果为害。

3 结论

核桃举肢蛾在济南市章丘地区1年发生3代,每代发育历期40 d左右,以老熟幼虫在落果内、落果与土表层接触处、土缝中、土壤1~2 cm、枯枝落叶下结茧越冬。

猜你喜欢
章丘落果羽化
悼留民兄
无花果落果是怎么回事
柑橘落果创出新产业
猕猴桃落果咋应对
济南章丘区龙山镇黑陶作坊的人类学调查
不同海拔高度松褐天牛羽化规律观察初报
章丘“无锅”
章丘一地鸡毛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章丘区 章丘正式撤市设区 定位济南东部卫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