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与针刺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2020-08-04 05:12李维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艾灸颈椎病针刺

李维瑜

颈椎病是颈部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和继发病理病变累计及周围组织结构的疾病[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时颈痛,针灸法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是目前临床治疗颈椎病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针对艾灸法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此次将本中心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诊治的120 例颈椎病颈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临床疗效标准,分析治疗颈椎病颈痛行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中心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诊治的120 例颈椎病颈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经医学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椎病[2],并有颈痛症状;得到本中心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均自愿参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先天颈椎畸形者;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血液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妊娠期;服用激素类、镇痛药物;年龄<18 岁者;精神障碍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 例。对照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龄20~60 岁,平均年龄(40.61±6.87)岁;平均病程(38.88±8.79)个月。实验组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龄21~61 岁,平均年龄(40.55±6.82)岁;平均病程(39.19±8.7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艾灸法治疗:选取患者双侧的颈夹脊穴、肩井、风池以及外关等穴位[3],采取直接灸法,选取0.8 cm 直径的圆锥形艾灸,每穴位灸5 壮,灸到皮肤红晕为准,3 次/周,隔1 d 1 次,3 次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2.2 实验组 采取针刺法治疗:选取患者双侧的颈夹脊穴、肩井、风池以及外关等穴位[4],选取一次性管针刺入穴位,长度40 mm,直径0.35 mm,刺入深度根据穴位部位、体型等制定,一般10~30 mm,采取平补平泻法,运针到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间隔10 min 运针1 次,每个穴位运针0.5 min,3 次/周,隔1 d 1 次,3 次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Q 评分、McGill 疼痛评分以及GIQLI 评分。①NPQ评分:采取NPQ 评分对两组患者颈痛进行判定[5],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颈痛越剧烈。②McGill 疼痛评分:采取McGill 疼痛评分对两组患者疼痛进行判定[6],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越剧烈。③GIQLI 评分:采取GIQLI 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7],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Q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P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PQ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P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Q 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Q 评分比较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 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cGill 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cGill 疼痛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cGill 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评分比较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IQLI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GIQL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IQLI 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IQL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IQLI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IQLI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疾病,今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并有逐渐年轻化趋势,一般表现为颈背疼痛、手指发麻、上肢无力、下肢乏力等临床症状[8],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给患者和家属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颈椎病在中医学中,属于“项痹”范畴,其中“痹”有闭阻不通的含义[9],凡因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常兴,从而引起肢体关节处出现酸胀、痛、重以及屈伸不利等临床症状[10],名为痹症。颈椎病的发展和病因与个人体质、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外伤、劳损等密切相关,针刺法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并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艾灸法与针刺法具有同样的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11]。国内主要以针刺法治疗为主,艾灸应用较少,有重视针灸轻视艾灸的现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针刺应用器具已被不锈钢毫针代替原始针具,但艾灸法的用具和方法与以前相同。

针刺镇痛原理有不同的观点,针刺镇痛是通过针刺后产生的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导、整合的结果[12],涉及范围整个神经系统,从对针刺镇痛处理首站的脊髓,到信息整理中转站的脑干,最后到最高决定的中枢大脑皮质对信号抑制或兴奋,近年来,针刺法可使脑内神经递质的数量增加,而使拮抗镇痛的神经递质减弱,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艾灸具有消肿散结、疏通经络、补益阳气、温经散寒等功效,艾叶的化学成分有黄酮类、三萜类、发油类等,有关文献数据表示[13],这些化学成分具有镇痛、免疫、抗菌抗病毒、护肝利胆等功效。调节免疫系统,没有疾病可以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有疾病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器官。

此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前NPQ 评分、McGill 疼痛评分、GIQLI 评分分别为(30.62±2.64)、(19.61±2.44)、(42.39±3.79)分,治疗后分别为(16.42±1.46)、(12.41±1.24)、(71.91±8.42)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PQ 评分、McGill 疼痛评分、GIQLI 评分分别为(30.14±2.93)、(19.15±2.92)、(42.71±3.41)分,治疗后分别为(16.45±1.39)、(12.44±1.34)、(71.69±6.29)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PQ 评分、McGill 疼痛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GIQLI 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取艾灸法与针刺法治疗后,临床疗效基本类似,均可缓解颈痛症状,减轻患者疼痛感,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颈椎病颈痛患者分别实施艾灸法与针刺法治疗,疗效基本类似,值得探究。

猜你喜欢
艾灸颈椎病针刺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婆婆迷上了艾灸
夏天怎么做艾灸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