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治疗仪在妇科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应用

2020-08-04 05:12张海芹何桂芬刘海燕熊丽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重置尿管尿量

张海芹 何桂芬 刘海燕 熊丽云

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中重度的患者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要求手术治疗解决困扰,临床上经医生评估,为患者实施的手术方式有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并阴道前壁修补术、尿道中段悬吊术、腹腔镜子宫悬吊术,术后为了保护膀胱,均需要留置尿管至少7 d,长期的开放尿管,影响膀胱功能的恢复,目前有部分研究认为,康复训练和盆底康复治疗仪可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但目前临床研究较少,无法给出明确治疗效果。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85 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盆底康复治疗仪在妇科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85 例妇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 例)和观察组(42 例)。对照组年龄46~74 岁,平均年龄(60.24±9.54)岁;病程1~4 年,平均病程(2.07±0.84)年;阴式全子宫切除术22 例、尿道中段悬吊术12 例,腹腔镜子宫悬吊术9 例。观察组年龄41~68 岁,平均年龄(58.89±8.45)岁;病程1~3 年,平均病程(1.75±0.85)年;阴式全子宫切除术20 例、尿道中段悬吊术14 例,腹腔镜子宫悬吊术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子宫脱垂、阴道前或(和)后壁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均行阴道前壁修补术;②患者或其家属知情且签字。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②伴有其他肿瘤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全身感染性疾病者;④手术方式非本研究所纳入手术类型;⑤精神疾病障碍者;⑥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膀胱功能锻练。术后5 d 开始夹闭尿管,q2 h 开放1 次,晚间持续开放,并行盆底肌锻炼,配合腹部收缩运动,当吸气时除收缩腹肌外,也紧缩骨盆肌肉肛门和阴道,维持3~5 s,呼气时逐渐放松,运作过程舒展均匀、连贯运动,重复5~10 次,3 次/d。持续时间和次数逐渐增加,直至拔除尿管。由责任护士教导患者学会通过收缩腹肌、膈肌以及盆底肌肉,并借助腹压进行自主排尿。排尿不顺畅患者或不能自解患者,由责任护士诱导,热敷患者下腹部,并使用温水冲洗患者的外阴,或在诱导时,给予患者流水声音等;效果不佳患者,可给予肌肉注射新斯的明药物治疗。

1.3.1 观察组 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康复训练同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前3 d 行盆底康复治疗仪(法国杉山盆底康复治疗仪PHENIX USB 4)治疗。患者仰卧于病床上,先夹闭尿管,将仪器的电极片分别置于骶尾部以及膀胱区(电极片粘贴前用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避开伤口及疤痕及皮肤炎症区域,接通电源,选择尿储留模式,设置治疗强度:35~50 mA,2 次/d,30 min/次,每次治疗结束后开放尿管。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所有患者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拔管后残余尿量;尿管重置率以及尿潴留发生率。拔管后残余尿量测定方法:患者拔除尿管后,尽量多喝水、早排尿,在4~5 h 后,排空膀胱,后于B 超下检测所有患者膀胱的残余尿量,当患者残余尿量≤100 ml 时,则表示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良好;当患者的残余尿量>100 ml 时,则表示膀胱功能恢复差。重置尿管:拔除尿管后,患者经药物治疗或诱导后,仍然无法顺利排空膀胱,且经多次B 超检查,其残余尿量>100 ml,则需重置尿管。尿潴留:患者在膀胱充盈时,无法自行排出尿液,且经B 超检查,其残余尿量≥100 ml;或患者于术后8 h 内仍然不可自行排尿,且经影像学确诊后,患者的膀胱内残余尿量>600 ml,同时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拔除导尿管后,有尿意,但经用药治疗后以及诱导后,无法自行主动排出其尿液,且患者膀胱处于充盈囊鼓状态,且经责任护士专业干预60 min 左右,仍不可自行主动排尿,需进行导尿术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量对比 观察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尿管重置率以及尿潴留发生率 观察组的尿管重置率、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量对比()

表1 两组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量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2 两组尿管重置率及尿潴留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尿潴留是长时间留置尿管后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膀胱内聚集>100 ml 尿液却无法自行排出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1]。术后尿潴留并发症主要是因为术后患者膀胱过度充盈所引起,增加腹腔内压,引起患者腹部不适,降低手术创伤口的愈合速度,造成不良预后。

目前,针对妇科术后尿潴留的治疗方式多是由责任护士诱导患者自主排尿,但是该种方式的临床效果不佳,且会因此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加重病情。因此,寻找一个能够快速治疗或改善尿潴留的治疗方法对妇科术后机体康复尤为重要。康复医学研究表明,肌力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和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时间有重要关系[2]。系统性功能锻炼是根据患者具体身体情况,为其制定科学有效的盆底肌肉组织锻炼,锻炼患者膀胱以及其周围肌肉群,在责任护士不断引导下,患者积极配合,帮助其自行排尿[3]。盆底康复治疗仪是利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等技术将损伤的盆底肌肉唤醒,增加其弹性和肌力[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拔管后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尿管重置率及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妇科术后尿潴留患者经盆底治疗仪治疗后,可缩短其尿管滞留时间,降低残余尿量、尿管重置率及尿潴留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在于,机体排尿过程是在神经系统作用下,由自己意识作为主控制,在阴道、膀胱、尿道、会阴、盆底以及小腹的共同作用下完成[5]。而系统性功能锻炼则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之下,锻炼膀胱和其周围肌肉群,加快其康复速度。但其效果局限性较大,如受患者训练力度和其配合度影响,因此部分患者效果不佳。盆底康复治疗仪应用电脉冲原理,结合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为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脉宽、不同强度的电刺激。治疗损伤的盆底神经肌肉,增加盆底感觉,肌肉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防止膀胱肌肉进一步萎缩,增强患者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功能,且适用于所有患者,因此联合系统性的盆底训练,患者获得的疗效更好[6]。

综上所述,盆底康复治疗仪可促进妇科术后膀胱功能恢复,可减少其尿管滞留时间,降低残余尿量、尿管重置率以及尿潴留发生率,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重置尿管尿量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一例膀胱镜下留置尿管困难拔除个例分析
重置系统微软给你“双料”选择
系统重置中途出错的解决办法
重置人生 ①
使用朗仁 H6 Pro大师版重置雷克萨斯发动机记忆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