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患者临床康复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0-08-04 05:12苏启文黄焯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阿托颈动脉斑块

苏启文 黄焯明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会出现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的情况,常同时存在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病情严重者,会深度昏迷,若不能积极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干预,则会引发脑代谢障碍和神经功能丧失的情况[1,2]。目前,临床常采用阿托伐他汀等药物为患者治疗,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稳定血管斑块等的作用,但是其不同的用药剂量,效果和安全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4]。本研究旨在分析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 例。实验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龄55~79 岁,平均年龄(63.58±5.14)岁;14 例为基底节区梗死,12 例为丘脑梗死,12 例为脑叶梗死,10 例为小脑梗死,2 例为其他部位梗死。对照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龄52~78 岁,平均年龄(64.01±4.67)岁;16 例为基底节区梗死,14 例为丘脑梗死,11 例为脑叶梗死,7 例为小脑梗死,2 例为其他部位梗死。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②血糖水平正常者;③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心源性脑梗死者;③研究前3 个月接受降脂、抗炎等药物治疗者;④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⑤药物过敏史者;⑥难以对本研究积极配合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治疗干预,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压管理、血糖管理、神经血管保护等,同时实施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用药剂量为10 mg/d,实验组用药剂量为20 mg/d。两组均以口服的方式用药,每晚用药1 次,连续实施6 个月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定时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检查,若其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则终止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血脂指标(HDL-C、LDL-C、TG、TC)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及不良反应(恶心、转氨酶升高、头晕等)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hs-CRP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 水平比较(,mg/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 水平比较(,mg/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DL-C、LDL-C、TG、TC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DL-C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LDL-C、TG、T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HDL-C 水平高于对照组,LDL-C、TG、T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比较(,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比较(,m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患者脑动脉内膜病变,导致脑供血突然中断,所引起的血管组织狭窄、闭塞的疾病,患者的表现主要是血流障碍引起的脑组织水肿、缺氧缺血,患者可出现脑组织坏死的情况,其发生率、残疾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5-7]。因此,加强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治疗干预,十分必要。

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hs-CRP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DL-C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LDL-C、TG、T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HDL-C 水平高于对照组,LDL-C、TG、T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接受20 mg/d 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效果,且用药安全性高。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的一种,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还原酶(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可起到较好的调脂作用,促进LDL-C、TG 等水平的降低,提高HDL-C 的水平,且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行缓解,促进斑块的缩小、稳定,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7,8]。同时,阿托伐他汀可控制炎性因子释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对大量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释放,从而稳定斑块,避免脂质的堆积,预防血栓的发生[9,10]。阿托伐他汀还可对脑组织供氧、供血等改善,使得受损神经功能更好的恢复[11]。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疗中应用,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应用,则可促进效果的增强,更好改善患者的病情,且用药安全性较高[12]。

综上所述,20 mg/d 阿托伐他汀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疗中应用,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用药安全性高,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阿托颈动脉斑块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