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方岩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与胡公信仰耦合发展研究

2020-05-23 08:47
中国园林 2020年4期
关键词:名胜区文化景观书院

袁 珂

王声菲

陈楚文*

方岩风景名胜区位于金华永康,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以丹霞地貌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在佛教、胡公、书院文化的影响下,自然资源被人为改造与利用,形成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有寺庙、宗祠、书院等多种类型。其中,反映胡公信仰主题的文化景观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祠庙、商业村落、风景名胜等形式。目前,关于胡公信仰的研究多集中在信仰形成及传播层面,其如何与信仰诞生地方岩风景名胜区发生作用,造成了怎样的文化景观变迁尚未有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从两者相互耦合机制出发,对胡公信仰和方岩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各时期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 萌芽于方岩的胡公信仰

1.1 胡公与胡公信仰

胡公名胡则(963—1039),公讳则,字子正,婺州永康县人。胡则年少时曾在方岩读书,宋端拱二年(989年)中进士,后十握州府、六持使节,以兵部侍郎致仕,死后葬于杭州龙井。因他生前曾上奏减免了衢、婺两地人民的身丁钱,百姓感德,多立庙奉祀。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胡则在方岩山“显现神迹”而被敕封佑顺侯[1];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广慈寺侧胡公庙加赐庙额曰“赫灵佑顺”,胡则作为神祗得到官方的认证;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晋爵为公,至此闻名遐迩,进香者络绎不绝[2]。胡公信仰作为民间信仰依赖于口耳相传,不存在行诸文字的经籍,也没有单一以宗教为目的的团体为其传教,其传播与兴盛是各方利益团体相互协作的结果,地方性、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3]。

1.2 萌芽方岩之原因

胡公信仰自萌芽起就与方岩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宋代“赫灵祠”的加封使胡则从方岩山神的代指成为真正经由官方认证的民间神祗,方岩由此成为胡公信仰的起源地。而胡公庙并非只存在于方岩一处,如其死后墓葬地杭州龙井源同样有胡公庙的存在,祠庙加封地却最终选择了方岩,究其缘由,与方岩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方岩一带多绝壁,由巨砾岩、细砾岩和砂砾岩构成的绝壁,在永康气候湿润多雨的情况下,砂岩中作为胶合剂的钙质在雨水风化侵蚀下崩落,在绝壁上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层间洞穴。这些洞穴易构屋成室,且空间肃穆、变化丰富,加之方岩“间有瀑布奔流”[2],这种环境与中国古代宗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神仙居所”不谋而合,是曾被洪水淹没破坏的杭州龙井胡公庙所不能比拟的。因此,选择方岩胡公庙加封“赫灵祠”具有先天优越的自然条件。

再者,胡则出身永康,生前曾在方岩读书[4]。根据《赫灵祠记》中记载:“始公被天子知遇,申命进秩,乃奏免衢婺身丁钱,到于今受其赐”,可以看出胡则成神主要原因是生前上奏免除了衢、婺两地百姓的身丁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同时地方为印证胡公信仰的真实性,编撰了“胡公显灵”系列传说,如“方岩贼人夜梦紫袍金带神人”“神人饮马于岩之池”等,这些传说都与方岩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5]。那么选择方岩胡公庙加封自然顺理成章无须异议了。

这一过程,方岩风景名胜区呈现出与胡公信仰正向耦合的特点,风景区以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基础为胡公成神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加速了胡公信仰的萌芽,为胡公信仰的形成提供了事实证据,对后续传播也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1.3 萌芽期方岩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建设

1)方岩风景区文化景观格局。

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胡公信仰在方岩萌芽,其萌芽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可以称为胡公信仰萌芽期。这一时期,佛教思想主导了方岩的文化景观建设,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文化景观随洞穴呈散点式分布,规模大小不一,总体发展较为均衡,方岩山、五峰、灵岩一带均有涉及(图1)。

2)方岩风景区文化景观特征(表1)。

风景区以佛教文化景观为主,寺观庙宇为其文化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广慈寺、寿山寺、灵岩寺等寺庙都在萌芽期形成,至宋时,方岩山顶广慈寺已为最盛。这些寺观以方岩一带绝壁洞穴的自然环境为依托,选址因山而起、因地制宜,建筑上多选择依洞构屋、以木支洞,内供奉佛像,景观原始古朴。

图1 萌芽期方岩文化景观分布图

其次,胡公信仰萌芽,以胡公信仰为主题的文化景观开始形成。“赫灵祠”是方岩第一次产生受胡公信仰浸润的文化景观。此时胡公信仰尚未成熟,没有固定的礼制法则,因此“赫灵祠”并未具有完整的形制与连绵的建筑,而仅在胡则生前读书过的广慈寺左侧立祠造像,有纪念之意。此时受胡公信仰影响而建设的文化景观较为粗放,以实用为主,实际意义大于象征意义。

2 胡公信仰发展:促进方岩文化景观建设

2.1 发展期胡公信仰与方岩文化景观耦合机制

南宋至元是胡公信仰的快速发展期,地域性扩展不再局限于金衢盆地,胡公祠庙在浙江各地出现,出身永康的胡公信仰成了永康地区的地域符号与社会象征。这种形势下永康地方势力、僧侣、仕族为保证永康地区胡公信仰的正统地位,以“赫灵祠”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景观建设,以扩大景观数量的模式影响着方岩文化景观的发展,影响了方岩文化景观格局,促进了方岩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

对于地方势力来说,胡则的族人身份大大提升了当时永康地方以及胡氏家族的知名度与社会地位,因此以胡氏家族为主的地方势力开始积极修缮奉祀胡则祠庙来扩大胡公信仰圈。此时的方岩风景区内,除宣示胡则神祗地位的赫灵祠外,新增了许多反映胡公生平、祭祀胡公的祠庙等文化景观建设,如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永康王氏在胡则读书处重修的方岩读书堂,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地方新建的胡公庙等[6-7]。

同时,朝廷赐封胡则神后,胡公作为地方保护神在永康乡人心中的地位远超各宗教,方岩一带香客逐渐以胡则神信徒为主,当赫灵祠不足以容纳祭拜的人数时,从中受益的僧侣便将原有宗教寺庙让出以供奉胡公,这就造成方岩部分寺庙类文化景观由宗教主题转化为胡公信仰主题,使得方岩区域内的文化景观性质开始呈现出由宗教文化向胡公信仰文化的转变。

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兴起,方岩五峰区域以其“秀水灵山,洞天福地”的自然环境受到仕族的青睐,他们兴修五峰寿山石室为中心讲学问道,逐渐形成了与方岩山相对的第二文化中心。一般来说,民间信仰与书院文化由于传达思想的差异性多无法并存,但胡则生前士大夫的身份,使他们成为胡公信仰的支持者,以陈亮为代表的仕族反对将胡公神以“神异”的标准进行看待,而是将其当作儒家“圣贤”予以支持。这种态度使方岩免于“更毁淫祠,建为书院”[8]的社会常态,寿山五峰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得以与胡公信仰文化制约平衡发展,方岩寿山一带的文化景观也逐渐出现了“门左入胡公庙,右达书院”[9]两者和谐并生的形态。

2.2 发展期方岩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变迁

1)方岩风景区文化景观格局。

宋末,伴随胡公信仰圈的扩大,方岩文化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建设文化景观开始考虑胡公信仰等人文要求,选址倾向“赫灵祠”、寿山寺等原有文化景观存留地,形成文化景观聚落,加强影响力。方岩文化景观也开始由依据洞穴散点式分布转化为以方岩山广慈寺、寿山石室为主要区域向外辐射分布(图2)。

2)方岩风景区文化景观特征(表2)。

佛教文化景观衰落。原有的佛教文化景观多被胡公信仰所侵蚀,佛教寺庙多转而供奉胡公,形成新的胡公祠庙。如广慈寺后殿迁入胡公塑像,后殿依山而建,支木为柱,前设照壁,外侧开通两门,仍保持原有文化景观形式。

胡公信仰文化景观大量增加,表现为祠庙与关联性文化景观2种形式。除侵占的部分佛寺外,方岩山与五峰区域都有胡公庙的兴建,方岩区域内为祭祀和传播胡公信仰而建设的祠庙等建筑等显著增多。为了树立胡则作为地方神的个人形象,还出现乡人自发挖掘自然景观并赋予文化意义的关联性文化景观,如以阴岩巅绝小石洞加以命名而形成的胡公读书堂,未加人工但仍具有较强的文化意义。

方岩五峰区域随着书院文化的勃兴得以开发,以书院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景观类型开始出现。该类文化景观此时仍以讲学修身为主要功能,注重山水环境“清幽雅致”,依附天然石洞,人工建构较少。

图2 发展期方岩文化景观分布图

图3 兴盛期方岩文化景观分布图

3 胡公信仰兴盛:主导方岩文化景观建设

3.1 兴盛期胡公信仰与方岩文化景观耦合机制

明清时期“浙东千里,几无一邑一乡无公庙”“暨绍台温处诸郡公庙以千百计”[10]印证着胡公信仰的兴盛,除浙江外,福建、江苏、安徽等地均存在胡公信徒,胡公已扩展成为以浙西为中心的区域神祗,信仰兴盛祭祀活动也达到了顶峰,以方岩庙会为代表的祭祀活动在此时达到了高潮。庙会活动为方岩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至清时,人数已多达两三万人,方岩山上一时间“祈赛者益踵相接,帜仗蔽道”[11],此时方岩山广慈寺僧舍已不能满足香客的居住要求。因此,当地开始在风景区人群聚居地内开设旅馆、餐舍,当服务设施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创造了以胡公大帝为主轴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街景景观。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方岩村落原有的建筑肌理与使用功能,形成了适应胡公信仰文化影响的新的村落景观,这些信仰衍生活动间接成了方岩文化景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

此外,人们为加强胡公成神传说的真实性,多处挖掘方岩的自然景观,并将其赋予信仰的内涵,如根据胡公“赤蛇啮藤”神话传说而命名的自然景观“千人坑”等。祠庙不再是胡公信仰文化景观建设的唯一主题,方岩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发展实现了从浅度数量增加到深度全面发展的转变。

表1 萌芽期方岩文化景观类型及数量

表2 发展期方岩文化景观类型及数量

同时,明清时期书院建设受时代影响,经历了明初沉寂、明末崛起和清末改制3个阶段的波动式发展,五峰书院也先后经历了更名与扩建,最后走向衰亡。如果说胡公信仰兴盛带来的文化现象促使方岩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类型,那么书院文化的衰落则使得胡公信仰对方岩的影响失去制衡,并最终使之主导了方岩文化景观格局。

图4 收缩期方岩文化景观分布图

3.2 兴盛期方岩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变迁

1)方岩风景区文化景观格局。

伴随着书院文化的衰落,胡公信仰成为方岩文化景观建设的唯一动力,主导了整个方岩区域文化景观的发展,方岩文化景观的数量、深度得到了增加与提高,文化景观建设达到高潮。胡公信仰密集分布的方岩山与寿山五峰区域成为方岩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分布的中心(图3)。

2)方岩风景区文化景观特征(表3)。

为完善胡公信仰礼制体系的文化景观大量出现。此时胡公庙的建筑制度基本完善,方岩山上胡公祠对原广慈寺加以改造,由单一殿体形成了相连成片、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兼顾殿堂、寝膳与客房多种功能。同时,为体现胡公作为“神明”的地位,从山脚入胡公祠的一段山路里,还设置了天门、亭廊等节点。这些被赋予了胡公文化的景观设施既反映了胡公信仰的成熟,也是方岩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文化景观受胡公信仰影响,五峰区域文化景观以胡公信仰主题为主。扩建后的书院具有一定规模,但书院文化衰落后,书院讲学功能弱化,基本转变成为祭祀先贤的场所,而书院的部分构筑如“兜率台”则转化成了祭祀胡公的场所[12]。

方岩区域村落、自然风景得到改造与挖掘,在方岩庙会等衍生文化活动的影响下有机进化。以“岩下老街”为代表,自为缓解胡公祭祀人口压力而建造第一家岩下村旅社后,其胡公相关商业活动不断扩展,至清末,与胡公信仰相关的商业活动已经由村落蔓延至方岩山入口处[13],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与此同时,方岩一带许多胜景被发现挖掘,在村民的述说下与胡公信仰相关联,成为以自然表达为主的文化景观。

4 胡公信仰收缩:方岩风景名胜区反哺下的胡公信仰文化景观建设

4.1 收缩期胡公信仰与方岩文化景观耦合机制

民国后,胡公信仰收缩。一方面是战争时期,人民生活重心转移,躲避战乱及抵御外辱成为时代的主题,民间信仰在时代变革中趋于弱势;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浙江乃至中国的思想开始转变,民间信仰及其衍生的相关庙会活动被视作封建迷信而受到限制。方岩区域内文化景观又多以胡公信仰为主题,此时受战争及思想转变的影响,这些文化景观缺少经营且大部损毁,后期建设也逐渐减少,胡氏家族等虽有少量修缮,但方岩文化景观规模已不复往昔,方岩的文化景观发展总体上也呈现出衰减之势。

1980年后,政府作为主导力量介入方岩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发展中,之后方岩又因独特的丹霞地貌等自然资源受到重视,方岩文化景观建设模式也从一直以来民间的自发营建转变成了政府统一规划下的营建。传统民间营建往往以利益为驱动,以胡公信仰等为主题,与民间群体利益相关的文化景观一般较多,而政府规划则通常以景观的价值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通过对方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挖掘,方岩区域内现存及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文化景观大部分得到了重建、修缮与维护。方岩山、寿山坑、灵岩山、洪福寺山等划为方岩风景区加以保护,以胡公信仰为主题的文化景观也有所恢复,但其在方岩文化景观中的主导地位已有所削弱。

表3 兴盛期方岩文化景观类型及数量

4.2 收缩期方岩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变迁

这一时期由于风景名胜区营建力量的改变,胡公信仰文化对方岩文化景观营建的影响力减弱,五峰书院文化、宗教文化与铜山岭矿坑文化并生,方岩文化景观在科学规划下全面发展。方岩山文化景观中心的地位有所弱化,文化景观分布范围有所扩张,由方岩五峰一带向灵岩、石鼓寮、铜山岭一带扩展,并逐渐蔓延至五指岩区域(图4)。

与以往各历史时期不同,方岩的文化景观脱离了单一点状发展的模式,开始了片区状开发营建的过程,其文化景观类型也在综合前朝各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而影响方岩数千年的胡公信仰也在风景区规划中受益,在政府指导下,方岩山上营建了千人坑纪念亭、“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语录壁,还进行了“赫灵”照壁的新建及修复等。此时的胡公信仰与方岩文化景观发展已经完成由单向胡公信仰滋养向双向促进、共同发展模式的转化。

5 结语

从上述胡公信仰发展的各时期来看,胡公信仰的发展历程及地位的波动,以改变方岩文化景观动态的方式,深刻影响了方岩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的发展与变化。胡公信仰早期受到自然环境支持,在方岩得以落地生根。后随着胡公信仰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为满足胡公信仰体系完善、传播、祭祀的需要,方岩区域内祠庙、文化节点、自然文化节点等反映胡公信仰主题的文化景观大量出现。明清时期,胡公信仰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更加推动了方岩文化景观的建设进程,并在信仰支持下,村落、自然风景等多种景观类型被改造、挖掘、赋予含义,最终主导了方岩风景区的文化景观建设。民国后,胡公信仰有所衰落,千百年积淀的文化景观及独特的自然资源所带来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开始呈现出对胡公信仰的反向支持。百年沧桑,胡公信仰与方岩风景名胜区时刻体现出不断耦合、螺旋上升的发展特点,时至今日,二者发展耦合机制及其带来的文化景观变迁仍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方岩风景名胜区与胡公信仰的发展。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底图均引自谷歌地图。

猜你喜欢
名胜区文化景观书院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朵云书院黄岩店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