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环节的体现

2020-04-20 10:57惠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历史核心素养同课异构

内容摘要:“同课异构”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以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重新去构思教学,它是针对现在教育中生源参差不齐的状况的一种应对,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这篇文章将结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八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对教学环节中问题设置进行“同课异构”。

关键词:同课异构 历史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同课异构”是致力于改进课堂教学、发展教育专业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能力为终极目的,最终达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同课异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多人同课异构”和“一人同课异构”两种形式,“多人同课异构”指的是多名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体现[1]。其中“一人同课异构”指的是一个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情时,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而精心设计的不同教学方案,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依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实际情况,重新去构思教学,促进学生更好的构建自己的知識框架[2]。

一.“同课异构”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推出,以及越来越多“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的出现,历史教学越来越有生机,但是在追求形式上创新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三维目标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由此可见,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做到以核心素养为最终的评价标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等突出展现出某一种或几种核心素养。 做到在课程实施上,将教、学、评三者有机结合,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展现创新机制。

现代中学历史的几种教学模式,分别是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情景再现为主的教学模式,还有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和学生针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并在历史教学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后集中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并且与学生共同维护历史课堂的组织纪律。总结归纳出的这几种教学模式,都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应用到的,但并不是以单一模式出现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配合从而达成最佳的教学结果。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课堂教学更多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话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教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技艺和学生的思考能力,无疑是是提高课堂活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运用问题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问题上,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同时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动向,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所以问题设置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有时会起到引领的作用,问题的数量不必太多,但必须非常典型,如何设置课堂问题,成为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一人同课异构”教学实例

本文将以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置为切入点,结合中学历史核心素养,采用“一人同课异构”的模式对八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八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进行“同课异构”。

本课将面对三个学情完全不同的群体。一班整体比较活跃,思维能力强,历史基础扎实,史料阅读理解能力强,但是班级纪律不好控制,学生整体积极性比较高,如果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将会造成班级混乱的局面,所以应该用研读史料的方法,通过史料的研读形成相应的史料实证能力,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出相关信息,并作为历史解释的可靠证据,通过考证、辨析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问题设置: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医亦救人苦难术”,而且“行医最能为功于社会”......所以应该从医学着手实行救国的活动。

材料二:政治既可以为大善,也可以为大恶。中国人的苦难均源于不良之政治”。

请阅读教材结并合材料,思考孙中山的人生理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里主要运用了理解型的提问方式,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历史事物发生的条件与原因、条件与条件、原因与结果等的关系,并形成综合分析的一类问题,设计有“ 为什么”等问句。材料一中孙中山希望通过学医救人,保证国民的身体健康,从而使国家强盛。而材料二中他意识到医术救人是有限的,医术再高明的人只能救一小部分人,不能救国,所以通过对这两则材料的分析,我们能分析出孙中山先生的人生理想由“医人”转变为“医国”,并且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可信的史料资源重现真实的历史,让学生更明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孙中山先生,人生理想发生改变的原因。同时掌握收集史料的方法途径,学会判断史料的真伪,并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分析作者的意图,在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为历史叙述提供可靠依据。

二班基础浑厚,自学能力强,但是班级氛围沉闷,合作意识差,学生之间交流少,思维比较刻板。所以应该运用一些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以短视频的形式,培养其历史解释的能力。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能力相伴而生,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依据史料从各种角度分析、解释历史现象。

问题设置:

在课堂上放映《走向共和》短片,请同学们说说观看后的感想。

这部分采用分析型提问,引导学生精读教材,从中得到新观点和新认识。通关观赏影片了解整个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并用直观的方式认识孙中山,了解中国进行革命发展的曲折性,三民主义提出的必要性。《走向共和》这部影片从公众的阅读和观赏方面,比较客观的评价了李鸿章,打破了之前一些历史人物的常规形象,尽量的追求历史的真实。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明确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也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形成正确的判断,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接近最终的历史真相,同时也要兼顾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为了了解历史而学习,更重要的是形成能力。

三班相对于前两个班,基础较差,史料分析、解读的能力较差,所以应该出基础着手,将基础知识的培养放在首位,建立其内在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的基础要求,也是历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所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记忆是学习的重点,同时空间概念也是学生必须养成的重要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素养,与地理学科的进行联系。

问题设置:

在黑板上展示分布在各地的革命团体图,请同学们将本课重点讲到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成立的地点及形成时间贴在指定的位置上。

这一部分采用知识型提问,这是相对低层次的提问,考察学生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为新知识出现提起学生的好奇心。本课在学习革命团体的建立时,可以用这种形象的方式培养同学们的时空意识,通过直观的地图呈现当时革命团体纷纷建立的情况,并分析革命团体分布的特点、规律。以及孙中山为何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可,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这种方式可以激起同学们学习的热情,从基础知识点入手,让基础差的同学也能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成就感,提升其对历史的热爱程度。

最后一定要体现情感的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应具有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革命的艰辛,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感恩革命英烈为今天的美好生活做出的重大牺牲,通过本节课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的学习,明确革命道路的曲折,学会辩证的人物评价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问题设置:

结合孙先生的名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分析这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什么样优秀的品质?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最后采用评价型提问,这是对历史人物和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评价的基本方式,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提升精神素养。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科复杂性的体现,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明确重要历史人物只是起到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而不能完全决定历史的走向,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辩证的看待,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经历,分析其身上的可贵品质,让同学们理解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三.“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启示

“同课异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不仅要因材施教,依据不用的班级特色进行教学,对教学形成创新性的设计。还要求不同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同伴互助的力量化解问题解决困惑,这是教师教研的优秀案例,值得所有学校进行实践,在这之中不断激发教学灵感,形成团队凝聚力,提升教学水准,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原动力。所以在“同课异构”今后的实践中,应该不断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采用集体备课、听评课等有效的形式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

四.结语

在“同课异构”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性,必须让学生达到“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学会”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达到学会的意境;“会学”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思维空间得到释放,且会运用各类方法解决问題;“乐学”是让课堂的活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群.同课异构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27)

[2]林桂平.“同课异构”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作者介绍:惠昕,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历史核心素养同课异构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技巧的思考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