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县蚕桑产业现状和发展思路

2020-05-25 09:13朱德高
四川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富顺县蚕茧桑园

朱德高

(富顺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四川 富顺 643200)

蚕桑是富顺县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截止2019 年底,全县有桑园面积2.4 万亩(1600hm2),其中果叶兼用桑0.3 万亩(200hm2),栽桑养蚕镇乡14 个。年养蚕1.5 万张,蚕茧单产达到39kg/张,蚕茧综合均价为41 元/kg,张种养蚕收入1600 元,蚕农售茧收入2400 万。我县自贡裕民蚕种场年生产蚕种10 万张,居全省普种生产第三位,蚕种产值550 万元。目前,全县蚕桑专合社8 个,蚕桑家庭农场23 个,蚕桑村集体公司7个,蚕茧收购加工企业4 个。全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2000 万元,其中桑果产值1100 余万,蚕业总产值达到5900 余万元。

1 蚕桑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富顺县从上世纪60、70 年代开始发展蚕桑产业,80、90 年代成为我县农业农村支柱产业,鼎盛时期全县所有乡镇和村都栽桑养蚕,蚕茧产量曾经居全省第六位(1983 年),1994 年养蚕14.5 万张,有6 家丝绸厂,蚕桑产业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和全县税收的重要来源。受国际市场行情大幅度波动和我县产业发展策略的调整影响,全县桑园面积和养蚕量大幅度下滑,蚕丝产业步入低谷。2002 年原县丝绸公司破产改制,只管收购蚕茧,在桑园基础、养蚕设施、栽桑养蚕技术等环节不重视、不投入,全县桑园面积、养蚕量继续下滑。到2010 年底全县桑园面积仅1 万余亩,养蚕量不到0.9 万张。

2009 年我县飞龙镇蚕桑专业合作社成立。2014 年富顺县实施省财政资金蚕桑产业发展项目(500 万元),蚕桑产业成为飞龙镇、古佛镇、李桥镇、赵化镇、长滩镇、龙万乡等乡镇脱贫攻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返乡农民工和成功人士选择回乡发展蚕桑产业。蚕桑产业在我县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县桑园2.4 万亩(1600hm2),其中包括分布在古佛镇的果桑园3000 亩(200hm2)。

表1 富顺县蚕桑基地分布情况表(hm2)

2 主要发展模式

2.1 公司+共育户+农户

飞龙镇新安村、促进村和李桥镇大地村三个贫困村,2016 年引进自贡市佳宝农业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共育户+农户”订单农业模式,与蚕农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公司全面推行小蚕共育,全程技术指导,蚕茧优茧优价、市场价格托底全额回收。2019 年三个贫困村共发放蚕种3100张,平均单产40kg,比全县平均生产水平高1kg,不同季节的蚕茧收购单价分别比同期县内其它蚕茧高2-4 元/kg,农民售茧收入达510 万元,平均单张收入1650 元,贫困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 万多元。三个村蚕茧质量80%都能缫5A 生丝,飞龙镇新安村由2015 年的全镇蚕茧质量最差村,成为全县最好的几个村之一。

2.2 集体经济带动型

赵化镇铁龙村采用“支部+公司+村组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支部牵头成立村级集体资产公司,流转土地、引导农户发展或邀请农户土地入股,集体资产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成片集中,规范化栽植桑园,发展蚕桑产业3000 亩(200hm2),已栽植1000 亩(66.7hm2),同时冬季在桑树宽行种植蔬菜或林下养鸡等,形成综合性的规模经济。所得收益按公司50%、农户40%、组集体10%的比例进行分配。支部负责统筹规划,村集体经济公司负责经营管理,支委负责公司日常事务,村组负责协调和组织生产,镇财政定期对财务进行审计。除土地收益外,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经公司统一培训后还可就地务工,领取报酬。村集体经济公司与少云合作社开展合作,协助做好产品销售。

2.3 家庭农场发展型

2018 年秋季开始,一批返乡农民和成功人士在古佛镇、童寺镇、长滩镇、李桥镇、龙万乡等乡镇发展高标准桑园,面积大的有300 余亩(20hm2),少的都在30 亩(2hm2)以上。截止2019年底,全县有家庭农场23 个,新建桑园面积1600 余亩(106.7hm2),建设养蚕设施15000m2。家庭农场主文化程度高、理念新,在发展思路和接受新技术等方面更快更好。这批新型经营主体能实施高标准桑园管理,生产优质蚕茧。如2019年富顺县春晨家庭农场和古佛镇泓福桑蚕养殖家庭农场分别养殖50 张和30 张蚕,单产均达到41kg 以上,收入8.5 万元和4 万元,支付当地农民工资分别达到3.6 万和2 万元。春晨家庭农场养蚕基地成为我县省力化养蚕的教学基地,召开了全县省力化和方格簇自动养蚕技术培训,吸引其他乡镇8 批蚕桑业主前往学习。

3 产业发展短板

3.1 企业、专合社等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

虽然通过引进收茧企业,实行“依质论价、优茧优价”的收购方式促进蚕农提高养蚕技术水平,促进了优质蚕茧的生产,但是我县缺乏从蚕桑基地建设、优质蚕茧生产到蚕茧丝绸加工一体的蚕桑丝绸业龙头企业,蚕茧收购企业仅仅处于收、烘、销售阶段,没有与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形成深度利益联合机制,更缺乏丝、绸、服装全产业链发展理念,蚕茧价格波动幅度大。

3.2 产业规模化小,产业链不完善

我县桑园面积2.4 万亩(1600hm2),农民售茧收入仅2000 多万元,主要基地乡镇飞龙镇和古佛镇,桑园分散不成片,年养蚕20 张以上的农户100 户左右,产业发展缺乏规模。新型经营主体虽有所发展,但还在起步阶段,受资金、技术、产品销售影响,发展规模和效益还不突出。加工环节只有蚕茧烘炕等初加工,精深加工空白,丝、蛹、蚕、桑树、桑椹、桑叶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还有很大空间。

3.3 资金扶持不足,优质蚕茧品牌创建难

蚕桑产业一次投入,可多年收益,风险小,见效快,联农带农效果好。但产业初期资金投入,特别是专用蚕棚和生产优质蚕茧的省力化养蚕设施一次性投入较大。目前在资金投入上,财政项目投入渠道少,投入有限,农民无力加大投入,且生产优质蚕茧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规模发展缓慢,富顺优质蚕茧品牌创建难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4 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4.1 集中连片发展,建设优质高产蚕桑基地

建议在飞龙、古佛、赵化、李桥4 个蚕桑重点镇乡以蚕桑产业为主导产业,县委、政府出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进行扶持,将蚕桑作为特色产业进行扶持,规模化发展。实际上,高标准桑园每亩(666.7m2)投入8000 元左右,年养蚕收入可达到6000 元,冬季桑园间套作和副产物利用,还可增加收入1000-3000 元,经济效益优于当地其他经济作物。

4.2 招引龙头企业,建立联农带农利益机制

按照“龙头带动、互利共赢”的思路,引进公司,着力企业抱团发展和优化升级,创建品牌。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集体经济(新型经营主任)+农户”市场化运行模式,建立和完善蚕桑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 继续实行蚕茧订单生产,最低保护价收购鲜茧,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4.3 推进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充分利用蚕桑产业“短、平、快”的特点和技术易普及、劳动密集型但劳动强度不高、广大农户适应快等优势,把蚕桑产业作为我县部分镇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坚持抓牢不放弃,持之以恒抓落实,支撑农民长期稳步增收。

飞龙镇真觉村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导农户发展或邀请农户土地入股,解决土地资源问题,实现成片集中、规范化栽植桑园。村集体按一定桑园面积配套设施设备后,返租给农户种养,村集体公司收取一定的租赁费。村集体经济公司集中统一管理小蚕共育,统一技术指导,蚕茧由公司统一联系蚕茧加工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适当按照单产等指标收取服务费。这样可以充分推动产业扶贫,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壮大集体经济规模。

4.4 培育新型主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按照“培育主体、集约发展”的思路,抓好产业企业(村集体)、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蚕农(养蚕大户、产业带头人)三类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完善企业(经营主体)和蚕农合作共赢机制,夯实产业基础。以2019 年富顺县养蚕业主、大户为例:每亩(666.7m2)桑园收入5600 元,除去成本业主桑园养蚕效益2000 元/亩(666.7m2)左右,农户自有劳力的养殖户桑园养蚕效益4000 元/亩(666.7m2)以上。

4.5 推进综合利用,切实提升综合效益

为提升桑园综合效益,可以在桑园冬闲期间宽行种植蔬菜(大头菜、榨菜、青菜、早大豆等),亩(666.7m2)产值增加1500 元以上;秋季种植一年生黑麦草,每亩(666.7m2)桑园的黑麦草可养鹅80 只,新增产值4000 元以上。

桑枝粉粹后可种植桑枝食用菌,也可制作层板,桑叶还可以开发桑叶茶、桑果开发桑葚醋、桑葚红酒、桑葚酵素等。蚕砂腐熟后是很好的有机肥,用作桑园肥料。1-4 龄的蚕砂可开发蚕砂枕头。

充分发挥桑树的生态效益。桑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能够在石漠化、坡地等生态脆弱、土壤贫瘠区域,顽强生长,起到有效地固持土壤,涵蓄降雨,表现出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生态效益明显。

猜你喜欢
富顺县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富顺县主要气象灾害及气象预报服务对策
富顺县:4人侵吞扶贫资金近165万元
浅析秋冬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