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

2020-08-04 05:12刘源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丁苯达拉有效率

刘源源

急性脑梗死是一类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均有巨大威胁的疾病,其危害性不容忽视[1]。为探讨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案,挽救患者的生命,本文选择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丁苯酞和依达拉奉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4 月~2019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 例,女17 例;年 龄45~88 岁,平 均 年 龄(63.17±19.05) 岁;平 均NIHSS 评分(12.48±2.36)分。观察组患者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4~87 岁,平均年龄(64.01±19.11)岁;平均NIHSS 评分为(12.33±2.32)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和临床体征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研究开展前患者及患者家属已对研究的相关事项有所了解,并表示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②精神系统存在意识障碍,配合度低;③基础资料不全;④未获得家属的同意。本次实验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开展实施。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降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性治疗,改善患者的脑血管循坏。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丁苯酞单一治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静脉滴注,剂量为100 ml/次,2 次/d,治疗周期为2 周。观察组应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丁苯酞的使用方式、剂量和频率均与对照组一致;将依达拉奉(南京长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10)30 mg 与0.9%的氯化钠100 ml 相溶实施静脉滴注,2 次/d[2],治疗周期为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采用NIHSS 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差[3]。

1.3.2 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NIHSS 评分降低≥46%,且致残程度<3 级;有效:患者的NIHSS 评分降低18%~45%;无效: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18%[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3 病灶变化情况 采用CT 检查病灶变化情况,包括病灶组织完全消失、缩小和无变化等3 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为(6.19±1.3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22±1.4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n(%)]

2.3 两组患者病灶变化情况比较 对照组病灶组织完全消失12 例(30.00%),病灶组织缩小18 例(45.00%),病灶无变化10 例(25.00%);观察组病灶组织完全消失19 例(47.50%),病灶组织缩小19 例(47.50%),病灶无变化2 例(5.00%);两组病灶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10,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治疗难度较大。急性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中风,当患者脑部血管被血栓栓塞后会导致血管供血区的脑细胞缺血,从而发生偏瘫、失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等不良情况,病情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死亡[5]。有专家表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有一定相关性[6]。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首要治疗方案为溶栓治疗。文献[7]表明,在发病6 h 内进行溶栓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都满足溶栓治疗的必备条件。为此,对不满足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常使用药物治疗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微循环、扩充血容量,以此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丁苯酞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其结构与天然的左旋芹菜甲素相同,能够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和钙离子浓度,对患者的微循环实施重构,从而起到抑制神经功能受损和恢复脑细胞的作用。依达拉奉作为一类自由基清除药物,在药效发挥后能有效清除患者脑细胞内的羟基,在保护脑细胞和改善脑水肿方面价值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丁苯酞和依达拉奉药物的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有效恢复神经功能[8]。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为(6.19±1.3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22±1.4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显著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推广的可行性较大。

猜你喜欢
丁苯达拉有效率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很有效率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沉潜迷醉达拉湾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