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时机选择对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2020-08-04 05:12卢彬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心搏心肺插管

卢彬彬

心搏骤停、呼吸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严重创伤是急诊常见的疾病类型,抢救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1]。心肺复苏是治疗心源性猝死的关键急救措施,实施气管插管是保证患者呼吸通畅的重要急救措施,气管插管是一种操作方法简便、有效的抢救方法,可改善患者缺血、缺氧状态,为后续治疗争取机会[2]。不同的气管插管时间与心肺复苏成功率及生存率有密切关系[3]。因此,本文以68 例急诊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气管插管时机选择对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9 月本院68 例急诊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6 例;年龄41~75 岁,平均年龄(56.25±12.53)岁;心搏骤停时间1~10 min,平均心搏骤停时间(5.12±3.26)min;其中10 例冠心病,6 例心肌炎,5 例急性心肌梗死,7 例脑卒中,6 例严重创伤。观察组男19 例,女15 例;年龄42~80 岁,平均年龄(57.54±13.31)岁;心搏骤停时间2~12 min,平均心搏骤停时间(6.27±3.02)min;其中10 例冠心病,6 例心肌炎,5 例急性心肌梗死,8 例脑卒中,5 例严重创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书面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搏骤停临床诊断标准[4],患者表现为意识不清,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时间>10 s;②瞳孔散大。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或病历资料不全者;②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者;③喉头严重水肿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急救,患者平躺,头向后仰,麻醉后进行插管,选择UE 可视喉镜技术引导气管插管,将金属管芯的弯度折成与喉镜前段弯度一致,操作者右手持喉镜,左手将可视喉镜放置于患者的口中,经过舌鄂直达咽腔。观察到门声裂或者气管环时说明位置准确,将导管沿着管芯置入后将可视镜缓慢退出,气管插管成功后行机械通气。

对照组及时给予气管插管,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心跳停止、大动脉搏消失、血压消失症状,医护人员要在5 min 内完成气管插管操作,建立人工气道,保障患者呼吸通畅。观察组患者行早期气管插管,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定患者存在呼吸困难、脉搏虚弱、痰阻塞等症状,通过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保证患者呼吸通畅。

1.4 观察指标

1.4.1 心肺复苏情况 包括心肺复苏成功率、插管成功率、存活率及死亡率。

1.4.2 重要生命指标恢复时间 包括心跳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呼吸恢复时间。

1.4.3 血氧指标 包括PaO2、FiO2及RR、HR。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97.06%、插管成功率97.06%、存活率91.18%均高于对照组的79.41%、82.35%、70.59%,死亡率8.82%低于对照组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重要生命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跳恢复时间(5.21±1.04)min、意识恢复时间(36.72±6.28)min、气道开放时间(36.48±2.58)s、呼吸恢复时间(90.33±8.93)min 均短于对照组的(8.92±1.47)、(54.36±7.08)min、(61.73±3.27)s、(119.47±10.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氧指标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PaO2、FiO2、RR、HR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重要生命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者重要生命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血氧指标变化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氧指标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1 mm Hg=0.133 kPa

3 讨论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的泵血功能、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所引起的一系列循环衰竭状态,心脑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5]。心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如果心脏停搏>10 min,会出现丧失意识,抢救成功率非常低,10 min以内进行积极的抢救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如心搏骤停1 min 内立刻给予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可达90%[6],心搏骤停2 min 内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降至60%,4 min 时降至40%;8 min 时仅为20%,如果心搏骤停超过10~15 min 以上,即使抢救过来,可能大脑已经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有可能造成植物人的状态。如心搏骤停达20 min 以上,抢救成功率将趋近于0,因为大脑出现缺血缺氧一般超过2 min 就会造成一定损伤,5 min 会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所以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抢救。

气管插管是在麻醉状态下通过口腔或鼻腔经过声门将气管内导管置入气管或支气管内的方法,用来保障患者呼吸道畅通,为患者提供氧气或进行呼吸道吸引等,是呼吸道障碍患者的重要抢救措施[7]。但是气管插管的时机选择与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密切关系[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97.06%、插管成功率97.06%、存活率91.18%均高于对照组的79.41%、82.35%、70.59%,死亡率8.82%低于对照组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早期气管插管可提高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为后期治疗争取最大的机会。

患者在缺氧状态下脑组织会出现严重的损伤,致使心搏停止,在心搏停止跳动10 s 内大脑内氧气就会被消耗完,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利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急救措施,进行急诊心肺复苏的患者大多数需要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是最常见的建立人工气道方法。急诊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中,医护人员需检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判断脑缺氧情况,同时检测患者的心跳,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心跳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aO2、FiO2、RR、HR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早期气管插管可缩短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时间,改善脑缺氧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气管插管可提高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利于各项生命体征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心搏心肺插管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10秒钟之内的决断(上)
——心搏骤停的漏诊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围术期非心脏手术呼吸心搏骤停相关麻醉因素回顾性分析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心肺血管病杂志》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心电图心博识别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