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泥塑的特征谈当代泥塑创新

2020-06-11 07:00李鹏程
文化产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泥人张泥塑雕塑

◎李鹏程

(湖北省美术院 湖北 武汉 430061)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常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泥塑以泥土为原料,用手工捏制造型,以人物、动物为主,或素或彩,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产品。

一、概念新探

什么是“泥塑”? 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塑”体现了人类与土壤的关系,从“女娲造人”到日常生活自古都离不开泥土;用泥土去塑造、模仿、再现自己或者其他事物,都是人与生俱来认知自然的一种本能反应,反映了人类独特的艺术审美理想与追求。“塑”是动词,以“土”为部首,本义是用泥土捏成人或者物的形象,也可以是两个字的词“塑造”;“泥”是名词,泥土。在造型艺术范畴,“泥塑”是雕塑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也是一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雕塑系统里的辅助程序之一,也可以是独立的系统与艺术门类。

什么是“传统”?词语“传统”在《现代汉语大词典》和《百科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世代相传的、旧有的、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社会因素。传统就是传承和统一前人社会经验、概念的共识。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这里引用某个专著里的话:“人们曾普遍认为,科学的价值在于改变生活。因此,科学也就意味着对传统的修正。然而,随着生物学观念的深入,人类学家开始把对物种习性的尊重引入到对人类传统的尊重,人们普遍开始注意到,科学应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传统,而不是肆意破坏传统。”

什么是“传统泥塑”呢?“传统泥塑”是世界各国民间美术中常用的传统泥塑形式和泥塑技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和艺术形态都不一样。在西方,现今所见最早的泥塑作品是古埃及阿姆拉提时期的彩陶塑女神像(图1);同一时期的东方,以中国红山文化为代表,公元前4000年到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红山文化牛梁河女神像(图2),是中国最大、最早的陶塑女神像。这里讲的陶塑是在泥塑自然放干的基础上放进窑里烧制而成,土陶在世界各地的新石器文化时代都有发明,新石器时代陶器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二、特征分析

我们再看古埃及阿姆拉提彩陶塑女神像(图1),可以看出远古埃及雕塑造型自由奔放的气质。作品注重整体造型,艺术语言简练概括,大胆舍去一切人体细节,单纯到接近抽象,如今看来颇有现代感。中国红山文化牛梁河女神头像(图2)采用了真人大小的比例,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脸型与现代华北人近似,额上的箍状物可能是发饰或顶冠。头像结构合理,五官比例准确,表情生动逼真。更为突出的是,女神像在雕塑技术上和造型上已经完全摆脱了“原始性”,熟练地掌握了中国传统泥塑人体艺术的基本工序和技法。

中国传统泥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7500年前有河南密县莪沟北岗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图3),头像用泥质灰陶制成,高约4厘米;扁头平顶、宽鼻深目、前额陡直、突颏缩嘴,具有老年妇女的形貌特征,可能是当时受人尊敬的氏族老祖母形象。这个时期动物和人物雕塑的形体一般都较小,造型粗拙原始,处于原始人本能萌发的模仿阶段。

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以仰韶、半坡、河姆渡、红山、马家窑出土的人物塑像为主要代表,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夏、商、周时期,社会发展至青铜时代,此间的青铜器,先由泥塑陶范捏制烧烤,再浇铸铜汁而成,这个时期的泥塑已经成为青铜雕塑的附属工序。纯粹的陶塑代表,有商代前期的郑州二里岗出土的陶跪坐人像、陶虎、陶羊、陶猪、陶鱼及陶龟等。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先秦兴起的陪葬品风俗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代陶塑的杰作代表(图4),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中国雕塑史上的奇迹。西汉群体塑最好的作品是山东济南无影山西汉墓中出土的舞乐杂技俑。四川彭山出土的汉代踞坐形象说书俑,是汉代陶塑艺术逐渐趋向于反映社会现实,是表现人和社会生活的古典写实艺术代表(图5)。

秦汉的陶塑艺术成就是我国雕塑艺术坚实的基础,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长期以来,我国泥塑制品在寺庙、道观彩塑领域产生着深远影响。陶俑、陶塑艺术在唐中期开始衰落,到宋代,小型泥塑玩具开始发展起来,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就是代表。

到了明清时期,小型泥塑玩具开始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典型的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和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等泥塑产品。民国前后,确立了中国三大传统泥塑的地位:1.天津的“泥人张”;2.广东潮州的“大吴泥塑”;3.无锡的“惠山泥人”。

20世纪早期,“传统泥塑”日益衰落。民国流行“师夷之长”,一批抱着艺术理想的年轻人赴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学习西方雕塑。最早的有李金发、江小鹣、陈锡均等,之后还有刘开渠、王临乙、滑田友、曾竹韶、王子云、张充仁、萧传玖等。他们回国以后,通过雕塑创作、创办雕塑系(科)、译介西方雕塑文献和资料,成为现代雕塑的拓荒者,他们也是中国第一批“雕塑家”。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就有了“雕塑家”这个称谓,从此就有了《中国现代雕塑史》。

三、创新基础

“传统泥塑”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意识形态。泥塑不同于电子商品,电子商品不带情感,而泥塑是不自觉地情感流露,即便是批量生产的泥塑工艺品。

“传统泥塑”的基本构成有四大要素:1.泥土,泥土能给人带来质朴、自然的的亲和力,有安全感;2.色彩,色彩能给人创造心灵空间,表现内心情绪,反映思想感情,有愉悦感;3.人生,泥塑表现的内容就是人生经历的身边人和事,包括人生态度,有亲切感;4.尺寸和重量,适度的尺寸和重量会给人带来轻松舒适感。

一件优秀的传统泥塑作品至少都具备这四个要素。比如江苏无锡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大阿福(图6),她最大的感染力就在于那个凄美的民间传说,那就是人生,能够鼓舞人的精神。大阿福造型秘诀是“放头缩手去颈根”,按这样的比例塑出来的形象自然是幼稚可爱,天真活泼。浑然一体的造型特征,便于包装、快递和携带,不会因为磕碰而掉胳膊断腿,而且方便批量印制生产,所以“惠山泥人”稳居中国三大泥塑“榜眼”很有道理。“色色爆”是无锡老艺人在用色上的讲究,要大红大绿,对比强烈,迎合江南民间传统审美趣味。虽然造型比较程式化,但是惠山的艺人们会从色彩、形象、服饰、道具等方面寻找突破与创新。

图6

图7

始于清代末年的“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泥人张”彩塑注重塑造,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塑与绘的结合。“泥人张”彩塑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创作题材广泛,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泥人张”形神兼备、色彩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泥人存储历经久远,不燥不裂,享有国际声誉(图7)。然而在这个快餐时代,“泥人张”同样面临着新的抉择与挑战。21世纪消费个性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创新营销战略思维,创新产品时代属性都是当务之急,不能单纯地追求产品的传统特色。“泥人张”面临的消费群不再仅限于天津或者北方片区,而是全国、全世界网民。如何适应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这就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战略、创新手段。

创新是企业营销的命脉,也是传统泥塑求生存的道路。当然,传统泥塑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我国劳动人民独特的艺术审美理想,抛开这个体系去创新就失去了基础。

四、结语

创新的主旨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对传统文化存以敬畏之心,同时存以勇于创新的坚定信心,既充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能从世界先进文化中吸取需要的养分。同时,要学会如何学习、传承和借鉴传统,要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与时代主题相融合。

猜你喜欢
泥人张泥塑雕塑
巨型雕塑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
“泥人张”:官司与传奇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