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忠诚、勤恳与智慧

2020-05-03 06:19曹应旺
湘潮(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作

★曹应旺

在周恩来的高贵品质中,忠诚、勤恳和智慧贯穿其一生,受到人们特别是毛泽东等党内同志的肯定和赞赏。

始终绝对忠诚

周恩来同毛泽东一样,是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绝对忠诚的人,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可以牺牲自己一切的人。周恩来的忠诚,还包括对领袖和导师的忠诚。晚年周恩来胸前一直佩戴着一枚像章,上面有毛泽东头像和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在周恩来心目中,忠诚于人民与忠诚于领袖是一致的。正如郭沫若在悼念周恩来的文字中所称赞的那样:“光明磊落,与导师协力、同心、共命。”“忠诚与日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

周恩来认为毛泽东是个帅才,理想的领军人物,处处维护毛泽东的领袖和导师地位。他到各地视察、慰问,总要讲:“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慰问大家。”他和毛泽东在一起公开活动时,总是突出毛泽东的形象,让聚光灯的焦点对准毛泽东。

周恩来从来没有个人野心,从不搞自己的小圈子,所想的就是怎样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把毛泽东的决策变成现实。他说: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那么多具体的事,总要有人去管它的。我多管些这类事,就可以让毛主席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周恩来多次对经济部门的负责同志说,毛主席听汇报看文件只记几个大数就够了,我是办具体事的,要记一些具体数字。

在周恩来面前,任何损害毛泽东领袖地位的行为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周恩来出访莫斯科,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异常无礼地对他说:“我们已经把赫鲁晓夫赶下台了,现在该你们把毛泽东赶下台了!”周恩来就此事向苏方提出抗议,指出这是苏方的无礼挑衅,同时马上报告了毛泽东。

1973年春,毛泽东曾建议周恩来读《史记·汲郑列传》。也许,汲黯对汉武帝说的“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这句话震撼了毛泽东的心;也许,毛泽东赞佩汲黯不谋权位、无意升迁、忠心为国的高尚品德。毛泽东的这个建议是有深意的。1973年3月26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凌晨读《史记·汲郑列传》及太史公曰云云,深有所感,愧未能及。”周恩来没有以汲黯自比,而是谦虚地说“愧未能及”。

周恩来忠诚的品质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其中也包括汲黯,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孔子“诚”的思想和诸葛亮“诚”的做法。早年周恩来在《诚能动物论》作文中写道:“不诚无物,孔子之言也。”孔子这方面的思想影响了周恩来的一生。还是在这篇作文中,周恩来把诸葛亮看成“感人以诚”的代表,说:“武侯治蜀,黔首以其诚而守其法。”早年周恩来还在另一篇作文《尚志论》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忠心事汉之志也。”“诚”的思想,早早就已扎根在了周恩来的头脑中,成就了其贯穿一生的忠诚品质。

周恩来(资料图)

一生勤勤恳恳

周恩来一生办大事、难事无数。他为什么能把许多大事、难事办成功呢?这与他忠诚的品德、过人的智慧分不开,也与他的勤恳分不开。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周恩来:“我对于周公向来是心悦诚服的,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而他一切都以献身的精神应付,就好像永不疲劳。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你看他似乎疲劳了,然而一和工作接触,他的全部心神便和上了发条一样,有条有理地又发挥着规律性的紧张,发出和谐而有力的节奏。”这评价中包括对周恩来勤恳工作的赞美。

新中国成立之初,何其芳曾见证周恩来连续工作一夜。当时,周恩来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做了报告。这个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便由何其芳整理后,把稿子送给周恩来审阅。何其芳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周恩来用手指着写字台上重叠在一起高达30厘米的文件对何其芳说:“我今晚上要批看这样一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我看到你们送来的稿子的时候,再叫你。”再回到周恩来办公室时,周恩来要何其芳坐在他的对面,陪他审阅。当周恩来审改完这篇稿子,已是东方欲晓了。

万隆会议期间,卫士长成元功亲身感受了繁忙的7天会议中周恩来是如何勤恳工作的。成元功回忆道:“在这7天中,他共参加各种会议16次,会客约谈10次,参加各种宴请活动15次。此外,他还要参加代表团内部的活动、批阅文件和亲自起草电报等。代表团中,睡眠最少的是周总理,他每天白天参加会议和各种活动,晚上办公,有两天只能和衣在床上睡个把小时。当时,我曾对他的睡眠做过统计,7天他共睡了13个多小时的觉。”随行的陈毅感动地对周恩来说:“总理呀,我对你非常佩服,我不但工作不如你,我熬夜也不如你!”

周恩来日理万机,勤奋刻苦的工作精神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据他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他往往是一边吃早饭,一边听秘书们逐个地请示和汇报工作,并且当场答复秘书们提出来的问题。他甚至连上卫生间也在审阅、批改文件。晚年时,他常常夜晚上床后还在邓颖超专门为他设计的小床桌上伏案工作一阵子。

与周恩来共事多年的李先念在纪念周恩来的文章中写道:“在‘文革’以前的几十年中,他平时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有时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专心一意,日夜操劳。”“到了‘文革’时期,恩来同志工作更辛苦,往往夜以继日,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有时连半个小时的休息也得不到。他后来得了重病,是同操劳过度和精神郁闷分不开的。”“文革”后期,周恩来的身体情况特别糟糕,需要多休息。他曾说:“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然而,他不忍心放下管理国家的责任,还是坚持工作着。

周恩来逝世后,邓小平致悼词时曾说:“周恩来同志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繁重任务。他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地、不知疲倦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利益。”1980年8月在回答外国记者有关周恩来的提问时,邓小平又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

勤恳,是周恩来留给人们最难忘的印象,也是他为人民服务最生动的体现。他抓水利工作,曾三上三门峡、七到密云水库,许多水利工地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他担任中央专委会主任抓“两弹一星”尖端科技工作时主持中央专委会会议达60多次,其他大大小小的会议50 0次。中国在那样落后的条件下搞出“两弹一星”,这是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参加者们辛勤工作的结果。

周恩来的勤劳,又与他的艰苦朴素的作风紧密相连。他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为可耻。他曾这样告诫干部们:“生产、技术的发展慢吞吞的,生活要求提得很高,那就错了;应该是生产、技术的发展要求很高,生活提高还要慢慢来。这就是说,我们的领导同志要积极地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凡是妨碍这方面的,要尽量改正。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来,离开得久了,就满脸灰尘,就忘记了艰苦朴素,这一点,我们的高级干部要时常敲警钟,要互相警惕。”他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身为国家总理,他竟穿着补了又补的衣服和袜子、修了又修的皮鞋,用着打了补丁的毛巾。

学生时代的周恩来曾写过一篇《一生之计在于勤论》的作文,文中写道:“勤能补拙”“非勤无以致其功,非勤无以毕其事”。周恩来用一生,实践着这个“勤论”。

浑身充满智慧

周恩来的过人智慧体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地体现在善于处理各种关系上。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过程中,周恩来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处理同与异、齐与不齐、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上,周恩来摸索出的方法是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要反对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要反对只讲“同”不讲“异”的做法。这种做法看不到事物的特殊性,必然导致僵化的、不从实际出发的教条主义。二是要反对只讲“异”不讲“同”的做法。这种做法看不到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必然陷入孤芳自赏、自我孤立的境地。中国古人早就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看到了事物都是特殊的。同时,古人也看到了事物有“齐”的一面,要“等量齐观”。求同存异是将齐与不齐结合起来。

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周恩来反对只求同而不讲异的右倾,也反对只强调区别而不求统一的“左”倾,提出“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非常出色地贯彻执行了毛泽东确定的“既统一,又独立”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他在重庆既维护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抗日、游击抗日、持久抗日的主张,又团结了愿意抗日、积极抗日的广大朋友。党的七大会议上,他作的《论统一战线》的发言,是总结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怎样求同存异的重要文献。他认为,只讲“同”不讲“异”的右倾,“是把整个队伍送出去”;只讲“异”不讲“同”的“左”倾,“是把整个队伍推出去”。

在外交工作上,周恩来一贯坚持求同存异。他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使新中国代表团在这两次重大国际会议上取得了成功,为缓和国际局势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处理中英关系、中法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时坚持求同存异。如在中美破冰中,他提出:“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在政府管理中,为把不同思路、不同性格、不同方面的人凝聚到一起,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周恩来摸索出的方法也是求同存异。他指出:“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

在处理大国与小国的关系、政府管理者与老百姓的关系上,周恩来采用的方法是“以大事小”。

“以大事小”是战国时孟子提出来的。齐宣王问孟子:“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孟子认为“以大事小,乐天者也;以小事大,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周恩来倡导“承认一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指出:“对亚非国家,我们应当有‘以大事小’的胸怀,要尊重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情。”

周恩来担任总理后,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人民的总服务员的位置上,认为政府管理者当再大的官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以大事小”,服务好老百姓。他说:“《十五贯》教育我们做‘官’的人,让我们想一想,是不是真正在为人民服务。”“小”是“大”的基础,江海所以成为一切小河流的领袖,因为它善居其下。周恩来的“以大事小”,反映了大国对小国善居其下的智慧和政府管理者“人民至上”的理念。

在处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的利益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实现社会和谐方面,周恩来提出的方法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1950年治淮时,周恩来提出了这一观点:“我们不能只叫皖北水淹而苏北不淹。三河活动坝如果挡不住水,下游就不可能不淹。这叫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能只保一省的安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顾全大局、整体观念的工作方法。在救灾工作中,周恩来一再强调一方有难,八方相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周恩来强调发展是全中国的发展,现代化是全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地方。这对我们今天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很有启发意义。

在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周恩来总结的方法是“瞻前顾后”。

他认为订计划要瞻前顾后留有余地,全面安排也需要瞻前顾后,政府工作就要抓“全面规划,瞻前顾后,分期进行”。他反对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短视行为,也反对不顾人民的当前生活贪大贪多的急躁冒进行为。他认为一代人要做好一代人的事,既不要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利,也不要企图把子孙后代的事情都做完。

在对待不同国家的不同长处、不同方案的不同优点方面,周恩来实行的方法是“博采众长”。

他认为天涯处处有芳草,“一切国家,一切民族,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必须把世界上一切好的东西都学来。”他还指出把“好的东西都学来”的具体路径:一学、二用、三改、四创。在国家建设中,每个重大项目都会有多种不同的意见、多种各有优劣的方案。周恩来提出对这些不同意见和方案要进行比较,“集中对的,去掉不对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在处理目标与步骤、谋划与行动的关系上,周恩来摸索出的方法是“谋定而后动”。

他重视事前的调查研究和反复比较等,强调预备好了再行动,不打无把握之战,不打无准备之战,强调有目标地稳步前进。他率团参加的日内瓦会议,因谋定后动而取得成功。他领导制定的《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一九六三—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因事前作了大量的工作而取得成功。

在处理已知与未知、积极与稳妥的关系方面,周恩来借鉴的方法是“戒慎恐惧”。

戒慎恐惧是《中庸》中提出来的,即:“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1943年,周恩来谈到戒慎恐惧:“领导者切勿轻视自己的作用和影响,要戒慎恐惧地工作。”1962年,他又谈到戒慎恐惧:“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建设时期丝毫骄傲自满不得,丝毫大意不得。”周恩来抓大事成绩显著,重视运用戒慎恐惧的方法是重要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工作
我的工作
养工作比换工作更重要
工作能让人幸福吗
不工作,爽飞了?
工作至死何所用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工作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