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8-04 05:12叶惠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布拉酵母菌菌群

叶惠惠

急性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其治疗方案包括抗感染、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环境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其中调节肠道菌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有效缓解病情、缩短病程。布拉氏酵母菌是非致病性真菌类微生态制剂,能有效抵御肠道病原体,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选择100 例本院收治的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服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在本科住院的100 例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85 岁,平均年龄(47.0±12.7)岁;男59 例,女41 例。所有患者符合1998 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1],病程<2 周,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有脱水、休克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其中,治疗组男30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49.0±11.8)岁;对照组男29 例、女21 例,平均年龄(45.0±12.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应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联合蒙脱石散收敛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商品名:亿活,法国百科达制药厂,注册证号S20100086,0.25 g/袋),2 袋/次,2 次/d。两组疗程均为5~7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包括大便好转时间、止泻时间、退热时间、腹泻次数)、炎性因子(ESR、CRP)水平。依据1998 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标准[1],按治疗72 h 后的临床疗效分为三类:显效:大便次数减少至≤2 次/d,或恢复至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2 次/d,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腹泻次数仍>2 次/d,大便性状无明显好转,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大便好转时间、止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泻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腹泻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SR、CRP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后,治疗组患者的ESR、CRP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急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据统计,急性腹泻的发病率在工业化国家达到平均每人0.5~2 次/年[2],其发生与各类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及机体的营养、免疫状态等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的腹泻明显增多。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可达500 多种,正常肠道菌群之间及宿主之间保持着生态平衡状态,而在腹泻的发生过程中可见肠道微生态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对人体有益的肠道优势菌所占比例减少,而肠道非优势菌甚至过路菌所占比例增加。因此,及时补充对人体有益的肠道优势菌,有利于重塑肠道的平衡状态,以促进急性腹泻的恢复,甚至减少慢性腹泻的发生[3]。

布拉氏酵母菌属微生态真菌制剂,在肠内具有活性作用,难以被胃酸、抗生素等破坏,因此可同时运用于服用抗生素的患者,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儿童和成人的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如儿童和成人的急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4]、旅行者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辅助治疗[6]等。尽管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抑制致病微生物繁殖生长,加强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从而降低致病微生物对胃肠黏膜上皮细胞侵害,改善肠道微环境[7,8];通过释放多胺加强肠黏膜的营养活性[9];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如刺激免疫球蛋白A(IgA)激活局部免疫反应,升高CD3、CD4、CD4/CD8量而降低CD8 量,降低Toll 样受体4(TLR4)TLR4/核因子κB(NF-κB)阳性巨噬细胞数量等[8-11]。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布拉氏酵母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做了研究,他们通过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老鼠结肠炎模型中发现,布拉氏酵母菌可通过改变与肠腔中因炎症所致的微生态失调有关的miRNA 的表达来改善老鼠机体的免疫反应[12],可减弱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部分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的表达[13],从而在炎症性肠病中发挥其有效的肠道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布拉氏酵母菌对于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布拉酵母菌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战斗机、导弹头和布拉嗝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米卡芬净对光滑假丝酵母菌在巨噬细胞内活性的影响
全国1 200例VVC致病菌的常见抗真菌药物MIC分析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吉米问答秀
酵母菌及其衍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