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型城市发展结构体系构建

2020-07-14 08:49孙冬石谢旦岚
中国商论 2020年14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绿色发展

孙冬石 谢旦岚

摘 要:生态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已经被证实,城市千差万别的特点使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不能简单复制。本文对国内外绿色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进行归纳,并总结三座知名城市的绿色发展经验,构建绿色生态型城市发展结构体系。为不同的城市找准绿色发展的落脚点,合理制定长短期结合、多方协同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绿色发展  生态保护  綠色生态型城市

建设新型绿色生态型城市是“新常态”下城市治理思路的科学调整,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在度过了资源赋能和政策红利的发展阶段后,开始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博弈制约,如何在加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干扰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绿色增长,是我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城市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的人文环境和产业结构基础,绿色发展的进程也不一致。所以,进行绿色生态型城市发展结构体系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和绿色增长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绿色增长的概念由Murgau(2001)年正式提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2009)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11)分别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在党的十九大中,对我国的城市建设提出了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并行的方针。在学术研究层面,生态保护一度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外因条件,且与经济发展是效益悖反的关系。但随着不注意生态保护给人类带来的一次次的灾难,生态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条件,在这一阶段,学者把生态保护视为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但在近十年,不断涌现出的绿色生态型城市,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了正相关效应,学者们也就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Sharma等(2005)分别从环境规制、利益相关者和环保意识的角度讨论了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力问题;Philbin(2008),王海军等(2017)分别进行了城市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丁刚等(2014)提出了对区域绿色发展进行客观评价的模型;胡鞍钢等(2014)构建了“三圈模型”,对绿色福利、绿色财富和绿色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韩晶(2016)从纵横双维度描述了我国城市绿色发展的阶段特征,并从技术、制度和阶段性上分析了绿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孙毅(2012)和孙菲等(2018)就不同的资源利用型城市进行绿色生态转型的路径进行了研究;陈艳春等(2014)构建了绿色技术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函数,准确地衡量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曹东等(2012)从政策和机制创新的角度探讨了区域绿色发展的激励问题。

综上,国内外学者们就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路径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也应该看到,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具有特征性,脱离了一定的假设后其结论无法进行范围性推广,或者在绿色发展的某一微观层面进行分析,无法产生“以点带面”的作用,无法有效提炼出绿色生态型城市发展的具体措施。本文的研究通过归纳、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的战略方针,考虑政府和微观主体的共同利益,兼顾长短期的发展效率,提炼出绿色生态型城市发展结构体系。

2 典型城市建设经验学习

世界上有一些城市,曾经的发展依赖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结构单一,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痛定思痛”之后,经过长期有效的改革,目前在建设绿色生态型城市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选取三个典型城市对其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2.1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布宜诺斯艾利斯,以下简称布城,是阿根廷第一大城市,是阿根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工业总产值占阿根廷全国的三分之二,城市被评为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25名。发达的经济并没有影响布城的生态环境,其被公认为全球第三美丽的城市。通过研究布城的发展史和城市规划,归纳其在绿色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经验。

(1)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城的工业发达,但主要以肉、奶制品和纺织品的绿色加工业为主,污染严重的钢铁、能源产业主要依赖进口。且工业占GDP的比例并不高(16%),相比之下,多元的第三产业占比76%。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布城绿色发展的前提。

(2)科学的城市布局。布城的城市布局简单有特色。北部为商业区,东部为休闲娱乐区,西部和南部为居民区,只有东南部为工业区。工业区与城市边缘的农业、工业进行联动,形成区域规模效应,且相对固定的产业布局,方便进行绿色隔离和生态保护。

(3)有效的财政倾斜。布城的财政分配,26%的预算用于教育,22%用于环境保护,17%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政府对企业的激励大部分依赖于市场机制,而财政分配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决心,高等教育人才与城市绿色发展形成闭环互联,环保和公共服务更是对绿色生态型城市的直接支持。

2.2 美国匹兹堡

匹兹堡的铁、煤、石灰石储存量丰富,非常适合发展钢铁行业。曾经的匹兹堡是美国最大的钢铁中心,钢铁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资源依赖型的经济给匹兹堡带来辉煌的同时,也引起了污染严重、就业波动等问题。但匹兹堡及时调整了城市发展规划,在30年的时间内,已经完成了绿色生态型城市的转变,甚至被评为美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总结其建设经验包括以下几点。

(1)绿色科技赋能。不断用绿色科技进行钢铁行业的改造,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钢铁行业为核心,布局高端制造网络。改良工艺与外包加工相结合,严格控制碳排放和颗粒污染物排放。

(2)经济多元化战略。逐步限制钢铁行业的扩张,以新型产业代替传统产业,目前已形成计算机技术、智能机器人、生物工程为引领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体系。

(3)教育。大力发展教育,吸引高端人才回流,政策引导新科技企业入驻,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技术创新革命。

2.3 丹麦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是一座非常漂亮、具有童话气息的城市,环境优化,在“全球最宜居城市”“全球最幸福城市”的评比中连年名列前茅。但其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对石油的依赖过重、工业污油水对城市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即使目前哥本哈根仍旧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其绿色城市发展的经验值得总结学习。

(1)能源的绿色转化。哥本哈根在认识到石油作为唯一的能源引发的问题后,进行了绿色能源的更新,目前形成了以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源为主的绿色能源体系。并以新能源改造为契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除了解决本国的能源基础设施之外,形成了在整个欧洲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2)环境治理作为城市的日常工作重点。哥本哈根有完善的垃圾分类制度、污水处理系统和废弃品再利用系统。以“海绵模式”进行城市的水污染防控建设,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污染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并通过“骑行运动”和“绿城政策”等进行日常的绿色宣传和行为引导。

2.4 绿色生态型城市发展结构体系构建

结合国内外的权威机构,包括:OEC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中科院等已经发布的绿色增长指标体系,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世界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本文提出了绿色生态型城市发展结构体系构建框架,如图1所示。

(1)产业结构。绿色产业结构可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推动构建繁荣稳定的多元化经济体系。传统产业进行两个方面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实现资源消耗型产业绿色改造;产业结构优化,促进非资源消耗型产业绿色再造。新兴产业中培育新型绿色增长点,推动新兴产业绿色创造。

(2)科技创新。增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连接,拓宽绿色技术的应用通道;增加政府撥款中R&D投入的比例,并做到专款专用;进行以市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出台激励制度,保证联盟主体的协同和共同利益;注重对科技人员的培养,扶持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软硬件建设。

(3)环境治理。布局上把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进行有效的分隔,保障工业区的排放物远离水源和生活区;对城市环境修复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进行长期稳定的投入,政府主持绿色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绿色文化建设。大力推广低能耗、低污染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把绿色生产、消费、流通等理念在全社会深入推广;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自觉维护城市绿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Sharma S, Henriques I. Stakeholder influences on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 in the Canadian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26(02).

韩晶.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桎梏与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6(12).

Philbin S. Process model for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8,11(04).

陈艳春,韩伯棠,岐洁.中国绿色技术的创新绩效与扩散动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4).

丁刚,陈奇玲.绿色经济的涵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01).

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1).

孙毅.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05).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
提高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意识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