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肺癌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气虚热毒证便秘45例*

2020-05-30 13:03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阿片类灌肠证候

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笔者采用揿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45例肺癌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效果满意。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服用阿片类药物导致便秘气虚热毒证的肺癌患者9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2~68岁,平均46.83±10.72岁;腺癌27例,鳞癌18例;中度疼痛32例,重度疼痛13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0~69岁,平均46.57±10.40岁;腺癌24例,鳞癌21例;中度疼痛33例,重度疼痛12例。两组的基线资料之间具有均衡性(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4],且疼痛评估数字分级法(NRS)≥4。便秘诊断标准:①每次排便间隔时间3天以上;②大便干结,或呈颗粒状、团块状,排便费力,或大便不干结但排出困难者。中医辨证分型依据《中医内科学》[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并结合临床,判定为便秘气虚热毒证的诊断标准[7]。主症:大便干结、欲便不出、腹胀痞满;次症:胸胁胀满、神疲乏力、自汗气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脉:舌质黯红、有瘀点,苔薄黄,脉滑数。具备便秘症状1项,便秘伴随症状2项即可诊断。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及术后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中重度癌痛者,明确诊断出现便秘;②中医辨证符合便秘气虚热毒证;③经确定后,长期口服稳定剂量的盐酸吗啡缓释片止痛;④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⑤所有患者均了解病情,并自愿参加及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非癌性疼痛;②用药期间进行放化疗者;③严重器官衰竭患者;④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⑤晕针或对针灸治疗存在恐惧或抗拒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方法如下:中药灌肠,方剂组成:大黄、北黄芪、厚朴、白花蛇舌草各30g。水煎去渣取液200ml,药液温度在39~42℃,于每天午饭后2h灌肠。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小便,取左侧卧位并屈膝,臀部抬高10cm。选择直径0.5cm肛管,将肛管前端涂石蜡油后轻轻插入直肠15~20cm,使用甘油注射器缓慢推注中药液(5~10min),注完后将肛管拔出,保留药液停留1h,每天1次,持续7天为1疗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揿针治疗,方法如下:嘱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用其掌腹给患者先顺时针腹部按摩约3min,放松腹肌。选取天枢、腹结、大肠俞、小肠俞,常规消毒后选用0.20mm×1.5mm揿针(清铃揿针四川唯高科技有限公司)埋在穴位上,在贴片上轻压以确保针支已插入皮肤内,每穴埋针24h,留针期间指导患者定时按压穴位,每隔2~3h用手按压埋针处1min。另外,两组同时给予开塞露2支,每只20ml,加入2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热至35℃左右进行灌肠,治疗期间两组均告知正确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规律休息等。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治疗周期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①疗效评价:显效为排便间隔明显缩短,大便干结情况显著好转,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排便间隔有所缩短,但欠通畅,便质先干后软,伴随症状有所好转;无效:便秘及其伴随症状均无改善。②中医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症状分级量化表制定,包含排便间隔时间、排便难易程度、排便性状、排便不尽感,即按无、轻、中、重,主症分别计0、2、4、6分,计算证候总评分。③量表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PAC-QOL)量表评分和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的变化情况。④氧化指标:治疗前后,空腹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后分离血清,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⑤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检验检查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软件中的χ2检验、t检验对本次的计数数据与计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7.35±1.37*#10.36±1.51*例数45 45治疗前19.52±2.18 19.70±2.36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和疼痛控制的变化:两组治疗后PAC-QOL评分、N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和疼痛控制的变化(±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和疼痛控制的变化(±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NRS评分7.28±0.89 2.38±0.45*#6.91±0.84 3.24±0.37*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AC-QOL评分63.76±8.80 47.4±5.57*#64.19±8.54 56.82±6.31*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OD和MDA含量的变化:两组治疗后血清SOD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MDA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SOD显著升高,MDA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OD和MDA含量的变化(±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OD和MDA含量的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M D A(n m o l/L)组别 例数S O D(U/L)治疗组8.2 5±1.3 3 2.3 5±0.4 5*#7.9 1±1.2 6 3.7 4±0.6 7*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 7.8 6±3.7 1 2 1.2 3±4.2 4*#1 8.1 9±3.5 4 2 6.8 2±4.3 1*

2.5 两组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便秘病位在肠,与胃肠通降功能或肠道滋润濡养失调密切相关。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就其疾病机制及临床特征,中医学认为,由于热毒炽盛,导致津液亏损,大便干燥。阿片类药物辛香温燥,长期应用导致元气损耗,使气机运行受阻,肠腑气血运行不畅,致使便秘发生。故气虚热毒证便秘为肺癌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常见证型。

本研究采用揿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揿针又称埋针法,其结合了皮部理论与腧穴理论,通过对皮部及腧穴进行长时间刺激,从而达到调节络脉、脏腑机能的目的。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是大肠经气聚集之处,针刺该处可以起到调理肠腑、消食化滞、理气通便的效果。腹结穴又名“腹屈”,针刺该穴可以起到健脾理气、通调肠腑的作用。针刺大肠俞可以润肠通便,调理胃肠。小肠俞的功能为通调二便,清热利湿。中药灌肠汤方经肠黏膜吸收后作用于十二指肠及上段小肠黏膜细胞,可快速缓解患者便秘症状,且具有调理肠胃、通便导滞之功。方中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北黄芪健脾补气,使肠道传导有力;厚朴辛散苦燥,燥湿健脾,行肠胃气滞;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对各种癌症均有良好抑制作用。诸药配伍,共奏泄腑逐瘀止痛之功。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PAC-QOL评分、NRS评分均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说明该疗法安全性高。研究发现,机体内氧自由基水平过高能够损伤患者肠道黏膜,进而发生功能障碍,是导致便秘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MDA是脂质过氧化反应中生成的分解产物,而SOD能清除机体多余的氧自由基。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OD含量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揿针联合中药灌肠可以明显减轻机体氧化损伤,从而发挥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肺癌患者由于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患者,联合应用揿针与中药灌肠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能明显改善便秘情况,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患者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猜你喜欢
阿片类灌肠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无阿片类药物的全身麻醉策略在围术期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阿片类药镇癌痛应避开四大误区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阿片类镇痛药所致肠燥津亏型便秘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