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谈陆九渊的读书之法

2020-06-22 13:19王珣
新班主任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量涵泳陶渊明

王珣

陆九渊,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人,晚年任湖北荆门知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读书的绝顶高手,且他对读书的认识也非常深刻。在读书方法上,陆九渊主张“涵泳”。我们从他的《读书》一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读书》出自《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意思是读书最忌讳急于求成,若能细细琢磨,必有无穷的兴味;对于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暂且放在一边,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要抓紧思考。这四句诗,言短意长,一语中的,表达了陆九渊对读书最基本的看法,确实是深知读书三昧的智者之言。

陆九渊认为读书要心静、从容。《读书》的第一句“读书切戒在慌忙”,表明了读书的前提条件是要心闲气静,从容不迫,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好高骛远。因为好高骛远则容易急于求成,浮于表面,导致功利性读书。

如果说心静和从容是读书的前提,那么《读书》的第二句“涵泳工夫兴味长”中的“涵泳”就是读书的方法。“涵泳”一词,古已有之,本义是潜游,本义引申为浸润、沉浸之意。取其比喻义,“涵泳”便有仔细读书、深入领会之意。与陆九渊同时代的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涵泳”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历来为众多大家所肯定。无论是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中“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还是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中“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汪洋”,抑或是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都对涵泳读书法予以认可。清朝曾国藩对涵泳读书法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他在《曾国藩家书》中说:“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曾国藩把涵泳读书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灌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只有全身心投入地仔细读、认真思、细细品,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也才能真正做到能读书、会读书、读懂书。

其实,陆九渊提倡的涵泳读书法,与他倡导的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一脉相承。他主张选择那些对自己切身有用的内容仔细去读,以此来挖掘和体会书中蕴含的意旨,他称此为“最以精然为贵”。这种以“义理”为先的读书思想,陆九渊自称为“学得其本”“学知其本”。他认为读书就是要使书为人服务、为人所用,而不是让人变成书的奴隶。这样看来,陆九渊倡导的涵泳读书法确有独特之处。

陆九渊认为“未晓不妨权放过”是读书的有效策略之一。从传统的学究式的读书方法来看,陆九渊《读书》的第三句提倡的“未晓不妨权放过”的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似乎有违治学精神,但仔细想来,静心读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效率就会提高很多。不拘泥于字斟句酌,就不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发生。正如陆九渊批评朱熹“字求其訓,句索其旨”“句句而论,字字而议”的读书方法,认为这样读书支离破碎了书中蕴藏的天理,反而使人难以掌握。陆九渊的“未晓不妨权放过”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主张一致。陶渊明在他的自传性短文《五柳先生传》中写道:“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陶渊明也主张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应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领会文章的精髓。此种读书方法,体现了一种爱读书又善读书的能力。

“切身须要急思量”是读书的又一重要策略。《读书》的第四句“切身须要急思量”提出对于切合自己实际、对自己有用、和自己的观点碰撞出火花的观念,必须“急思量”,并及时记录整理,不能再“放过”。“急思量”是经过“涵泳”读书、思考后,迅速形成自己的结论,体现出学以致用的思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这个道理在当今这个发展飞快的信息化时代同样适用。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了解这个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戒慌忙”“权放过”“细思量”之间的关系,学会涵泳读书法。陆九渊倡导的涵泳读书法,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的今天,仍有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何欣容

猜你喜欢
思量涵泳陶渊明
我有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秋夜小酌
陆九渊“涵泳”法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知福歌
不为五斗米折腰
“涵泳”不作此“涵咏”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