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危急事件发生后对医护人员行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2020-07-25 07:35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科医护人员

黄 林

(广西梧州市福利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逐渐提升,从而造成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精神疾病患者可表现出多种精神障碍,其行为动作、意志、情感及认知等均会出现异常情况,且一般均伴有功能损害。精神科工作人员不仅需直面精神疾病患者,还需承担一定的社会、患者及其家属所来带的压力,甚至需预防危急事件发生,如:冲动伤人、吞食异物及噎食等,导致精神科医护人员极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情绪,如:焦虑、紧张、烦躁及抑郁等(尤其是在精神疾病危急事件发生后)[2]。因此,为了改善精神科医护人员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情绪,本文就此分析精神疾病危急事件发生后对医护人员行心理干预的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8月1月期间本院精神科的35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名,女性25名,2名护理人员,护士25名,医生8名,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5.6±2.4)岁。精神疾病危机事件涉及患者61例,其中:冲动伤人28例、噎食7例、吞食异物6例、其他17例,逃跑3例;年龄范围是30~70岁,平均(48.65±0.14)岁。本次研究重点是精神疾病危急事件后对医护人员行心理干预的作用,因此患者资料仅做简单表述。

1.2 方法

在精神疾病危急事件发生后,管理人员应及时赶至现场进行心理干预并妥善处理危急事件,给予医护人员心理安慰与疏导,以帮助他们(她们)稳定情绪,在情况严重时可求助于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干预,并在之后持续的给予心理安慰与疏导,同时指导其掌握自我调节放松心情的技巧,以保持开朗、稳定、乐观的心理状态。另外,可通过各种简单便捷的方法进行气氛调节,为医护人员减压,并在之后鼓励亲友对其给予心理支持。

1.3 观察项目

对比医护人员在行心理干预前后的焦虑(SAS)与抑郁(SDS)变化情况(评分标准:SAS与SDS总分为80分,分数与程度呈正比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所有计算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软实施分析,表达方式为n(%),其计算使用x2,表达方式为(±s),其计算使用t,P<0.05该项数据差异有统计学。

2 结 果

相较于心理干预前,经过心理干预后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见表1。

表1 对比医护人员在行心理干预前后的SAS与SDS变化情况(n=25,±s,分)

表1 对比医护人员在行心理干预前后的SAS与SDS变化情况(n=25,±s,分)

?

3 讨 论

作为精神科的工作人员,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情绪不仅对于自身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及心理康复也十分有益[3]。因此,在精神疾病危急事件发生前后,对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是十分重要的,以预防精神疾病危急事件后,医护人员产生剧烈的心理波动,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使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4]。

本文研究发现:相较于心理干预前,经过心理干预后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说明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需给予心理干预高度的重视,并制定日常生活中的防范措施。下面我们分析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及针对性策略。原因:①职业特点:精神分裂症或狂躁患者一般在急性发作期均可表现出攻击行为,而工作人员担心自身安全问题,从而极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情绪,如:焦虑、抑郁等,甚至在治疗时期有部分患者出现钟情情况,给日常工作带来较大困扰。②杜会偏见:人们对精神病患者一般会存在较大的恐俱感,从而导致对精神科的工作人员也偏带有程度不一的歧视情况,加上精神科工作人员在长期接触患者也会使自身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出现不良情绪。③缺乏心理支持:若工作人员长期压抑自身的不良心理情绪,不去咨询心理医生,则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况。对策:①加强医患沟通:工作人员需充分掌握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还需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充足的尊重,并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以使交流沟通更为顺利,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医患氛围。②改良工作环境、提高法律认知:可合理建立及添加病房的各项安全设施,以使患者与工作人员的安全得到充足保障,同时可建立监测系统,以便于发现与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另外,还需创造一个较佳的工作环境,以使危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精神紧张感及压力;强化法制法规的学习,使工作人员做到知法、守法,并定期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针对性防范策略,从而使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安全得到最大程度保护,进而有效降低危急事件发生率。③优化工作时间:由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可经过康复护理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可维持杜会稳定,故康复护理已被社会越发重视。另外,精神科的医生需合理安排每日工作,而护理人员需根据个人优点采用小循环夜班排班以缓解不良心理情况,并稳定个人生活;还可采取夜班周班制进行调整工作人员的生物钟,以确保睡眠质量,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得到较好的休息状态。④提高心理素质并强化继续教育:随着医疗的快速发展,精神科医护人员也许持续性地学习新知识,以满足精神医学的发展。另外,精神科工作人员还需对患者产生的心理冲击有一个正确认知,应理解患者所处的状态,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工作人员对自身也需有正确认知,以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同时需保持自身的健康人格并广泛培养兴趣爱好,以更好的掌控自身情绪,从而达到维持乐观心态的目的。⑤优化管理方式,并充分给予社会支持:管理者需高度关注精神科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情况与心理健康情况,给予其合理的宣泄方式,以消除心理障碍,同时需定期给予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减压,并合理减轻工作压力。另外,可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外出旅游,以缓解其精神压力,并尽量的满足医护人员合理的物质与精神方面需求,对以工作给予高度的理解与支持,可合理的给予提高待遇,从而医护人员安心在精神科工作。

综上所述,需在日常工作中给予持续的心理干预支持,以缓解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同时在精神疾病危急事件发生后对医护人员行心理干预具有较好的缓解心理不良情绪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精神科医护人员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
写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创刊四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