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人冬季健身行为特征的寒地城市健身场地可达性研究
——以哈尔滨市南岗区为例

2020-05-23 08:47郑春宇
中国园林 2020年4期
关键词:南岗区寒地步行

郑春宇

冷 红*

袁 青

健身场地是满足城市居民利用户外空间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的康体休闲用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城市居民总量随着城市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而逐年增长,截至2013年,经常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约占总人口的32.7%,并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把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作为工作重点,以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使用和安全合理为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打造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min健身圈[1]。

中国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人口老龄化及相关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老年人是群众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5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占全部体育人口总量的43.9%[3]。

鼓励老年人在冬季坚持适度的户外健身活动对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适当且有规律的健身活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骨骼健康,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4-6]。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严酷的冬季气候条件导致寒地老年人健身频率和总量的下降[6],然而体力活动的缺乏对老年人的生理健康非常不利。

通过合理的场地布局规划为老年人提供公平高效的健身环境,对鼓励寒地老年人在冬季坚持健身活动有着重要作用。严寒地区冬季的极端气候也会对健身场地的可达性产生影响,寒地冬季长期结冰和被积雪覆盖的路面对健身场地的冬季可达性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了老年人前往健身场地进行健身活动。良好的健身场地可达性不仅能够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还可以更好地促进老年人日常健身行为的发生[7]。

公共服务可达性作为判断城市公共资源分布是否公平与公正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8-9]。当前我国关于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研究逐渐增加[10],包括比例法、最近距离法、机会累积法、空间相互作用法在内的多种测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医疗[11-12]、教育[13]、公园绿地[14-16]及老年人专用设施[17]等各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评价。早在1999年,景观可达性便已经被视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18]。胡志斌等通过基于人口密度、道路网络及绿地面积等参数的物理势能模型对沈阳市绿地景观可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区绿地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但是总体布局合理[19]。叶昌东等分别通过基于人口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和基于路网的最小距离法对广州中心城区的绿地可达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中心城区的绿地供给水平不足、绿地分布和绿地结构也不够合理[16]。利用GIS网络分析法,陈叔谦通过对现实交通情况的模拟对深圳市南山区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了评价,并得出南山区公园绿地供需关系尚不均衡的结论[20]。利用两步移动搜寻法,赵东霞等从常住居家低龄老年人的视角对大连市沙河口区低龄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进行了实证研究[21]。李孟桐等通过对上海市绿地可达性进行评价,将格网化的两步移动搜寻法与网络分析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格网化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分析结果更为精确,也更符合实际情况[22]。尽管近年来我国关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相关研究数量显著增加,但多数相关研究并未考虑气候因素,特别是寒地气候因素对可达性的影响。

因此,本次研究从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行为特征出发,以哈尔滨市南岗区这一典型地区为例,对寒地健身场地的可达性进行评价,探讨寒地健身场地可达性的影响因素。从健身场地总体布局的视角,探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寒地气候对健身场地可达性负面影响的空间策略,为我国老龄化社会下的新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市是我国北方严寒地区的特大型副省级城市,也是典型的寒地城市。南岗区位于哈尔滨市中心,总人口约为119万人,面积116km2。南岗区的健身场地总数约占全市总数的一半,且涵盖全部健身场地的空间类型,也是哈尔滨市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最为普及的城区。截至目前,南岗区共有18个街道办事处(图1),常住人口总数约为119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为102 742人,占常住人口的8.6%,老龄化程度较高。

1.2 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以哈尔滨市南岗区的全民健身场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寒地老年人口冬季健身行为特征及健身出行特征;2)南岗区健身场地总体分布特征、南岗区各街道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现状、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南岗区健身场地布局优化策略。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获取寒地老年人口冬季健身行为特征的相关数据。在南岗区内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健身场地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的总体特征,确认南岗区健身场地的主要空间类型。

团体健身是当前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次研究于2016年12月7日—2017年1月17日对南岗区区域范围内的老年健身团体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内容由老年人基本社会属性(性别、年龄、学历、就业、家庭结构)、冬/夏季健身行为特征(健身的时间、周期、频率),以及其健身出行特征(出行时间、方式)三部分组成,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2份,有效率68%。

健身场地数据来源于2015—2016年度哈尔滨市体育局群众体育科的《全民健身场地普查》数据。当前南岗区有健身场地278个,占哈尔滨市总量的50.45%。根据实地调查和走访发现,健身场地分散在各类城市公共空间中。为简化研究过程,本次研究根据健身场地所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将全民健身场地分为封闭小区内部空间、开放小区内部空间、城市道路空间、广场空间、公园空间及校园空间(主要指大学校园内部空间),共计6类,各类健身场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1.3.2 技术路线

对南岗区老年人进行冬季健身行为访谈和网络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处理、汇总、统计和分析,了解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行为特征及其健身出行特征,基于ArcGIS平台,根据全民健身场地普查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行政区划分布和百度地图道路交通网络数据,分别构建南岗区健身场地数据集、城市道路网络数据集及老年人口分布数据集;使用Network Analyst的OD成本矩阵功能,以老年人的步行时间为权重,基于老年人冬季健身出行特征,利用两步移动搜寻模型(2SFCA),对南岗区的健身场地可达性进行评价。

2 老年人冬季健身特征

根据实地调研、访谈和网络问卷调查,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的主要特征如下:1)70岁以下的老年人是参与健身活动的主体,70岁以上仅占4.7%;2)参与团体健身的老年人多数在冬季依然坚持健身,尽管冬季气候寒冷且低温周期长,仍有80%参与团体健身的老年人长期坚持在低温环境下健身;3)有就近选择场地的趋向,尽管参与团体健身的老年人有相对固定的健身场地,但仍有6%的老年人会在冬季选择距离居所更近的健身场地进行日常健身活动,其中32%的老年人在冬季更倾向于选择开放小区内部健身场地进行健身活动;4)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62.5%的老年人在冬季坚持以步行作为前往健身场地的主要出行方式,其次为公共汽车(12.1%);5)步行时间集中在15min以内,老年人在冬季前往健身场地所需步行时间集中在15min以内,比例高达68.1%。

由于多数寒地老年人在冬季选择步行前往健身场地且步行时间集中在15min以内,结合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计划,本次研究中分别以步行5、10和15min作为搜索半径,在指定搜索半径下对健身场地可达性进行评价。

图1 南岗区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示意图

3 冬季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 冬季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特征

基于两步移动搜寻法得到各街道健身场地冬季可达性指数,使用分位数法,将不同搜索半径下各街道的健身场地可达性指数定义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好”(图3)。由于我国当前并没有针对健身场地可达性的相关评价指标,本文涉及的“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好”均为南岗区全阈值下的健身场地可达性指数相互比较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某街道的健身场地可达性相对较差/较好。

根据可达性评价结果,可以总结出南岗区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在冬季有如下特征。

1)各街道健身场地可达性整体较差且差异较大:尽管各街道可达性随搜索半径的增加而增加(图4),但5min步行距离的搜索半径下有61%的街道健身可达性为“差”,30%的街道健身场地可达性为“较差”;当搜索半径增加至15min后,可达性为“差”和“较差”的比例仍高达23%。

2)中心城区街道的健身场地可达性高于周边城区街道:南岗区健身场地冬季可达性分布并不均衡,南岗区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呈现自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的趋势(图3),中心城区的健身场地可达性在各搜索半径下都有着相对周边城区更好的健身场地可达性。

3)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与参与健身活动的老年人口需求不匹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69岁的城市人口为参与团体健身活动的主体,比例高达95.3%。该年龄段的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裕,具有独立在冬季坚持户外健身活动的能力。在15min步行搜索半径下具有“较好”健身场地可达性的街道往往老年人口密度并不高,而老年人口密度较高街道的健身场地可达性指数并不一定与之相匹配(图5)。

根据南岗区健身场地冬季可达性分布特征,健身场地可达性相对较好和相对较差的街道特征如表1所示。

3.2 冬季健身场地可达性影响因素

人口及服务设施的数量、布局和服务范围被视作影响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重要影响因素[23-25]。连接起点与终点的交通系统的空间阻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素[26]。本次研究将结合可达性分布现状探讨交通系统的空间阻力、健身场地的吸引力、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寒地冬季气候这4个因素如何影响寒地城市冬季健身场地可达性。

1)交通系统的空间阻力。

前往健身场地所选择的出行路线与交通方式的差异会造成空间阻力的差异,交通系统连接着老年人与健身场地,直接反映了老年人到达健身场地的难易程度。

革新街道的健身场地可达性优于先锋街道,而先锋街道的健身场地可达性优于跃进街道。具有更好健身场地可达性的街道往往具有更合理的城市路网结构,街道尺度和道路等级也更为合理,道路密度也相对较高。位于城区中部的老城区街道(如革新街道)配套设施相对完善,道路密度相对较高;而城区边缘多为新建城区(如跃进街道),这些街道面积较大、路网结构尚不完善、设施较为分散、场地密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健身场地可达性(图6)。

2)健身场地的吸引力。

健身场地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位置分布、场地规模与用地属性都会对健身场地的可达性产生影响。由于2SFCA模型具备可以进行跨区界搜索的特点,健身场地密度越高,越容易在网络分析的过程中被搜索到,故场地密度高的街道往往具有更好的健身场地可达性(图3、7)。而场地密度高可以促进区域内部老年人就近选择健身场地,老年人在单位步行时间内可选择的健身场地数量也会因此增加,可达性因而更好。

健身场地的均匀分布可以保证均等的场地使用机会。若健身场地集中在某一区域,则越靠近这一区域的老年人使用该区域健身场地的概率就越高。因此,南岗区城区中部街道的健身场地密度明显高于周边街道(图7),其健身场地可达性也明显高于周边街道。尽管南岗区周边的部分街道健身场地总量并不低,但由于行政区划过大导致健身场地在街道内部的分布过于分散,故其健身场地可达性相对较差。

在假定健身场地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健身场地的自身规模会影响老年人对健身场地的选择:健身场地规模越大,自身服务能力就越强,对老年人的吸引力就越大。例如,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放空间相较于街道、住区往往具有更好的场地吸引力;开放小区内部健身场地相较于封闭小区内部健身场地有更高的开放程度,也会吸引更多的老年人。

居住用地是所占比例最高的健身场地所属用地类型,而开放小区空间健身场地所占比例较高的街道往往也具有更好的健身场地可达性(图3、8)。南岗区周边街道多位于具有大量封闭小区的新城区,然而这些封闭小区服务能力有限,对健身场地的可达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

老年人口聚落是健身场地的潜在需求者。城市居民的个人基本属性都会影响其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空间阻力的感知[26-27]。同样空间阻力下,老年人的空间阻隔会相对高于普通人[27-29],因此健身场地可达性会受到城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的直接影响。

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也会对健身场地的使用产生影响。城市居民应当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南岗区当前的健身场地配置并不公平(图8),各街道健身场地可达性与老年人需求并不能得到完全的匹配。这说明哈尔滨市现有的健身场地规划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考虑量,忽视了不同区域老年人需求并不相同的这一现状。

4)寒地气候的负面影响。

图2 南岗区各类别健身场地总体分布

图3 5、10、15min搜索半径下的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

图4 南岗区各街道可达性指数随搜索半径增加而增加

寒地城市冬季强烈的季风和缩短的日照时间会造成老年人体感不适,甚至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寒地城市冬季的极端气候条件会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步行环境,对于身体灵敏程度和健康程度处于下滑状态的老年人,湿滑结冰的路面增加了其以步行方式前往健身场地进行日常户外健身活动的空间阻碍[30]。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由于寒地冬季严酷气候导致的多种原因,20%的老年人无法在冬季坚持健身活动。此外,老年人在冬/夏季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及场地选择上都有所差异。

4 健身场地空间优化策略

基于健身场地可达性现状分析,结合健身场地可达性的影响因素,本次研究以南岗区为例,提出寒地健身场地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1)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南岗区新老城区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差异较大,中部老城区路网密度更高、分布更为均衡;新城区道路等级整体偏高,缺乏更适宜步行的城市支路和居住区级道路。然而老年人前往健身场地的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故新城区应增加城市支路、居住区级道路的道路密度,完善新城区的路网结构,通过提高城市道路的可步行性,满足老年人前往健身场地的步行需求。

2)优先建设步行空间:尽管南岗区老城区具有更为合理的城市路网结构和道路尺度,但过大的交通流量导致的交通无序却为老年人步行前往健身场地制造了空间障碍;与此同时,新城区则面临着街道尺度过大和道路等级过高导致的行人难以穿越的问题。因此,加强建设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等步行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道路难以穿越及交通无序对步行连贯性的破坏,通过打破车行道路对步行空间的阻隔,减少交通环境对老年人步行前往健身场地的空间阻碍。

表1 南岗区可达性较好与较差的街道对比

图5 南岗区各街道健身场地可达性指数、老年人口总量及老年人口密度关系示意图

图6 不同街道的道路网络密度示意图

图7 健身场地核密度分布图

图8 各类街道健身场地所占比例图8-1 各类用地所占比例图8-2 各类空间所占比例

3)推动建设无障碍设施:作为影响健身场地可达性的重要空间因素,城市道路也会受寒地气候所带来的影响,湿滑结冰的路面成为老年人通过步行方式前往健身场地进行日常健身活动的重要障碍。诸如电梯、无障碍通道等无障碍设施可以更好地辅助老年人在冬季步行,从而鼓励老年人在冬季坚持参加健身活动。

4)综合统筹场地布局:冬季老年人就近选择健身场地的趋向反映了健身场地密度对健身场地可达性的影响。对城区周边健身场地可达性较差的街道应在增加健身场地数量的同时对其进行紧凑布局。为解决老年人对健身场地的需求与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不匹配这一供需关系不平衡的情况,在未来的健身场地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不同街道单元老年人口总量、老年人口密度等情况统筹布局,从老年人需求的视角对健身场地进行均衡规划,以便老年人就近选择健身场地进行健身活动,实现合理的场地空间配置。

5)现有资源功能复合:居住用地下的健身场地(包括开放小区类型和封闭小区类型健身场地)在全类健身场地所属用地类型中比例最高,而开放小区内部健身场地是居住用地下的健身场地的构成主体。此外,健身场地可达性较高的街道往往具有较高比例的开放小区类型健身场地。因此,健身场地规划更应结合现有健身场地资源,充分挖掘现有和潜在的场地资源,见缝插针地对健身场地进行布局,形成一系列小型、开放和串联式的健身场地。结合城市住区布置建设健身场地可以方便城市居民就近健身,减少城市居民前往健身场地的障碍。利用现有城市住区范围内的公共空间资源,完善现有设施的不足,在创造类型丰富的健身场地的同时,也优化了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6)寒地气候防护:寒地健身场地的选址需要注意健身场地周边的日照环境和风环境。由于寒地冬季季风的影响和日照时间的缩短,应在保障健身场地日照时间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小尺度的构筑物,并加强绿化,以减少冬季季风对老年人健身行为的影响,营造帮助老年人抵御寒地极端气候的户外环境,增加寒地老年人冬季在室外逗留的时间。

5 结语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更加关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其重要内容。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我国当前的城市居民健身场地尚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缺乏针对城市居民健身场地的系统规划。本次研究从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行为特征出发,利用基于网络分析的两步移动搜寻法,以哈尔滨市南岗区为例,对哈尔滨市南岗区的健身场地可达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南岗区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整体较差,且各街道之间差异显著,健身场地可达性与各街道老年人口密度不完全匹配。以此现状为依据,结合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现有健身场地分布及规模、老年人口分布及寒地气候影响4个方面的可达性影响因素对寒地健身场地规划提出策略与建议。

注:文中图片均由郑春宇拍摄或绘制。

猜你喜欢
南岗区寒地步行
魔方小区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步行回家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火焰马
识途“老马”:追记哈尔滨市南岗区关工委法治委员会报告团团长卢连基
“学雷锋应是一生的事儿”:哈尔滨市南岗区关工委委员叶滨昌学雷锋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