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微创接骨板技术的应用

2020-08-04 05:12邹根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胫骨轴向下肢

邹根发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多因高能量造成,比如交通伤或者重物砸伤等,该骨折容易造成骨折块粉碎、嵌顿或者旋转等,复位难度系数比较大,采取传统方式进行复位或者不可提供有效且合理的牵引力,又或者由于牵引力量不平衡则很容易造成复位畸形,导致复位难度大[1]。有研究报道指出,高能量所造成的胫骨平台骨折在传统手术治疗中还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比如创伤性关节炎、膝内翻、内固定失效或者力线不稳等,这些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患者恢复时间[2,3]。针对上述情况,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中复位工作更好地实施,缩短手术的时间,本院近年来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了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微创接骨板技术,从应用情况来看,所获疗效良好,下面就该技术具体应用情况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1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X 线或者CT 检查确诊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受伤之前双下肢活动功能均正常;受伤到手术时间<3 周;根据Schatzker 分型标准进行划分为Ⅴ、Ⅵ型骨折;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伴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或者受伤到手术时间>3 周的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伴全身其他位置骨折且须实施手术治疗者;伴有严重心肺功能和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伴精神障碍病史患者;存在病理性骨折、伴膝内外翻畸形患者;受伤之前膝关节已严重退变患者;伴严重血管损伤疾病患者和血液性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采取的治疗法不可耐受者;临床资料不全面患者;中途因自身原因退出研究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23~67 岁,平均年龄(49.92±8.98)岁;受伤位置:左侧24 例,右侧26 例;骨折原因:跌倒摔伤15 例,交通伤25 例,砸伤10 例;受伤到手术时间1~10 d,平均受伤到手术时间(6.8±2.0)d。观察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22~69 岁,平均年龄(49.91±9.31)岁;受伤位置:左侧23 例,右侧27 例;骨折原因:跌倒摔伤16 例,交通伤26 例,砸伤8 例。受伤到手术时间1~11 d,平均受伤到手术时间(6.7±2.0)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即由内到外依次对内外侧骨折块进行复位。观察组患者采取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治疗,操作方式如下:①手术前实施跟骨牵引,使用消肿药物,抬高患肢予以消肿,实施膝关节X 线片、CT 等检查,确定骨折类型后明确手术入路和钢板放置位置,予以抗凝药物治疗,加强功能锻炼。待患者患肢肿胀完全消退以后实施手术。②采取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在患肢大腿根处放空气止血带,按照常规要求进行消毒,垫高患肢让膝关节屈曲30°,装置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接着分别在股骨髁上和跟骨位置打入克氏针,在克氏针间进行轴向牵引器的连接。即近端克氏针位置装股骨髁上克氏针挂钩,且借助于扳手旋紧固定好;远端克氏针位置装牵引组件且固定好组件螺母,并把牵引组件连接杆经横连组件螺母固定;股骨髁上克氏针挂钩和支撑杆相连接,横连组件和伸缩调节管相连接,而后把支撑杆套入至伸缩调节管中,经牵拉以后用销钉固定;按照预期牵引位置,对股骨髁上克氏针挂钩和横连组件的位置进行合理地调节,接着再用扳手将两者附近的螺母固定好;结束安装以后借助于扳手以逆时针的形式旋转横连组件远端实施牵引,可两侧一同进行,对牵引组件连接杆远端长度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双侧对称情况。牵张结束后的轴向牵引器可为胫骨平台附近软组织提供和胫骨轴线相同的牵引力,通过产生适当的张力、牵拉骨折块达到复位的目的。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患者骨折粉碎情况比较严重,则需对半月板进行游离,充分暴露关节面后实施复位。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患肢实施正侧位X 线检查,合格以后将牵引器拆除,同时进行冲洗,逐层缝合。③手术结束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继续使用抗凝药物以免出现深静脉血栓,指导其进行膝关节功能活动锻炼。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胫骨近端内侧角、后倾角、Rasmussen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经X 线片检查患者治疗后胫骨近端内侧角和后倾角情况。参照Rasmussen 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内容包含有膝关节疼痛、膝关节活动度、行走能力、膝关节稳定性以及伸膝功能等,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27.9±40.5)min 短于对照组的(175.2±66.7)min,术中出血量(116.2±42.8)ml 少于对照组的(184.3±91.2)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胫骨近端内侧角(86.8±1.6)°、后倾角(8.8±3.9)°、Rasmussen 评分(26.4±2.8)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27.3±8.8)°与对照组的(87.1±2.2)°、(9.9±4.2)°、(25.9±3.3)分、(125.34±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所累及的范围比较广,因骨折块比较多,因此很容易出现骨块旋转移位、互相嵌顿,又或者干骺端与骨干之间成角畸形,导致复位难度系数增加[5]。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常用术中辅助复位方法有人力牵引、股骨撑开器或者牵引床,但是大量临床实践发现,这些传统复位方式较局限,再加上很多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高暴力造成,并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存在软组织肿胀、皮肤水泡,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坏死现象。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需广泛分离软组织,很容易造成术后感染、骨不连或者畸形愈合等,在这种形势下微创治疗方案成为了当前骨科医生关注的焦点[6,7]。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了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该牵引器在手术过程中操作简单,所提供的操作空间很充足,不仅可解放下肢,且还符合膝关节在手术中的各种活动,若有必要以膝关节后侧入路还能允许患者体位发生变化[8,9]。有文献报道研究指出,在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中使用牵引床和组合式固定架以及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 所获效果良好,如果下肢力线恢复,即便是关节面有轻微台阶,依旧不会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和功能障碍[10,11]。本次研究观察组在使用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微创接骨板技术时,把远端克氏针固定于胫骨远端,所提供的牵引力更加直接。手术过程中为方便透视,指导患者膝关节屈曲30°,确保轴向牵引器各连接杆都不在透视区域内,这样方便手术阅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胫骨近端内侧角、后倾角、Rasmussen 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中使用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微创接骨板技术,手术所需的时间短,且术中出血量少,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效果明显,推荐使用。

猜你喜欢
胫骨轴向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基于串联刚度模型的涡轮泵轴向力计算方法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假体旋转角度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双楔式闸阀阀杆轴向力的计算
双楔式闸阀阀杆轴向力的计算
一种可承受径向和轴向载荷的超声悬浮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