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公淑墓志考释

2020-06-08 10:16鲁晓帆
收藏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节度使

鲁晓帆

1992年9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地区的玲珑公园西墙外,发现了一座四周带有壁画的唐代墓葬。可惜的是墓葬早期已被盗掘,随葬器物早已不知所终。幸运的是在塌陷的墓室四周,遗留下了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精美壁画,尤其是北壁上牡丹芦雁图壁画,被认为是我国北方现存唐墓壁画中最为重要的发现。它是以大幅的牡丹花为中心,并在左右两侧配有两只栩栩如生、相互呼應的鸬鹚乌,以及花草中两只灵动的蝴蝶所组成的生动画面。而根据墓中仅存的题有“唐故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卢龙节度留后、营府都督、柳城军使,平州诸军事、平妫等州刺史、上柱国太原王府君墓铭并序”的墓志铭及志文中记载的内容,可知此墓是唐代王公淑及其夫人吴氏的合葬墓。该墓葬给人留下的突出特点就是墓葬中以花乌题材及居家生活为主的精美壁画,以及砖雕仿木构门,这些充分体现出唐末幽州地区高超的建筑艺术与绘画水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而近年来研究此墓壁画的学者不乏其人,但是对此志文内涵的研究却显得相对浅显,至今还没有人对志文内容进行完整深入地考证。笔者认为此志文对研究唐代幽州城的历史,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同时,它对丰富北京地区唐代地方史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实物资料。

王公淑墓志铭,唐大中六年( 852)上石。青石质地,高、广均为62厘米。志文正书,全文共计28行,满行35字。寇伦撰。盖为盝顶,高、广均为62厘米。正中阴刻篆书“王公墓铭”4字,2行、行2字。四坡阴刻有十二文臣立像,四交角阴刻有牡丹花纹饰。此志书法用笔质朴卓茂,结体宽舒。虽属于晚唐作品,但又与常见的唐墓志有所不同,即带有浓郁的北碑意味,这可能是源于刀刻的缘故。志文拓片见载于《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卷》等多部书籍,墓志现收藏于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为便于读者对照考证,现将原志文抄录如下(另加标点)并加以考释。

(盖文)

王公墓铭

(志文)

大唐故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卢龙节度留后、营府都督、柳城军使、平州诸军事、平妫等州刺史、上柱国太原王府君墓铭并序 儒林郎、试率更寺丞、摄幽府功曹参军寇伦撰。

府君讳公淑,字均,太原人也。其先周灵王之子,得道升天。后裔以贯三才而为王,遂千古以作氏。四十代之余庆,八百年之洪休,垂裕奕叶,固其宜矣。曾祖亮,皇幽州节度衙前虞侯。祖连,皇卢龙节度要籍。列考戬,敦诗阅礼,果行鬻德,餍闻羔雁之征,不改箕颖之操。府君即征君之元子也。悬弧之时,弄璋之仪,足慰九族之心,已骇四海之目。五岁从师受业,百家罔不渔猎。乡人数荐,观光京辇。元戎累辟,解褐幽州节度要籍。立谈边务,坐见尘清。持署卢龙节度巡官,紫塞繇是又安。智略涌于灸輠,安危恃其参佐。政令合宜,庶绩允畅。迁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史。蕴魏绛和戎之美,恢田畴开塞之功,扬名阃外,就列殿中。恩光宠赐,荣曜金紫。授卢龙节度留后、营府都督、柳城军使、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扇和风以糜草,冒灵雨以赴期。虎闻渡河,不假飞将之射;民和让畔,甚于西伯之时。乐输井税,转牧妫汭。入境露冕,下车求瘼。奸邪屏迹,疲田亡息肩。邻有凋弊,藉以抚绥。更充防御军使,古人辞大不辞小之义也。趣装莅之,政理仁慈,边俗乐业,邦家遽肥。遵老氏之止足,同泉明以揭来。祁奚请老,菜子宁亲。返驾角巾,色养不遗。神味福善,天胡夺魄。春秋六十九,大中二年十月十四日,兑易箦归全于蓟门私第。六年二月十七日,祔葬于先吴氏夫人之真宅,候通年也。夫人吴氏,濮阳人。太伯封吴,子孙着姓。皇节度驱使官之女。年纔十七。庙见榛栗。孝乎舅姑,工于织红,闺门肃穆,中外克谐。呜戏!命矣!不享遐龄,五十有一,属纩牖下,开成二年九月廿五日。幽邃华堂,俄成凶室。来年三月十三日,窆于幽州幽都县西北界樊里之原,礼也。子八人,女三人。长日弘裕,幽州昌平县丞。次日弘爽、弘庆、弘道、弘安、弘信、弘顺、弘德,俱禀义方,深闲辑理。婚偕茂族,归尽名家。即丁悯凶,几至灭性。哀荣薤露,称家送终。抑呼天殒绝之声,假玄壤乃迁之志。铭日:

蓟北迥野,原上孤坟。朱轮走日,皂盖凝云。夫人茂族,玉洁蓝熏。神游冥寞,风散氤氲。剑沉渌水,为龙不分。雁随丹旒,栖陇离群。祔遵周礼,哀恸吾君。积德素行,载扬斯文。

志云:王公淑“太原人也。其先周灵王之子,得道升天。后裔以贯三才而为王,遂千古以作氏。四十代之余庆,八百年之洪休,垂裕奕叶,固其宜矣。”在《元和姓纂》载: “王姓,出太原,琅琊、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即王子乔)。”志与史载相同。在这里“贯”即是指贯穿。而“三才”即是指天、地、人。据《周易·系辞下》载: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而在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中载:“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而这里“余庆”就是谓先代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在《周易·坤·文言》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洪休”即指洪福。“垂裕”是谓为后人留下业绩。而“奕叶”即谓累世。在东汉蔡邕《琅邪王傅蔡郎碑》中载: “奕叶载德,常历宫尹,以建于兹。”而《隋书·礼仪志七》载:“宣尼制法,云行夏之时,乘殷之辂。奕叶共遵,理无可革。”志文在这里是说王公淑的籍贯是为唐河东道的太原,而他的祖先是周灵王太子乔的后人。而王姓的后裔能一代代延续,就是被贯穿于天地人之间的神灵来保佑的。所以流传千古的氏族延续,就是用王姓来担当的。这是四十代流传下来的福泽,是八百余年修来的洪福。而历朝历代留传下来的丰功伟绩,王姓是承继与巩固这些的最佳选择。

墓志首题王公淑的衙衔“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史、检校太子宾客、卢龙节度留后、营府都督、柳城军使、平州诸军事、平妫等州刺史、上柱国。”从这些先后任职的衙衔来看,王公淑一生的官职较多,但可分为:勋官“上柱国”,正二品。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职事官“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 “检校太子宾客”,正三品。检校实为加官。而“卢龙节度留后”是节度使府下设的官员,即相当于节度副使,未见品级。这“营府都督”则是“营州都督府都督”简称,为从三品。而这“柳城军使”,在《新唐书·地理志三》载:河北道“平州北平郡,下。县三。有府一,日卢龙。有卢龙军,天宝二年载置,又有柳城军,永泰元年置。”可见,唐“柳城军”是设置在卢龙地区的营州与平州一带,其治所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南的靖安乡,其主要职责就是防范奚、契丹族南下侵扰的。墓志与史记载相同。而“平州诸军事”及“平妫等州刺史”,即唐河北道设有的“妫州妫川郡”是为上州,刺史为从三品。 “平州北平郡”是为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而按照唐制:刺史加“使持节”“诸军事”的则为将官。即王公淑既是当地的父母官,又是当地的最高军事首长。这里“幽州节度判官”,在《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载:外官“节度使、副大使知节度事、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在2001年4期《文物春秋》登载的冯金忠《从王公淑墓志看唐代卢龙镇》 一文,详细阐述了幽州节度使与卢龙节度使之关系,即卢龙节度僚佐不仅受命于卢龙留后,还受控于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拥有对卢龙镇官员绝对的调配权。可见,王公淑一生都是为历任幽州卢龙节度使尽职尽责服务的,从而先后获得这些官职。

墓志中详记王公淑的上三代。曾祖父王亮,其衙职“皇幽州节度衙前虞侯”。这里“虞侯”原来是掌水泽出产之官。在隋时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等职责。而在唐代的后期,藩镇节度使以亲信武官为“都虞侯”“虞侯”“衙前虞侯”等等,是作为军中各级的督察执法的长官,他们的权力很大,必要时可以直接执掌军使等官职。祖父王连,其衙职“皇卢龙节度要籍”。在《新唐書·职官志四下》载:节度使属下有“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人”。可知,王公淑的父亲是为卢龙节度使府的僚属,即管理卷宗记录治理文件的官员。而作为隐士的父亲王戬“敦诗阅礼,果行鬻德,餍闻羔雁之徵,不改颖之操”。这里“餍闻”即是成语“厌闻饫听”的缩写,指充分听取。这里“鬻德”即指言施德泽。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有:“宫妇不御者出嫁之,七十受禄米,鬻德惠施於民也。”而这“羔雁”是指小羊和雁。这在古代是被用作卿、大夫的贽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卿执羔,大夫执雁。”郑玄注: “羔,小羊,取其群而不失其类。雁,取其候时而行。”东汉班固《白虎通·文质》中载: “卿大夫贽,古以麑鹿,今以羔雁。”志文在这里是说王公淑的曾祖父王亮曾是幽州节度使府负责军中执法的官员,祖父王连曾是卢龙节度使府负责文件归档管理的官员。而父亲王戬则是一个知书达礼、温柔敦厚、行为果断、道德高尚、拒绝官府征聘、不改读书人品行的隐士。

志云: “府君即徵君之元子也。悬弧之时,弄璋之仪,足慰九族之心,已骇四海之目。五岁从师受业,百家罔不渔猎。乡人数荐,观光京辇。”这里“徵君”即是对徵土的尊称。在《后汉书·黄宪传》载: “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日徵君。”晋代皇甫谧《高土传·韩康》载: “亭长以韩徵君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这里“悬弧”即生男孩。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后就称生男为悬弧。在《礼记·内则》载: “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巾兑于门右。”汉代的贾谊《新书·胎教》载: “太子生而泣……然后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而“弄璋”也是指生男孩。在《诗·小雅·斯干》载: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这里“足慰”谓足够可以慰籍。而“九族”泛指其亲属。在《三字经》中对九族的解释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为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而“四海”是指全国各地。“百家”即许多的家族。 “渔猎”谓之泛览,涉猎。在<隋书·文学传·潘徽》载: “遨游必名教,渔猎唯图史。”而在《云笈七签》卷五六载: “渔猎百家,披寻万古。”而这“京辇”即是指国都。晋代葛洪《抱朴子·讥惑》载: “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谓京辇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志文在这里是说王公淑是隐士王征的长子,王家几代人都曾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府服务。而在婚配生子上,王公淑的降生足以告慰家族的期盼,并震惊了左邻右舍。王公淑在5岁时就跟随老师识文断字,广泛地阅读了大量史籍。在他成长过程中,曾在家乡众人的建议下,去到京城游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志云:“元戎累辟,解褐幽州节度要籍。立谈边务,坐见尘清。持署卢龙节度巡官,紫塞繇是又安。智略涌于灸輠,安危恃其参佐。政令合宜,庶绩允畅。”这里“元戎”是谓主将,统帅。而按王公淑生活的年代,假设他20余岁出仕,大致在这里是指时任幽州卢龙节度使的刘济、刘总父子。这“累辟”即连续招来,授予官职。“解褐”是指脱去粗布衣服,喻初任为官。这“边务”是指边境事物。而因土质为紫色,古人也曾把长城称之为“紫塞”。在这里“灸蜾”本是作“炙毂过”。这“过”为“輠”的假借字。 “輠”是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在这里比喻言语流畅风趣。志文在这里是说幽州的节度使多次力邀王公淑到府衙任职,他只好脱去平民衣服供职于幽州卢龙节度使府,出任了节度要籍。上任后即刻就献出了与奚、契丹交境线上的管理方略,使幽州北部周边的危机形势很快地就有了改变。他在出任卢龙节度巡官后,很快就使得幽州北部长城地带的混乱局面得到了安宁。其才智和谋略在他流畅风趣的言语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幽州与卢龙地区平安与危险的各项事物,也都仰仗着他的参谋与辅佐,在治理政策上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志云:王公淑“迁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史。蕴魏绛和戎之美,恢田畴开塞之功,扬名阃外,就列殿中。”因政绩他升任掌管文书工作的幽州节度使自辟的“节度判官”,以及兼任由朝廷任命的纠察失职的“殿中侍御史”等官职。这里“魏绛”是指春秋时期晋国上卿。他的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因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又被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魏绛在晋国提出并实施的“和戎之策”,即与晋国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采取和戎政策,借鉴历史的经验,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在和戎政策实施的短短八年中,晋国与戎狄取得了和睦相处。而“田畴”是为东汉末年人,是汉魏之际著名的隐士、学者。他刚直不阿,侠胆仗义,在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他代表幽州牧刘虞去朝廷拜见皇帝,以示支持朝廷。但田畴完成使命还没回到幽州,刘虞却被公孙瓒杀害,但他不顾别人的劝阻执意到刘虞坟前哭泣。他曾率领民众到深山谋生,并为他们制定各种政策,使他在北方民众中名声大振,就连北方少数民族乌丸、鲜卑等也都派遣使者送来贡物。他曾被朝廷、袁绍父子多次征召都被他蜿拒。而他却甘愿为曹操出力,在曹操北征乌桓时立下赫赫之功,但他多次又拒绝奖赏,甘当一名隐土。这“阃外”是指京城外任的将吏。在《晋书·陶侃传》载: “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志文在这里通过两个历史典故,形容王公淑在调任幽州的府衙任职后,就像历史上著名的魏绛、田畴一样,运用谋略采取的“怀柔政策”,使得幽州边界安宁、人民乐业,其取得的成就使得他成为远近闻名、享誉朝野的贤能之官。

志云:王公淑“恩光宠赐,荣曜金紫。授卢龙节度留后、营府都督、柳城军使、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扇和风以糜草,冒灵雨以赴期。”这里“恩光”本意是指恩光星,它是以星宿配合十二宫的术数算命方法,是一种星相术,亦是中国传统相术中的一支,因其系统里以紫微星为诸星之首,故得名。而“宠赐”即指帝王的恩赐。在《三国志·吴志·士燮传》载:“时贡马凡数百匹。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而“荣曜”即富贵、显耀。 “金紫”是“金印紫绶”简写,指高官显爵。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的服饰是为金鱼袋及紫衣。这里“和风”是指速度和缓的风。 “糜草”是药草名。在《吕氏春秋·孟夏》载: “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这里“灵雨”是喻君王的恩泽。唐代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载:“灵雨含双阙,雷霆肃万方。”而“赴期”即赴约。志文在这里是说王公淑受到了好运的垂青,皇帝的恩赐使他得到显耀的官位及高级的服饰。他又荣升“卢龙节度留后、营州都督、柳城军使、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等官职,这些荣耀使得他每每都在和缓微风的伴随下,闻着靡草的芳香,沐浴着君王的恩泽,愉悦地到各地去赴任。

志云: “虎闻渡河,不假飞将之射;民和让畔,甚于西伯之时。”这里“飞将”是指西汉时期著名军事家李广将军。李广的祖先是为秦朝鼎鼎大名的大将军李信,李信曾率领秦军战败燕国太子丹,成就秦国的统一大业。而李广深得家传弓法的精髓,射得一手好箭。在匈奴大举入侵大汉边关时,李广带兵多次抗击匈奴侵扰。因他善于用箭杀敌,而被人们称为“飞将军”。而文中“西伯”即是指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及无神论者西门豹。流传至今《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是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时严惩贪官巫婆,并且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经济很快地得以繁荣的故事。志文在这里用历史人物的典故,来喻王公淑到任后治理地方事务的速度与成就,即扫荡贪官污吏的时间,要快过李广用箭射死正在飞跃渡河时老虎;而提升民众幸福和谐的指数,可堪比西门豹治邺时的成就。

志云: “乐输井税,转牧妫汭。入境露冕,下车求瘼。奸邪屏迹,疲甿息肩。邻有凋弊,借以抚绥。更充防御军使,古人辞大不辞小之义也。趣装莅之,政理仁慈,边俗乐业,邦家遽肥。”这里“乐输”原是指东晋和南朝时期对浮浪人所征之税。在《隋书·食货志》载: “浮浪人,乐输亦无定数,任量准所输,终优于正课焉。”而“井税”即谓田税。在《魏书·李世安传》载:“井税之兴,其来日久。”唐代钱起《观村人牧山田》诗曰: “贫民乏井税,塉土皆垦凿。”而这里“妫汭”即妫水之意,即指幽州城西北部的妫州。而志文“露冕”是指隐者所戴的一种便帽。在《晋书·温峤郗鉴传》载: “方回踵武,奕世登台。露冕为饰,援高人以同志,抑惟大隐者欤!”而这“求瘼”是谓访求民间疾苦。唐代陆贽《请依京兆所请折纳事状》载: “求瘼救灾,国之令典。”这里“奸邪”是指奸诈邪恶的人和事。“屏迹”即指躲避隐匿。在《晋书·卞壶传》载: “转御史中丞,忠于事上,权贵屏迹。”而在《北史·拓跋景山传》中载: “法令明肃,贼盗屏迹,部内大清。”这里“疲甿”是指疲困之民。唐代白居易《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载: “农战非古,衣食罕储,念兹疲甿,远乖富庶。”这“息肩”是谓休养生息。在《史记·律书》載: “故百姓无内外之繇,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而这“凋弊”是指凋敝。在《三国志·魏志·卫觊传》载: “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不可复振。”而“抚绥”即谓安抚,安定。在《书·太甲上》载: “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志文中“辞大不辞小”是指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在《史记·项羽本纪》载:樊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而志文“趣装”是指速整行装。 “边俗”即边地民众。在《后汉书·独行传·赵苞》载: “抗厉威严,名振边俗。”而《北齐书·卢潜传》载: “潜辑谐内外,甚得边俗之和。”志文在这里是说由于王公淑在任上治理有方,成绩颇丰,赋税及治安都有很大提升,他又一次被调任到幽州北部的妫州进行治理。刚一到任就化装成平民百姓深入民间,调查百姓疾苦与诉求,他很快地就把当地整治得井井有条。虽然相邻的州郡还有许多不和谐因素,但他的治理还是镇定了一方。此后他又兼任了镇守幽州北大门的防御军使。

志云:“遵老氏之止足,同泉明以朅来。祁奚请老,莱子宁亲。返驾角巾,色养不遗。神味福善,天胡夺魄。”这里“老氏”是指老子。东汉张衡《东京赋》就载有:“思仲尼之克己,履老氏之常足。”而“泉明”是指晋代的陶渊明。在唐时为了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唐人改称渊明为“泉明”。在《晋书·隐逸传·陶潜》曾记载陶渊明在当彭泽县令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弃官归隐山林。以后借指欲作归隐之计的县令。唐代李白的《送韩侍御之广德》就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王琦注: “《野客丛书》载: 《海录碎事》谓渊明一字泉明,李白诗多用之。不知称渊明为泉明者,盖避唐高祖讳耳。犹杨渊之称杨泉,非一字泉明也。 《齐东野语》载:‘高祖讳渊,渊字尽改为泉。”这里“祁奚”是谓周代的晋国大夫。他食邑在祁,初任中军尉。晋悼公三年,请告老。先后推举了自己的仇人和儿子来接替。被誉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晋平公即位,任以为公族大夫。而“莱子”即是指春秋时楚国著名的隐土老莱子。相传他居于蒙山之阳,自耕而食。楚王多次召其出仕,而他就是不就任,以至世上留传有老菜子“戏彩娱亲”的故事。而文中的“宁亲”即是谓使父母安宁。汉代扬雄在《法言·孝至序》载: “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即是指老莱子。这里“返驾”即是指回归。在晋代王嘉《拾遗记·前汉下》载: “每乘舆返驾,以爱幸之姬宝衣珍食,舍于道傍,国人之穷老者皆歌‘万岁。”这里“角巾”原意指棱角的头巾,是谓古代隐土冠饰。在《晋书·王导传》载: “则如君言,元规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惧哉!”而“色养”是指晚辈孝敬前辈的一种言行最高规范。这里“神味”即神韵趣味。“福善”即指福德善行。 “天胡”代指运气。而“夺魄”是指惊心动魄。唐代宋之问《嵩山天门歌》载: “晚阴兮足风,夕阳兮艴红。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志文在这里用了大量笔墨,列举了众多历史人物与典故,即老子、陶渊明、祁奚、老菜子等,用这些历史上的实例来说明王公淑在出仕过程中的辛苦及成就,这是神奇的善行与惊心的运气交汇而成的。

志云: “春秋六十九,大中二年( 848)十月十四日,兑易箦归全于蓟门私第。六年( 852)二月十七日,祔葬于先吴氏夫人之真宅,候通年也。”这里“易箦”即指人病重将死。而“蓟门”代指幽州城。春秋战国以后的燕国,它是以“蓟”作为都城,称蓟城亦为蓟门,而唐幽州城它是承继了汉魏时期的蓟城。这个称呼在唐人的诗词中经常地出现,如:祖咏的《望蓟门》、于鹄的《送韦判官归蓟门》等。而诗人王昌龄的《穆侍御出幽州》中载:“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这些诗词中所指的“蓟门”,无疑都是代指唐朝的幽州城。此志文所记“蓟门”,是唐代石刻文物中的又一实例。而“真宅”是谓人死后的真正归宿。在《列子·天瑞》中载:“鬼,归也,归其真宅。”从志载可知,他因病逝于“春秋六十九,大中二年( 848)十月十四日,兑易箦归全于蓟门私第。”即幽州的家中。按他去世的年岁倒推,他应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按最早他20余岁入仕,从而推断他出仕的年代大约是在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785~810)、刘总(810~821)父子统治幽州时期,并曾在朱克融(821~826)、李载义(826~831)、杨志诚(831~834)、史元忠(834~841)、张仲武(841—849)等多位时任幽州卢龙节度使手下任职,可以说他得到众多幽州地区最高统帅的认可与信赖。特别是他在风云变幻的四十年出仕过程中,经历了幽州卢龙节度使十余次的争斗、更替,但他始终是左右逢源、屹立不倒,并且还得到了他们的赏识与晋升,可见他的能力之强、情商之高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他逝于幽州卢龙节度使张仲武统治时期,而家人却在四年后把他下葬于幽州卢龙节度使张允绅(850~872)治理时期,这一方面是用心血来整治修膳原有墓室,而另一方面也是在等待一个吉兆的年景。而幽州卢龙节度使张允绅治理幽州二十佘年,他被后人普遍认为是幽州最为安定的时期。志载其吴氏夫人于开成三年( 838)“窆于幽州幽都县西北界樊里之原,礼也。”即其夫人吴氏早于他十年去世,葬于今日北京海淀区八里庄地区玲珑公园西墙外墓葬出土地。可见,他死后被其子女重新整修完先逝夫人墓地后,才把他们合葬在一起,并镌刻了墓志铭。这里葬地“樊里”之名,应是指历史上的“樊村”。在唐代乡属下是村,这“里”和“村”是互通的。虽然此墓志没有记载乡属,但其志铭日: “蓟北迥野,原上孤坟”,即是指葬于幽州城北,这与墓葬实际出土地方向是一致的。幽州城在春秋战国至汉魏时一直是被称作蓟城,而此墓铭称墓地方位为“蓟北”是无误的。而根据史上历年来在北京旧城西北部出土的众多唐代墓志记载,这里应属于唐幽州幽都县的保大乡樊村,而保大乡现今只出现过两个村名,其中一个是“杜村”,另一个就是“樊村”。保大乡“杜村”的记载也仅见于清乾隆年间出土的《唐崔载墓志铭》云:元和十四年( 819)崔载“窆于幽州幽都县保大乡杜村北一里之原。”笔者考证其葬地“杜村”就是在今天的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广场南侧的丹棱街一带。而对唐保大乡“樊村”的记载就较多了,如:在清代道光十一年(1831)于京师西直门外出土的《唐王公晟夫人张氏墓志铭》载葬于“幽州幽都县保大乡樊村之原。”1959年在北京西直门外紫竹院三虎桥水利学校出土的《唐范阳卢公夫人赵氏墓志铭》载:赵氏“文德元年( 888)二月九日葬于府城西北十里樊村之原也。”而1966年在北京阜成门外八里庄引水工程工地出土《唐耿宗倚墓志铭》载: “以广明二年( 881)十月二十七日葬于幽都县界保大乡樊村。”1975年在北京阜成门外甘家口北京钢丝厂出土的《唐姚季仙墓志铭》载:成通五年( 864)“窆于幽都县界保人乡樊村之原。”(保人乡是为保大乡之误)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清代出土的《唐阎好问墓志铭>云: “咸通十四年(873)仲秋月二十八日厝神于幽州之乾十里高梁河岸保大乡。”而其子即2005年在北京海淀区三虎桥一带渣土中发现的《唐阎晋及夫人马氏合祔墓志铭》载: “改卜地于府城西北樊村先茔西北一里之原。”结合以上这些墓志的出土地点来看,王公淑墓葬的出土地点恰就在这些墓葬出土地点的包围之中,所以此墓志所称“樊里”就是指“樊村”无疑。而志文中的“幽都县西北界”应是指幽州城外幽都县与同是幽州治下九县之一广平县的分界线,这里因证据不足暂缓考证。

志云: “夫人吴氏,濮阳人。太伯封吴,子孙著姓。皇节度驱使官之女。年才十七,庙见榛栗。孝乎舅姑,工于织红,闰门肃穆,中外克谐。呜戏!命矣!不享遐龄,五十有一,属纩牖下,开成二年九月廿五日。幽邃华堂,俄成凶室。”据《元和姓纂》载: “周太王子太伯、仲雍封吴,后为越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是说吴姓源于姬姓,肇端于吴国,形成战国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以吴国号为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吴氏夫人其父为“皇节度驱使官”,这是中唐以后备藩镇使府特设置的官职,其主要职责较杂,似有督察催办等多项工作,唐后期在左右神策军中亦设有驱使官二人。这“庙见”是谓古代婚礼成妇之礼中的重要仪式。即婚后至迟三个月内,须择日率新娘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这“榛栗”就是指榛子、栗子,而“舅姑”在古时是指“公婆”,即甥男娶舅父的女儿为妻。由于是既是舅父也是岳父。所以二人称之为翁婿关系,且又是舅甥关系。从而把丈夫的父母称之为“舅姑”。这“克谐”在这里有如愿已偿、顺利成功的意思。志文在这里详记了其夫人吴氏的生平过往及逸事贤德。

志云:王公淑“子八人,女三人。长日弘裕,幽州昌平县丞。次日弘爽、弘庆、弘道、弘安、弘信、弘顺、弘德,俱禀义方,深闲辑理。婚偕茂族,归尽名家。即丁悯凶,几至灭性。哀荣薤露,称家送终。抑呼天殒绝之声,假玄壤乃迁之志。”即是说王公淑的长子王弘裕,是为辅佐幽州昌平知县的县丞。而其他子女也都是按规矩行事且遵守道理的人。这些婚配给茂族的子女,都已返回家中进行哀悼,而四子的伤心哭嚎,差点使他丧失了性命。在悲痛哀嚎祭祀后,他们一同把父母合葬于墓穴之中,并镌刻了墓志铭。

综上所考,王公淑是为多任幽州卢龙节度使手下的得力干将,他入仕的时代大致是在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父子治理时期,后又在朱克融、李载义、杨志诚、史元忠、张仲武等诸多幽州卢龙节度使手下任职。他不仅在幽州、卢龙节度使府内尽心尽力、出谋划策,先后出任幽州节度要籍、幽州节度判官、卢龙节度留后等,并且还多次出任幽州以外其它州郡的行政官员,直接来治理属地,成绩斐然、百姓称道。在兼任柳城军、防御军等使职时,更是常年活动于幽州城的东北部与北方契丹、奚族等异族争夺疆土,并开垦田地、整顿民风,既保全了幽州的疆域,又取得了多次大捷,是多任幽州卢龙节度使手下不可多得的以谋略著称的战将与谋士。正是他的英勇付出与谋划,从而得到了多任节度使的信赖。而他逝后子女也为他精心修建了豪华的墓室,可惜的是眾多的随葬品被盗墓贼所窥窃,早已被一扫而光,只是留下了在当时来看价值不大且不好携带的墓志铭,以及不易揭走的壁画作品。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我们今天还能够欣赏到幽州地区在唐代的壁画佳作及绘画水平,并根据墓志记载内容对唐幽州的历史文化进行一定的研究,从而为今天的北京地方史研究做出一点点贡献。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节度使
关于初中历史“‘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及“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延续”的理解
中晚唐藩镇割据,不能全怨节度使
三槐树
唐安史之乱后的统治方式变化原因探析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述评(下)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述评(上)
浅析唐朝节度使旌节制度
诗酒风流的杜牧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