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生猪产业及牧原公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0-07-21 09:14刘书平张定安齐宝琪
河南畜牧兽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内乡县牧原粪污

刘书平,张定安,齐宝琪

(1.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内乡 474350;2.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赤眉镇农业服务中心)

内乡县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是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公司”)的发源地。近几年来,该县把现代生猪产业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抓紧抓好,特别是农业部《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下发以来,内乡县围绕服务牧原公司,支持牧原集团做大做强,全力推进牧原集团向国际化发展,助推牧原集团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努力打造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大县。现就内乡县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内乡县生猪产业发展优势及成就

1.1 内乡县生猪品种优、数量多

内乡县植物种类繁多,气候湿润,降雨充沛,为生猪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拥有南阳黑猪、牧原猪等两个优秀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拥有规模以上生猪企业82家,其中牧原公司24家,年存栏生猪57万头,能繁母猪5.4 万头;全县共有1 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2 个国家生猪原种场、2个省级种公猪站、2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南阳黑猪保种场。牧原公司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加工、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养猪业务遍及全国17省63市138县,规模化率全国第一,旗下上市公司市值超2 500亿元,居全国农牧企业上市公司第一位,2019 年销售生猪1 025.33 万头,实现营业收入202.21亿元,净利润61.14亿元。

1.2 内乡县生猪产业大企业数量多

目前全县从事生猪生产的有1 220 个生产主体,年出栏生猪150.9万头,其中内乡县规模以下(年出栏200头以下)生猪养殖户1 149户,年出栏生猪9.4万头;规模户(年出栏200头以上,500头以下)28家,年出栏生猪2.6万头;规模场(年出栏500头以上,10 000头以下)42家,年出栏生猪8.9万头;大型规模场(年出栏10 000头以上)一家26个场,年出栏生猪130万头,也就是说,占全县94.8%生产主体的生猪散养户出栏的生猪占全县6.22%,而牧原1 家企业(26个场)出栏的生猪占全县86.15%,其他占全县5.73%生产主体的生猪规模场、户出栏的生猪占全县6.96%。

1.3 内乡县生猪产业已实现科学化、品牌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内乡县平原区、丘陵区规模养猪场不断增加,分布比较科学,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猪养殖基地县,生猪产业化完整链条已经形成。已建成了集土地流转、饲粮加工、良种繁育、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物流运输、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链条、全循环发展的生猪产业链条体系。内乡生猪品牌已经打响,牧原公司成为家喻户晓的企业。内乡县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生猪良种补贴示范县、国家级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县、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示范项目县、河南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生猪育肥猪保险试点县,综合评定位于全省前10名。

内乡牧原已建成138 万头规模,含22 个养殖场、3 个公猪站、2个饲料加工厂、1个有机肥厂和1个无害化处理中心,是目前牧原公司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子公司;2019 年上半年成立河南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0 亿元建设牧原食品产业园,在内乡县建立起国际领先的从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到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2020年计划在内乡新建养殖场8个,新增生猪养殖规模260万头。项目建成后,内乡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养猪产业县,内乡县将成为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大县(生猪出栏达4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第一大县(屠宰规模达550万头)、生猪饲料加工第一大县、生猪养殖装备制造第一大县,辐射带动我国中部区域生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将成为养猪产业的参观中心、技术交流中心和会展中心。未来将打造出“全球养猪看中国,中国养猪看内乡”的战略地位。

未来,牧原公司将在河南区域形成拥有1 000万t粮食收购加工、3 000 万头生猪养殖、1 000 万头屠宰加工、100万t有机肥生产加工,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成为河南省体量最大、产业链最长的现代化农牧企业,建成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全球最大的饲料企业、全球最大的屠宰企业、全球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

2 内乡县职能部门主要做法

2.1 四轮驱动,做强产业

在做大做强生猪产业上,我们凝神聚力,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一是行政推动。县委、县政府把畜牧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重点产业,一抓到底。在机构改革中,专门保留畜牧局为牧原做好服务,连年以出台政府文件推进畜牧工作,特别是《南阳市进一步支持牧原集团加快发展进军世界500强实施意见》文件下发以来,我们成立专班,明确挂帅领导和主抓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牧原生猪产业化集群建设,实现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政策驱动。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做到“四个优先”,即优先项目支持、优先办理手续、优先资金安排、优先解决困难,牧原集团投资30 多亿元的“牧原肉食综合体”项目仅用6天办理完全部手续。三是资金带动。协调银信部门加强对生猪产业进行信贷扶持,筹集资金对养殖场粪污配套建设项目进行资金补助。去年全县争取生猪养殖贴息贷款补贴资金近6 000万元。四是部门联动。对牧原建设重点项目,由乡镇村协调土地,交通部门负责道路硬化,水利部门保障用水供应,畜牧、环保部门搞好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和采用牧原集团的“三防”新型猪舍工艺,大幅提升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在师岗、余关、王店、湍东等养殖基地进行养殖综合体建设,开展试验立体养殖等,创新养殖模式。

2.2 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坚持用“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理念谋划畜牧产业集群建设。在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方面,已形成了以灌涨、王店、余关、马山口、湍东五个乡镇为核心,涉及30个行政村,年出栏生猪130万头以上的内乡县生猪产业集群,预计2020年年底,内乡将打造成年出栏430万头生猪的产业体系。在产业化经营方面,形成一个以高品质猪肉为亮点,产值达200亿元的高端肉食品产业集群。集群内将肉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养殖设备加工、科研实验、屠宰加工、生态农业等功能主体集中布局,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逐步涉足终端产品的开发和拓展、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为一体的完善产业链。在项目建设方面,内乡百场千万工程进展迅速,已全面动工。牧原食品产业园预计2020年6月底前建成投产;投资30亿元,集研发创新、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农牧装备产业园正在建设,完成后将打造成世界级的畜牧设备贸易市场,成为集科研、生产、装备调试、物流、售后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化装备产业集聚区,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生猪养殖智能化发展。其他已建成1 个高档肉食品加工厂(龙大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年可屠宰加工生猪100 万头;牧原食品城等2 个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正在实施;牧原物流园项目也正在快速推动。

2.3 创新机制,破解瓶颈

污染和土地是制约牧原生猪产业化集群发展的两大难题。内乡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持碧水蓝天,乡村清洁,责任重大。

在污染治理方面:一是持续加强粪污利用设施建设。按照“养殖设施化、畜禽良种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统筹推进大、中、小型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引导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完善粪污处理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推进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引导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在田间地头建设储粪池和输送管网,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推进粪污就地循环利用;逐步解决小散户治理难题。二是持续加快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以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为核心,以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为基本要求,持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畜禽养殖,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三是持续加大畜牧大县整县推进力度。在实施2017年、2018年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整县推进项目,提升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利用生猪调出大县资金及省政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奖励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全县85家规模户进行粪污处理实施配套建设和40多家小养殖户进行粪污全量收集。四是加大沼液综合利用实施力度。随着投资达50亿元的牧原楼房式生猪肉食综合体项目实施,沼液问题将成为全县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沼液综合利用成为县畜牧局的重点工作,随着牧原沼液灌溉区的建成,内乡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现代农业生猪产业园和种养结合项目区。

在用地保障方面:一是对牧原公司等大型养殖公司的各种项目用地,因地制宜,统筹考虑,用足用活国家政策,保障牧原公司等大型公司的发展不因土地问题拖后腿。二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和土地消纳使用工作力度,对大型养殖场消纳沼液所需土地,协调乡镇政府、林果大户、种粮大户,确保养殖场消纳沼液所需用地。三是对少量占用国家基本农田的地方,可以灵活运用,先建后补。

2.4 拔点灭源,搞好防控

持续打好畜禽疫情防控攻坚战,积极创建省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和无规定非洲猪瘟疫病小区。一是按照非洲猪瘟、禽流感防控工作要求,继续落实好24小时防控值班制度和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严禁漏报、谎报、瞒报和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全面加强疫情排查,做好消毒灭源工作,确保不发生非洲猪瘟、禽流感疫情。二是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做好春、秋集中强制免疫和月月补防工作。坚决杜绝漏村、漏组、漏场(户)、漏头(只)现象,确保应免畜禽的强制免疫率达到100%,抗体免疫水平达到70%以上,做好免疫记录,建立完善档案。三是认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消毒灭源工作;要落实好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做到专人、专库、专账管理,保证防控工作需要。四是全面加强畜牧生产车辆消毒和管控工作,严格实行畜禽运输车辆备案管控,迅速建立畜禽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对运输生猪及禽类的车辆,必须进行清洗消毒,并在各养殖场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带,督促指导养殖场(户)严格落实清洗消毒措施,改善防疫条件,全面提高畜牧生产车辆消毒和管控工作水平。五是积极创造条件,创建省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和无规定非洲猪瘟疫病小区。全面加强该区域及其边界和外围一定范围内,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动物遗传材料、动物病料、兽药(包括生物制品)的流通监管,并继续完善该区域内动物疫病控制体系、检测报告体系、屏障体系以及保证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行政制度和技术、资金支持。六是全面完善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档案管理等。全面做好创建场的免疫、监测、流调等全方位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进一步推进内乡县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工作。

2.5 加强监管,确保安全

一是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认真落实属地责任、监管责任、主体责任,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开展监督抽检和监督检查,实行网格化管理,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经营户。三是加强屠宰管理,积极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提升屠宰场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行“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肉品屠宰经营模式,保障群众都能吃上“放心肉”。四是开展专项整治,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紧紧围绕生猪养殖、收购贩运和屠宰全环节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害猪、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等屠宰违法行为,加强外埠肉的监管;严厉打击逃避检疫、经营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无证经营,经营假冒伪劣兽药,兽药残留超标的违法行为,开展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不使用养殖档案、养殖档案填写不规范的违法行为。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3 牧原公司主要做法

内乡县生猪产业成就离不开牧原公司的快速发展。2018 年8 月份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全国生猪产业发展受到空前冲击,但牧原公司能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生猪稳产保供的一系列要求,抢抓机遇,逆势而上,逐步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生猪养殖产业,破解民生难题,其发展经历也有自身的独特魅力。

3.1 瞄准主业不放,全力扩充规模

牧原公司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不改初心,瞄准生猪养殖主业,采用“一体化自繁自养自建养殖场”的重资产模式,不断扩张,扩大规模,由小做大,由弱变强。目前养猪业务已经遍及全国17 省63 市138 县,规模化率全国第一。截至2020 年2 月,牧原公司能繁母猪存栏为154 万头,后备母猪存栏约74万头,预计2020年年底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可较2019 年年底提高一倍。在积极恢复生猪生产,确保居民菜篮子猪肉产品供应方面,起到了领头雁作用。

3.2 强化科技融入,推进产业升级

牧原公司一直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从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生产逐步转型升级到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生产,产业升级不断提升。牧原公司通过研发智能饲喂、智能环控、养猪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为猪群提供了高洁净生长环境,提高猪群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同时,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猪病预测模型,可实现疫病实时监测与有效控制,养殖过程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并对部分猪病进行提前预警,辅助兽医进行远程诊断。养猪装备的不断升级,极大地提高了人工效率。在育肥阶段,牧原公司1名饲养员可同时饲养2 700~3 600头生猪(根据猪舍条件),生产效率高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从多年来的全行业养猪成本来看,养猪业养殖成本普遍在每百千克1 200~1 400元上下浮动,牧原公司可以做到每百千克比行业成本低100~150元。

3.3 抓住政策机遇,调整生产布局

牧原公司积极抓住发展机遇,超前谋划,超前布局,以南阳市为中心,逐渐向河南全省、全国布局。重点围绕河南省等黄淮海玉米种植带、黑龙江等北方玉米种植带布局生猪养殖场,建立养殖分公司,目前养猪业务已经遍及全国17 省63 市138 县,规模化率全国第一。随着公司生猪养殖产能的持续扩大,部分产能集中的区域出现产业规模聚集效应,同时为顺应未来由“调猪”转向“调肉”的行业趋势,2019 年,牧原公司开始大力布局生猪屠宰发展战略,2019年分别在河南省内乡县、正阳县、商水县启动3个屠宰场项目,设计产能总计为600万头。

3.4 扩大融资规模,提升产业活力

2006 年农业银行上市股改,拟剥离部分资产并打包处置。牧原公司当时在农业银行存量贷款为2 540万元,可以设法完善手续后免去。牧原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坚持制定还贷规划,到2007 年年底全部还清。由于良好的诚信,2010年,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中信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主动上门提供信用贷款6亿元,这为牧原公司的上市前扩张奠定基础。2014年,牧原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拓宽了融资渠道,当年实现融资11 亿多元。随后逐步入股内乡农商行等五家银行,与央企贫困地区黑龙江产业投资基金、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合作,增加融资自主权。由于融资渠道的全方位提升,牧原公司企业融资力度、强度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越来越强,牧原股份市值一度接近3 000亿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前列。

4 内乡县生猪产业及牧原发展启示

4.1 做好企业主心骨,帮助企业谋划发展蓝图

在牧原集团发展初期,内乡县委县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积极当好牧原公司的“娘家人”,做好企业的主心骨,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帮助企业谋划发展蓝图。牧原公司在全国新一轮大规模投资中加快布局,计划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养猪企业、全球最大的饲料企业、全球最大的屠宰企业,圆满完成生猪稳产保供政治任务,力争到2021年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 5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4.2 强化政府职能保障,解决企业发展制约瓶颈

牧原公司作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市、县政府从行政许可、项目申报、资金扶持、政策等方面优先支持。2019 年12月,中共南阳市委办公室、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南阳市进一步支持牧原集团加快发展进军世界500强实施意见的通知》(宛办〔2019〕22 号)。成立了南阳市支持牧原集团发展指挥部,出台了《支持牧原集团2020年百场千万工程建设三项工作机制》(宛牧指【2020】2 号】,建立了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建立了绩效奖励机制,强力推进牧原集团做大做强。南阳市各县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助力牧原集团发展。

4.3 充分尊重企业自主创新,激发企业发展最大潜能

各级政府支持牧原公司积极搞好自主创新工作,激发企业发展最大潜能。截至2019 年年底,牧原公司研发设计出的各类猪舍及相关养殖设备等共获得百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及发明专利。通过支持牧原采取独特的育种体系,摆脱外来种猪供应的依赖;通过支持牧原以鲜肉消费的终端市场需求为育种方向,采用开放式核心群选育方法,持续提高种猪的遗传性能,使公司成为国内规模和技术领先的育种企业;通过支持牧原瞄准全球养殖环保难题做文章,从设备、饲料、供水、工艺、管理等多方面不断提升养殖环保水平,在养殖环保方面获得的国家专利已有80多项,近两年间新增加的环保投入成本在5亿元以上。国家环保部已正式批复牧原养殖“干清粪”和沼液还田工艺。

4.4 自觉融入、反哺社会,实现企业与政府经济发展双赢

牧原集团坚定提升政治站位和责任意识,把国家战略融入公司战略,自党中央提出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公司把主业纳入扶贫实业,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在63个贫困县设立了子公司。采取“3+N”模式,即资产收益、转移就业、劳务外包和教育扶贫、电商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多效并举。截至目前,已在全国13个省49个县推广实施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37 079户,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5.4亿元。特别是建立了“聚爱优选”电子商务扶贫平台,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溢价,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已上线宝天曼山珍、内蒙古敖汉小米等46种扶贫产品,交易额已达到3 000多万元。同时牧原集团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2019 年,牧原集团资助西湖大学1 亿元人民币,2020 年为防控新冠疫情,捐赠2 亿元人民币和物资,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

4.5 企业发展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牧原公司之所以能在内乡诞生成长,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巨无霸企业,与内乡县委县政府、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和一大批干事创业的人密不可分。牧原公司所有的项目、技术大部分是在内乡先期试验、摸索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的。快速复制内乡发展模式是牧原公司快速发展壮大的法宝,粪污治理模式、有机肥加工模式、病死猪处理探索、生猪育肥猪保险试点等都是在内乡探索成功的基础上,再在全国、全省推广的。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内乡县畜牧局也积极应对,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及时收集信息,根据养殖场户反映,召开专题视频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积极协调县疫情防控指挥部,于1月30日在全省率先为养殖企业发放畜牧业生产专用车辆临时通行证,同时协调社会各界努力解决饲料等生产物资运输难问题,保障生猪生产正常进行。内乡县畜牧局曾连续四年荣立县政府三等功,2017 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农业集体。没有一个一心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企业再有雄心壮志也难以顺利发展。

猜你喜欢
内乡县牧原粪污
“南国第一牧原”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河南省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助力内乡县马铃薯获丰收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河南省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赴内乡县开展马铃薯产业种植技术服务
牧原集团:景泰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顺利投产
引发投资者质疑 牧原股份不断加码生猪养殖
河南南阳内乡县拟投资80亿元建石材基地
南阳市电教馆领导调研内乡县教育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