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融入托班体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以体育活动“大皮球”为例

2020-07-29 08:11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托班皮球节奏

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李 荭

随乐而动是低龄幼儿的天性。他们喜欢音乐,尤其喜欢跳跃、节奏感强的音乐。他们喜欢随着音乐,用简单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运动的快乐。我们在设计托班体育活动时尝试加入音乐,将音乐与动作相结合,希望能给幼儿新的体验。

笔者就体育活动“大皮球”的设计为例,谈谈笔者将音乐与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一、体育活动“大皮球”的初步设计

笔者根据自己执教的托班幼儿实际情况,初步预设活动目标为:“体验模仿游戏的快乐,体验按指令游戏的快乐。”“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按照预设的活动目标,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游戏。

游戏一: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教师在圈中拍球。教师拍一下,幼儿跳一下;教师不拍,幼儿不动。

游戏二:教师说“开始给大皮球打气了”,幼儿手拉手慢慢向外变大;教师说“皮球开始漏气啦”,幼儿手拉手慢慢向中心聚拢;教师说“皮球爆炸啦”,幼儿自由跑动。

笔者完成设计方案后,反思自己的设计,认为两个游戏中幼儿的运动涉及跳、围圈向外扩展变大或向内缩小、自由跑动等动作,均可以匹配音乐元素。

动作音乐元素跳短促、有力、稳定的节奏停顿休止向外扩大、向内缩小快慢、强弱变化的节奏,强弱、走向变化的和弦跑动连续上行、下行的旋律

二、体育活动“大皮球”的优化设计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对体育活动“大皮球”的活动设计进行了优化。

活动的预设目标,笔者优化为:“喜欢参与游戏,体验随着音乐节奏模仿皮球跳、停止、滚动的快乐。”“锻炼跳跃能力和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尝试合作游戏。”

按照优化后的预设目标,笔者将活动的游戏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玩法音乐配合(可即兴,也可进行音乐剪辑)游戏建议游戏一幼儿随音乐节奏像皮球一样跳动,当音乐停止时幼儿停止跳动。即兴演奏音乐,用短促、有力、稳定的节奏表现皮球的弹跳,用休止表示皮球停止运动。游戏二幼儿按照乐句的长短跳动,当音乐停止时幼儿停止跳动。利用旋律的长短及休止的时长,调节幼儿的活动量。游戏三当教师说“皮球滚走啦”,幼儿随着音乐自由跑动;当音乐结束时,幼儿快速回到原地。加入连续上行、下行的音乐,表示皮球的滚动;加入有力的和弦代表滚动结束。游戏四幼儿在跳动的过程中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调整跳的频率。加入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提高幼儿在跳动的过程中对肢体动作的控制能力。游戏五幼儿随着音乐强弱力度的变化,表现皮球轻轻跳或重重跳。加入音乐力度的强弱变化,鼓励幼儿学习控制腿部力量。游戏六(围圈合作游戏)教师说“开始给大皮球打气了”, 幼儿手牵手围成一个圆圈,随音乐慢慢向外扩大;教师说“皮球开始漏气啦”,幼儿手拉手随着音乐慢慢向中心聚拢;教师说“皮球爆炸啦”,幼儿随着音乐自由跑动。用渐强、上行的和弦表示向外扩大,用渐弱、下行的和弦表示向内缩小,用最强音的大和旋表示皮球爆炸的信号。第一,在游戏的初始阶段,幼儿对音乐还不熟悉,教师可以在音乐前增加预令提示,如“小皮球,圆又圆,重重拍,重重跳”“小皮球,圆又圆,轻轻拍,轻轻跳”等。第二,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加入指令性语言,如“跳!跳!跳!跳!停———”,以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第三,教师要控制好活动节奏,把握运动强度与密度。第四,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递进。

三、以音乐为载体的托班体育活动“大皮球”的分析

对托班幼儿而言,在音乐的助力和引领下,他们的运动兴趣得到激发,运动质量得以提高;对于教师而言,游戏形式更加丰富,组织策略更加多元。

第一,音乐能提升幼儿的运动情绪。在开展“大皮球”活动中,我们看到参与活动的幼儿在音乐的烘托下,不用教师太多的言语,就能主动参与游戏,随乐跳动、停止,享受运动的快乐。

第二,音乐能促进幼儿动作质量的提高。“大皮球”活动的系列游戏中,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不只是背景,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动作的影响。恰当、适宜的音乐有效提升了幼儿动作的质量,幼儿更加主动地模仿皮球的弹跳。音乐的节奏快慢、力度强弱以及乐句长短等变化,较好地控制了幼儿弹跳的速度、强度,同时对幼儿的肢体控制能力提出挑战;乐句的休止和自由跑动又让幼儿的肢体得到有效的放松和休息。

第三,音乐有助于运动常规的建立。柯达伊认为:音乐内在的节拍和有规律重复的动作意味着儿童自愿地接受这种“规则”,这种“不强迫”的形式也增加了儿童的安全感和美感。爱德华兹坚信:当孩子们学习控制他们的身体动作时,他们建立起了满足感、自尊和自信,同时理解了规则、秩序等,这些感觉会渐渐生长,并迁移运用到其他领域。从“大皮球”活动具体的实施情况可以看出,在托班体育活动中加入音乐元素,可巧妙地利用节奏快慢、力度强弱、乐句长短等对比鲜明又富于变化的音乐元素,替代原本体育游戏中单一的示范及指令。幼儿在活动中自觉自愿地接受音乐的“规则”限制并乐在其中。

第四,音乐的加入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音乐元素的加入,避免了动作的单一性、枯燥性,使得游戏不断升级和推进。幼儿从个体做动作到合作做动作、从单一地跳到有变化地跳,并在其中加入了跑动等情节。

四、体育活动“大皮球”的优化方案对托班体育活动设计的启示

(一)突破传统思维,以音乐为载体,构建托班律乐式体育活动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构建托班律乐式体育活动的前提。托班的体育活动有别于幼儿园小、中、大班的活动,其内容范围包括大动作、精细动作、身体协调性动作等。教师应思考如何将枯燥、乏味的动作练习和技能学习融入形式多样的游戏中,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和教育。教师要思考如何针对托班幼儿的特点,设计适宜的游戏,做到游戏形式和技能学习不冲突,将动作要求和正确的方法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他们,通过身体运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通过动作练习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爱德华兹明确指出,幼儿是行动导向的。汪爱丽认为幼儿本身就好动,喜欢音乐以及随着音乐做动作几乎是儿童的天性。冯婉桢提出,音乐和律动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吴巍莹进一步指出,幼儿以动作思维为主,动作是幼儿感知、理解和表现音乐最自然、最重要的途径。音乐让幼儿喜欢运动,音乐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运动质量和投入状态。同时,教师通过音乐能灵活地控制活动节奏,把握活动强度和密度。以音乐为载体开展托班律乐式体育活动,符合托班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可行的、科学的。

(二)巧妙发挥音乐的功能,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提升活动的质量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营造安全宽松的活动氛围、创设快乐的游戏情境。笔者曾参与一次托班活动的研讨,教师借班上课,带着入园才两个多月的托班幼儿开展体育游戏“小小乌龟”:播放幼儿喜爱的音乐《咕噜咕噜开花啦》,引导幼儿开展热身运动;用音乐《小小乌龟》引导幼儿进行爬行练习。熟悉的音乐,成功消除了幼儿的焦虑情绪,拉近了教师和幼儿的距离。

托班幼儿对语言指令的理解力有限,而韵律的节奏变化更容易被他们捕捉。托班幼儿可以直接感知音乐,因此教师可以巧用音乐的变化作为活动的指令信号:第一,游戏开始和结束信号。教师可以将音乐作为一种信号,预示游戏的开始和结束。第二,动作转变信号。教师可以巧用音乐来匹配动作,控制运动强度。如在“跳一跳,摇一摇”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骑着羊角球,跟随音乐节奏或跳或摇摆放松。这样的音乐信号,可避免教师不停地发出指令。第三,动作频率信号。这种音乐信号能起到调控活动量的作用,如“大皮球”活动中,教师通过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乐句的长短等变化,较好地控制了幼儿弹跳的速度、强度。

(三)音乐、运动相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日本斋藤公子在婴幼儿保教实践中发现韵律运动的形式能有效刺激幼儿的感觉神经,从而促进幼儿大脑中枢神经的发育。在托班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音乐与运动的和谐搭配、音乐与动作的优化设计,有助于激发幼儿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发展,促进幼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教师要注重发挥音乐在体育运动中的功能,依托音乐,以音乐助力运动,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托班皮球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公益暑托班,不妨尝试推广
拍皮球
YOUNG·节奏
多措并举,缓解托班幼儿入园焦虑
沪上托班火热,看质量要折扣来这里
拍皮球
我错了(二)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