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治疗及预后分析

2020-08-04 05:12陈军平谭伟源王国寿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肘部肘关节上肢

陈军平 谭伟源 王国寿

上肢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病,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本病有前脱位、后脱位、外侧脱位、桡骨损伤等类型,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肘关节需要长时间固定,影响关节功能及预后[1]。肘关节是由肱骨-尺骨关节、肱骨-桡骨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组成的复合型关节,具有很强的柔韧性,参与前臂的屈曲、伸展、旋前和旋后。但即使肘部骨折内固定复位完成后,仍会造成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或关节内肉芽增生、关节软骨退变等问题,限制正常生理活动。因此,及时有效地恢复肘关节功能非常重要。本研究探索了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治疗及预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9︰11,年龄23~64 岁,平均年龄(39.21±8.27)岁。观察组男女比例:18︰12,年龄23~66 岁,平均年龄(39.89±8.7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单纯采取电针治疗,主穴选择尺泽穴和少海穴,针刺穴位间隔20 mm,配穴选择三间穴、合谷穴、阴阳陵泉穴及手三里穴。患者仰卧,常规消毒后将针垂直刺入主穴,手法平补平泻,对低频脉冲治疗仪参数进行设置,设置疏密时间间隔3~5 s,输出频率4 Hz/20 Hz。配穴则实施常规提插泻法针刺,留针30 min,每2 d 治疗1 次,治疗3 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关节松解疗法和冷敷疗法。治疗3 个月。

1.2.2.1 运动疗法 指导患者进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锻炼,主要训练方式为哑铃训练和阻力带训练。哑铃训练:站立姿势,单手握住哑铃,尽量将肘关节弯曲到最大角度,不疼痛为前提),5~10 s/次,10 次/组,3 组/d,然后伸展肘部,手持哑铃,伸上举直肘关节,5~10 s/次,10 次/组,3 组/d。阻力带训练:采取站立姿势,踩上阻力带的一端,另一侧用手握住慢慢屈肘至最大角度,然后弯曲肘部,并将阻力带的一端放在健康一侧的手中,将其放在腰部和背部,患侧握住阻力带另一端,并将阻力带向上拉至肘部关节垂直,5~10 s/次,10 次/组,3 组/d。

1.2.2.2 关节松解 早期的松解是在上肢骨折术后14 d 内,按摩和推捏揉按患侧上肢,正反方向分别3 次,并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被动活动肘关节,10~15 min/次,2 次/d。中后期则进行前臂屈伸肌揉捏锻炼和肩关节揉捏,并点按手三里和曲池、内关穴等穴位各1 min,弹拨存在硬结的组织各1 min。

1.2.2.3 冷敷疗法 在运动疗法和关节松解之后给予肘部冷敷,10~15 min/次,1 次/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ROM(0~150°)、ADL 评分(0~100 分,分值越高活动能力越好)、SF-36 评分(0~100 分)、VAS 评分(0~10 分)及康复效果。判定标准:显效:关节活动度ROM>110°,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疼痛肿胀均消失;有效:关节活动度ROM 60~110°,关节活动功能改善,疼痛肿胀减轻;无效:关节疼痛肿胀等无明显改善[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ROM、ADL 评分、SF-36 评分、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ROM、ADL 评分、SF-36 评分、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OM、ADL 评分、SF-36 评分、VAS 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ROM、ADL 评分、SF-36 评分、VA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ROM、ADL 评分、SF-36 评分、VAS 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ROM、ADL 评分、SF-36 评分、VAS 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n,n(%)]

3 讨论

上肢骨折主要是由外界冲击造成的,手术治疗后,需要用石膏固定。由于固定时间较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肘关节功能,造成关节运动障碍。肘部骨折以幼儿和青壮年为主。术后活动过多会影响关节的恢复,甚至会导致恢复期的继发性损伤,因此术后康复治疗尤为重要[3]。

此外,在对肘关节功能障碍进行分析后,根据肘关节结构的复杂特点,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动态型和静态型,其中,由于关节间隙的改变或关节组织粘连韧带引起的张力增加影响肘关节伸展,以及关节间隙的改变和后韧带张力的增加对肘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都是静态因素,而桡尺近端或远端桡尺关节的前后旋转对肘关节屈曲伸展的影响,或长期固定疼痛引起的肘关节功能阻力是常见的动态因素[4]。

针对这种情况,在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中,需要结合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控制,逐步消除患者的关节功能障碍,帮助患者实现康复[5]。

中医认为,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是因血瘀、筋膜粘连、气血不畅等所致,可出现肌腱挛缩、僵硬、关节屈伸。通过电针治疗,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现代技术,结合西医解剖学和病理学诊断,通过电针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可达到活血化瘀等作用[6]。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电针可以刺激运动神经和促进肌肉血液循环改善,可以帮助患者从异常的代谢症状中恢复过来,同时电针也可以改善血管壁通透性,促进炎症渗出吸收,缓解疼痛等症状[7]。松解疗法采取各种不同手法,推、揉、拿、按、拨等,能活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松解粘连,减轻疼痛。配合运动疗法,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改善,发挥止痛、消除局部肌肉痉挛、解除粘连等作用,并逐步促进患者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对小儿肢体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坚持肘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流动,增强肘部运动的灵活性,提高手臂的力量。冷敷疗法可以收缩局部毛细血管,具有散热、降温、止血、止痛、防止肿胀的作用[8]。

综上所述,电针疗法与运动疗法、关节松解疗法和冷敷疗法对于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确切,可减轻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肘部肘关节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居家运动——肘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肘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一肘部练习(中级篇)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肘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诊治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