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设计的幕布*
——大班幼儿设计、制作幕布的活动

2020-07-29 08:10福建省厦门市科技幼儿园陈秀丽
幼儿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环上幕布绳子

福建省厦门市科技幼儿园 陈秀丽

一、活动缘起

一个幼儿带来一则关于台湾“偶偶偶”剧团纸偶表演的消息,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教师随后找到了“偶偶偶”剧团纸偶表演的录像,并播放给幼儿看。妙趣横生的表演录像逗得幼儿哈哈大笑。他们萌发出一个想法,想自编自演一场表演,邀请爸爸妈妈前来观看。

要表演,怎能少得了舞台?于是,他们在区域游戏中尝试设计舞台幕布,开启了一段快乐的探索之旅。

二、怎么量幕布?

幼儿自发地商量挂幕布的位置,最后决定在操场上两棵大树中间挂幕布。要想购买幕布并布置舞台,首先要测量幕布的尺寸。怎么量幕布呢?几个对幕布兴趣浓厚的幼儿自发组成一个小组并进行商讨。

(一)第一次测量:用虎口量

则镐撑开他手上的虎口,说:“可以用虎口量,我爸爸教过我,这是5厘米。”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测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沛成反驳:“不对!不是5厘米。”他用软尺测量,发现一掌是11厘米。

沛成一边测量,一边数数:“11,21。”

炜轩马上纠正:“11加11是22,不是21。”

沛成立刻明白了这个规律,一边测量,一边念:“11,22,33,44,55,66,77,88,99。”

可是念到“99”,沛成就停止了,因为不知道接下来该是多少。不过,他灵机一动,手在地上比画出一小段:“这是1厘米,99加1就是100,到这里是100。我们再从11开始数。”

沛成巧妙地使用化零为整和循环的方法,轻松地解决了数数的困难,但他没有坚持,中途便放弃了。

用虎口进行自然测量,是一种便捷易行的方法,但只适用于估算。购买幕布,需要准确测量,才不会出差错。为了引发幼儿的思考,教师提出问题:“用虎口量是否准确呢?”霖菲说:“不准确,因为他的虎口一会儿大一会儿小。”

(二)第二次测量:3把尺子齐上阵

班级里有3把长尺子。幼儿把3把尺子连在一起,用来测量。每把尺子是30厘米,他们指着尺子计算长度:“30,60,90,90加30是?”则镐说:“110。”炜轩说:“不对,是130。”大家算不清,看来这个方法行不通。

(三)第三次测量:软尺来帮忙

后来,大家想到了软尺。幼儿迅速地拿起软尺,争先恐后地在空中量起来。有人负责对准树干,有人负责拉直软尺,有人负责看刻度,配合默契。但是因为太着急了,大家只忙着量,却没有注意方法是否正确。

在一旁的陈皓先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不对,不能在空中量,要贴在地面上量。”大家恍然大悟,并拿来笔,每量到100厘米,便在地上画记号。

幼儿测量出来的结果是547厘米。后来,有的幼儿又爬上树,从上到下测量出幕布的高度是200厘米。

完成测量之后,幼儿用画图的方式标出了幕布的尺寸,并将已经讨论好的颜色、款式也画在纸上,然后交给教师,请幼儿园里负责购买物品的教师帮助购买。

软尺共150厘米,为什么大家偏偏只量到100厘米呢?教师虽然明白幼儿这么做的用意,但是为了让小组内的其他幼儿也能够理解,游戏结束后,故意向参与测量的幼儿请教:“为什么你们要在100厘米的地方做记号呢?”则镐不假思索地回答:“好数!”按群数数,被则镐灵活地运用着。教师假装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则镐的脸上闪现出满满的自豪感。

旁观视角:幼儿在测量幕布的过程中,尝试使用不同方法,初步懂得了标准单位测量的精确性。幼儿经历了从利用自然物进行非标准单位测量到使用标准单位测量的学习过程。前者是大概的、不够精确的,后者是清晰而精确的。尽管幼儿并未完全掌握标准单位测量的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在空中量”“斜了”等细节问题,但是他们能够运用“数量的累加”“按群数数”“化零为整”等数学经验,解决测量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拥有了丰富而扎实的经验。测量给予幼儿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并让幼儿积累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经验,发展了数学思维。

引导推进:黄瑾教授等在《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中指出:“大约到6岁以后,儿童逐渐认识到标准单位的必要性并尝试使用标准单位进行测量,即认识到了为了以让他人能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必须使用他人同样也使用的单位。”在幼儿掌握自然测量的技能的前期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考虑到需要准确测量幕布才能将精确的尺寸报给后勤人员,以便后勤人员为幼儿购买,因此教师没有阻止幼儿自主寻找尺子测量,同时引导幼儿发现标准单位测量的必要性。考虑到这个小组的幼儿正处于学前后期,并且大部分幼儿的能力发展处于班级较高水平,在衡量幼儿的兴趣与接受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标准单位测量,但不要求幼儿掌握标准单位测量的技能,而是利用此次机会引导幼儿了解标准单位测量的精确性。

三、设计幕布的开关

幕布已经挂起来了!可是如何让幕布开关呢?幼儿很想在幕布上安装绳子,一拉绳子便可以控制幕布。为了丰富幼儿关于幕布的经验,教师在区域投放了幕布结构的照片,并投放了幕布挂环和杆子,支持幼儿自主设计和实验。

图1 绳子装在幕布上

(一)第一次设计:绳子装在幕布上

要把绳子连在哪里呢?为了清楚地让同伴理解,正轩画了一张设计图(图1),说:“把绳子装在一片幕布的中间,一拉就开了。”明韫看了正轩的设计图后,说:“不行,你一拉,幕布不就掉下来了?那不就坏掉了吗?”同伴们纷纷表示不赞同正轩的意见。

(二)第二次设计:绳子装在挂环上

图2 绳子拴在挂环上

明韫说:“把绳子装在挂环上,一拉绳子,挂环就跟着走了。”他的想法得到大家的赞同。这个想法很好,可是要把绳子装在哪个环上呢?大家的想法发生了分歧。明韫提出:“要装在所有的环上,这样就可以控制幕布啦!”嘉辰说:“对,从头到尾都要穿。”正轩说:“不是,如果要拉开左边的窗帘,就要穿在左边的第一个环上。”幼儿把自己的设计画在纸上(图2)。

旁观视角:教什么固然是很重要的问题,但怎么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建构主义强调幼儿的自我导向性行为,即幼儿的主动学习,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发幼儿主动学习是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提供真实的情境”,让幼儿将自己的实验设计付诸实践,这是最吸引幼儿主动学习的方式。没有什么比真实、生动的生活更具魅力。当学习的内容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时,幼儿的学习也最有效。

引导推进:教师一方面为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感到欣喜,另一方面意识到游戏材料的重要性。为此,教师专门定做了一个小型幕布,投放在区角中,提供空间,支持幼儿动手设计、实验、修改。

四、开关设计能成功吗?

在区角里,明韫惊喜地发现:原来只需要在左右两片幕布的第一个环上连上绳子,就可以成功控制幕布的开关。他开心地反复探索着开关,脸上绽放出满足的笑容。

在区角的小型幕布上能操作成功,那在真正的大型幕布上也能成功吗?幼儿满怀期待地开始尝试。

(一)幕布成功拉开了却不好关

幼儿请来了保安叔叔,跟保安叔叔详细说明了他们自己的设计,请保安叔叔在左右两片幕布的第一个环上各安装了一根绳子。

刚安装好绳子,幼儿就迫不及待地检验自己的设计。明韫尝试后,惊喜地说:“哇!可以的!我们成功了!真是太好玩了!”只见明韫和正轩各拉一根绳子,高兴地反复开关幕布,享受着开关幕布的乐趣,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这时,作为观众的奕维发现双方拉绳子,打开幕布后要想关上幕布,双方又得在舞台上朝相反的方向跑过去,这样观众就看到了开关幕布的人,很不美观,还很麻烦。一根绳子,既用来开,又用来关,所以就得来回跑,这该怎么解决呢?奕维出谋划策:“可以再安装绳子,专门负责关。”这个办法很好,大家拍手赞成。

(二)用来关幕布的绳子连在哪里?

可是到底要把用来关幕布的绳子连在哪里呢?幼儿之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嘉辰提出:“要在最后一个环上连绳子,才能关。”奕维说:“也要连在第一个环上。”为了检验谁的意见有效,他们又让保安叔叔帮忙做实验。实验后,幼儿发现把绳子连在最后一个环上,根本不管用,需要在第一个环上连两根绳子,一根用来打开幕布,另一根用来关上幕布,这样负责开关幕布的幼儿躲在舞台的小角落里,同时控制两根绳子,便可以轻松开或者关幕布了,再也不用在舞台上跑来跑去而影响表演。

同时,这个实验也让教师发现大型幕布不方便操作,再做一个小型的足够长的幕布很有必要,这样才能让幼儿自主地猜想、验证。区角里的幕布太小了,不能再支持幼儿的实验了。于是,幼儿又做了一块新的幕布。

(三)如何区分开和关的绳子?

新的小型幕布挂起来了,可是问题又出现了:两个幼儿负责幕布的开关,各拿两根绳子,他们经常会混淆这两根绳子,导致幕布不能及时开关。如何区分开和关的绳子呢?奕维说:“需要在绳子上贴上不同方向的箭头。箭头往哪里指,就往哪里拉。”可是,经过实验后,奕维自己发现行不通,因为画有箭头的贴纸容易掉。后来,柏萱想到使用不同颜色来区分开和关的绳子,红色的绳子用来打开幕布,蓝色的绳子用来关上幕布,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绳子打结了

四根绳子垂在地上,经常打结,迫使幼儿再想办法解决。沛成想到用锡箔纸把绳子包住,让绳子变硬,可是锡箔纸经不起反复拉扯,经常掉下来。他又想到可以把绳子挂在挂钩上,于是寻找挂钩。可是没想到的是,挂钩没找到,却找到了两个玩具汽车的轮子,正好能把绳子穿进轮子中间的洞里,这样还不容易掉下来。

“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幼儿又发现,原来绳子穿在轮子里就可以开关幕布,不用每次都取下来。就这样,方便好用的幕布开关诞生了(图3)!

图3 最终的成品图

这是一个从测量到设计都由幼儿自己完成的幕布,巧妙的开关为幕布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幼儿欣喜地向同伴、爸爸妈妈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看到对方眼神里透露出的惊讶,他们心中无比自豪!

幕布做好了,在接下来的纸偶表演活动中,还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教师将拭目以待。

旁观视角:在“如何设计幕布开关”这个真实问题的驱动下,幼儿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通过反复设计与优化,建构了有关幕布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经验,并运用工程思维,通过设计、制作和改进,提高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是5~6岁幼儿的典型行为表现。尽管游戏中幼儿遇到了诸多问题,如“用来关的绳子装在哪里?”“如何区分开和关的绳子?”“绳子打结了,怎么办?”等,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探索,而是积极动脑,反复尝试和优化,直到解决问题。

引导推进:幼儿无法像成人一样思考他们无法预见的问题,所以每当他们安装好绳子之后,想到的不是寻找问题并改进,而是尽情地享受他们的探究成果,投入热血沸腾的游戏中。此时,教师能做的是耐住性子,选择“闭嘴”,等待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五、活动小结

在活动中,该如何介入并帮助幼儿形成关键经验、介入后该如何把握度,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幼儿的错误,而是通过“激发认知冲突”“提供鹰架支持”等方式介入游戏,有效推进了游戏的发展。在设计幕布时,教师明知道幼儿的设计不能成功却没有阻止,而是让幼儿实施自己的设计,从而发现制作结果与原有想法之间的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进而萌发再次改进的愿望,改变自己的认知,建构新的认识。当幼儿的探索出现困难时,教师通过提供材料对幼儿进行隐性支持,在区角和走廊投放小型幕布,支持幼儿自主设计和操作,促进幼儿由探究走向深入学习。

猜你喜欢
环上幕布绳子
3 阶三角矩阵环上的Gorenstein 投射模及其维数
演出开始前
编辑精选APP
绳子够长吗
深水水库隔水幕布透水率对下泄水温影响研究
主角光环
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
寻宝藏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