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的人学思想

2020-07-23 06:37胡亚辉
时代人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龚自珍人学伦理道德

胡亚辉

一、何谓“人学”

严复曾对“人学”有过一个定义。他认为,“人学者,群学入德之门也。人学又析而为二焉:曰生学,曰心学。生学者,论人类长养孽乳之大法也。心学者,言斯民知行感应之秘机也”。[1]就是说,人学分为生学和心学两部分,分别是对人的生命有机体和精神的研究。

“人学”作为一门学科新兴于21世纪,由于研究起步较晚,“人学”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完整,许多相关问题仍具有探索性。对于人学概念的理解,现在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把各种看法综合来说,人学就是指对人的研究,主要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形成和进化,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现在和未来等问题。

人学作为对人的哲学思考,它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而进行着演变。中国的人学思想比较偏重于伦理道德,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礼乐文化。哲学家们通过对天人关系、人性论和理想人格等问题的探讨,渐渐开始发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本质上的不同,从而创立自己的人学思想。比如,中国哲学自古便有“以人为本”的传统,孔子主张“爱人”,孟子以此为基进一步提出了“民本”思想,肯定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还有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道家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等,无不表明人本思想的重要性。但我们从中亦可看出,中国古代人学还是比较偏重于人的群体性的。即使提倡“以人为本”,人的身上还是有封建伦理纲常的桎梏。到了清朝末期,封建帝国由盛转衰,加之西方入侵,国家陷入一片危机之中。与社会腐朽相伴的还有人的堕落,因此,建立中国近代的人学体系在此时尤为重要。

二、龚自珍的人学思想

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的国势已经急剧衰微。在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中,龚自珍提出了提倡个性解放的人学思想,这标志着近代个性对封建束缚的挣脱,“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人文主义的开端。

(一)众人之宰,自名曰我

龚自珍强调人的作用,他提出“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2]从哲学的高度推崇“自我”,认为世界就是由无数的“自我”创造的,“我”就是创造世界一切的原动力。人和神的地位是平等的,所谓的神鬼不过是人的显现罢了,人本身就有无尽的力量。龚自珍反对了以往以天理圣人为尊的思想,突出了“自我”的创造价值。封建统治者为了禁锢民众的思想,用一系列神话使人们相信自己受命于天,肆意主宰人的命运,压抑人的个性发展。他们的专制统治都是对众人的“心”,即真实的“我”的扼杀。龚自珍的“自我”思想,开创了近代哲学中人性解放的先河。

(二)性无善恶,人情怀私

人性无善无恶。龚自珍的“自我”思想落实到具体的人的身上首先表现为人性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所谓的善恶都是人后天形成的。性中无善,则可能成为桀那样的人;性中无不善,则可以成为尧那样的人。但是,为善,性中不会断绝恶的可能性;同样,为恶,性中也不会断绝善的可能性。人性本无善恶之分,所以也不会先天的有多善少恶,多恶少善,或者只善无恶,只恶无善。龚自珍通过告子的杞柳之喻提出,用柳木可以做出不同形状的器具,但是柳木本身并不知道自己发生了变化,柳木依然是柳木,不会因为它的形状改变了就改变其作为柳木的本性。人之性也是如此,一些外在的环境或教化可能会使人为善或为恶,但这只是改变了人性的外观,并不能改变人性的本身。

人皆有私。除了性无善恶外,龚自珍还认为“人情怀私”。龚自珍认为,人皆有自私之心,这始于天地日月之私。“问曰:敢问私者何所始也?告之曰:天有闰月,以处赢缩之度,气盈朔虚,夏有凉风,冬有燠日,天有私也;地有畸零华离,为附庸闲田,地有私也;日月不照人床闼之内,日月有私也。”[2]在自然角度上肯定了“有私”的天然存在,以此说明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因此,人亦不免怀有私情。即使是圣帝哲后所祈求的也是保我国家,庇我子孙,而不是他人之国,他人之子孙。正是因为有私,才形成了社会中各种伦理道德关系,才会有忠臣、孝子、贞妇,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其实都是对自身利益和社会各阶级利益的维护。龚自珍还认为,禽兽之间的交往才能称为“无私”。因为禽兽不分亲疏,不知父子朋友,一视同仁,只有人之间的交往才会有亲疏厚薄之别。可以说,“私”是分别人和禽兽的一条重要标准,人不应该讳私。

(三)尊情重心,解放人才

尊情、尊心。在理欲关系方面,龚自珍提出了要“尊情”。他认为,“民饮食,则生其情矣,情则生其文矣。”[2]情是和饮食一同产生的,都具有其自然合理性。龚自珍把情比作物,也曾尝试着将其“锄”去,但发现做不到,只能反过来顺应乃至尊崇它。“情”是人类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人的喜怒哀乐的具体感情是值得尊重的。龚自珍并不赞同儒家传统所提倡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他的“尊情”无疑是对宋明以来“存天理,灭人欲”教条的冲击。

在尊情之外,龚自珍又进一步强调了心力的作用,提出了“尊心”。“心无力者,谓之庸人。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2]心力是人不可或缺的,是人要有所成就进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根本力量。做到“心尊”之后,然后可以达到“人尊”。“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2]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生活的晚清社会是一个正从昌盛走向衰败的时代,是一个政治腐败黑暗的时代,是一个人才遭受摧残的时代。统治者们沉迷于繁荣浮华的假象中,醉心享受,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大兴文字狱,用各种严酷的手段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朝中无真才之臣,军中无真才之将,学校无真才之士,田间无真才之农,市肆无真才之工,路上无真才之商。国家不重视人才,会使得其政治越来越腐败,社会也可能陷入动荡。所以,龚自珍强调要重视,特别是要解放人才。不管是才臣才士,还是才农才工,只要有出众的才能都可算作人才。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当时清王朝“万马齐喑”的社会中,龚自珍希望可以通过“不拘一格降人才”,让人才得以解放,重新得到重视,来挽救社会危机,使国家兴盛起來。

三、龚自珍人学思想的意义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随着西学东渐,新旧思想交汇,近代思想家们融合中西之学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思考,建立了自己的人学思想体系,并各自以不同的观点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课题。他们吸收西方近代的启蒙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纲常名教进行了批判,高扬了人的价值和权利,要求打破封建制度对人的压迫,实现人性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平等。为近代中国重新发现人认识人作出不懈努力,起到了启蒙思想,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发出了时代最强音。龚自珍正是处于这个新旧交替的阶段,他的人学思想成为近代其他哲学家们的发端,不仅在当时有进步意义,而且对整个近代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龚自珍认为,人没有先天的善恶,人性的善恶都是后来受到伦理道德的外在约束后产生的。“人情怀私”,社会的各种伦理道德关系的形成其实也离不开一个“私”字。人的自然情感和饮食等基本欲望都有其合理性,儒家所倡导的存心养性乃至寡欲,其实是对人性的压抑。封建统治者正是利用这一点不断压抑人的个性,使人才无法真正一展所长,陷入对圣人的盲目崇拜。龚自珍的个性解放和自由思想对当时的晚清社会而言无疑是一股清新但猛烈之风,给人当头棒喝,令人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龚自珍的人学对传统人学的改造和批判引领中国人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影响了近代其他哲学家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是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人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严复. 严复全集(卷七)[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 龚自珍著,曹志敏注说:龚自珍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3] 于春梅. 龚自珍与传统文化的转折[J]. 学术交流,2006(05)

[4]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A],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猜你喜欢
龚自珍人学伦理道德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不拘一格
中年危机龚自珍的又一春
劝学
北人学没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龚自珍爱国主义思想探析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北人学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