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与气质对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2020-08-13 01:43白瑞北王朝晖李红娟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身多动症气质

白瑞北,王朝晖,齐 晶,龙 磊,梁 静,李红娟,高 红,何 溪

(1.西安市第四医院儿童保健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4;2.西安市新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5)

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的心理健康逐渐受到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甚至成年后的行为问题,大多数都始于学龄前[1]。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大多表现在多动和冲动症状方面,存在多动和冲动症状的儿童如果不加以干预,容易发展为多动症,这将严重影响儿童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养成。而儿童行为问题是家庭、社会、个体自身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家庭环境的健康与否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气质是个体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儿童气质特点与同期行为问题间存在一定的关系[3]。以往关于气质对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家庭功能和气质对儿童行为问题共同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在调查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家庭功能和气质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9年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3所普通幼儿园的3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由儿童家长填写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3~7岁儿童气质量表(Chinese preschoolers temperament scale,CPTS),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95.7%。所有儿童被试年龄均在4~5岁之间,平均年龄(4.49±0.50)岁。其中,男生共156人,占比54.5%,女生共131人,占比45.5%;4岁儿童共147人,占比51.4%,5岁儿童共140人,占比48.6%。

1.2 研究工具

1.2.1人口统计学问卷

本部分为自编问卷,主要调查被试者性别、年龄、家庭基本情况、父母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等人口统计学因素。

1.2.2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FAD是由Epstein等人于1982年编制,李荣风等学者2013年修订改良为中文版。量表包括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7个分量表,共60个条目。计算每个分量表的均分,得分结果代表家庭功能在该维度上的好坏,所有量表项目的总分代表总体家庭功能的好坏。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从“很像我家”到“完全不像我家”4个选项,分别记“1~4”分。分数越低,表示家庭功能越好。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除问题解决分量表较低外,其余6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5以上。

1.2.3 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

PSQ是1978年编制,2001年由苏林雁等人制定中国常模的量表,主要用于评估儿童的多动症。包含5个分量表:品行问题(12项)、学习问题(4项)、心身问题(5项)、冲动-多动(5项)、焦虑(4项)和多动指数(10项)。采用0~3四级评分,0表示“没有此问题”,1代表“偶尔有一点或表现轻微”,2代表“常常出现或较严重”,3代表“很常见或十分严重”。各量表得分≥1.5表示存在此行为问题,多动指数≥1.5表示有多动症的可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品行问题0.84,学习问题0.73,心身问题0.65,冲动-多动0.59,焦虑0.43,多动指数0.80。

1.2.4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

采用适合3~7岁儿童的CPTS。该量表由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特点、持久性、注意分散、反应阈9个维度组成,根据9个气质维度的得分将气质分为平易型、麻烦型、发动缓慢型、中间偏易型和中间偏烦型5个类型。每个项目是根据项目内容出现的频率,按照“几乎从不、极少发生、不常见、常见、很常见、几乎总是”6个等级进行评分,但不对评分结果进行好坏评价。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6。

1.3 质量控制

本研究调查员均由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儿童保健人员担任。调查前对入选的各所幼儿园班主任进行统一培训,由班主任老师召集家长,讲明问卷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家长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一周后按班级收回。调查前后均有质控人员对现场收集和资料整理进行质量控制。最终回收有效问卷率为95.7%,回收率较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依次为:品行问题占比2.1%、学习问题占比14.0%、身心问题占比2.4%、冲动-多动问题占比23.0%、焦虑问题占比13.6%、多动指数≥1.5占比10.8%。其中冲动-多动问题发生率最高,见表1。

2.2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分析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问题和多动指数方面,4岁儿童得分显著高于5岁儿童得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t值分别为2.85、2.27,均P<0.05),见表2。

表1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n=287)

表2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分析

2.3 学龄前儿童家庭功能各维度与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家庭功能量表中角色维度与学习问题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5,P<0.05)。问题解决维度与心身问题存在显著负相关(r=-0.125,P<0.05)。沟通维度、角色维度均与多动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3、0.161,均P<0.05),见表3。

表3 学龄前儿童家庭功能各维度与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r)

2.4 学龄前儿童气质各维度与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气质各维度中,活动水平、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注意分散和反应阈均与品行问题存在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0、0.206、0.293、0.337、0.168、0.179,均P<0.05),与学习问题存在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5、0.169、0.297、0.308、0.206、0.244,均P<0.05),与冲动-多动存在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6、0.173、0.310、0.263、0.274、0.195,均P<0.05),与多动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6、0.174、0.381、0.341、0.280、0.247,均P<0.05)。另外,趋避性、适应性和心境均与心身问题存在显著正相关,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反应阈均与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均P<0.05),见表4。

表4 学龄前儿童气质各维度与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r)

2.5 学龄前儿童家庭功能和气质对多动指数的回归分析

以多动指数为因变量,将家庭功能的沟通和角色维度,气质的活动水平、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注意分散、反应阈维度作为自变量(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逐步纳入线性回归方程,检验家庭功能和气质对多动指数的预测作用。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变量依次为气质的活动水平维度(β=0.253)、气质的反应强度维度(β=0.322)、家庭功能的沟通维度(β=0.156)、气质的适应性维度(β=0.153),四个维度共同解释了多动指数26.2%的变异量,见表5。

表5 学龄前儿童家庭功能和气质对多动指数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特点

本次调查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的是冲动-多动23%,其次为学习问题14%,焦虑13.6%,多动指数10.8%。而心身问题及品行问题检出率较低,说明冲动-多动是学龄前儿童主要的行为问题,而且10.8%的儿童有多动症的可能。这可能与此次研究对象为学龄前4~5岁儿童有关,此年龄段儿童的心理活动更多是无意性的,情绪作用大、容易激动、自控能力差,因而表现在行为上则是更多的多动与冲动,这也是多动症儿童在学龄前行为问题表现的特点,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情绪和行为是最能反映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此次调查焦虑问题高达13.6%,不容忽视。本次调查显示行为问题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说明性别不是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决定因素[5]。4岁儿童学习问题和多动指数得分显著高于5岁儿童,原因在于年龄越小自我控制力越差。学龄前是儿童大脑和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应重视此期的心理状况,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避免行为问题对儿童长期的影响。

3.2 学龄前儿童家庭功能和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

家庭是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社会系统,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取向。家庭成员之间有效沟通对儿童的多动行为问题具有明显控制作用[6]。对家庭功能各维度和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发现,沟通和角色均与多动指数显著正相关,角色和学习问题显著正相关,说明家庭活动中成员间沟通越多,解决问题的方式越积极,父母作为照养人的角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提供的支持越多,越有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7]。问题解决和心身问题显著负相关,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8]。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本调查中存在心身问题的儿童仅7名,影响了相关分析的结果。

儿童气质各维度和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发现,活动水平、适应性、反应强度、注意分散等维度与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显著正相关,以往的研究发现存在多动症状的儿童主要表现为高活动性、高反应强度和高注意力分散的特征[9]。活动水平、注意分散等维度与品行问题和学习问题显著正相关,说明活动过多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品行问题和学习问题[10]。趋避性、适应性和心境等维度与心身问题和焦虑显著正相关,Chow等[11]人研究发现抑制性强,心境消极,适应慢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心身问题。

3.3 学龄前儿童家庭功能和气质对多动行为的影响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家庭功能的沟通维度和气质的活动水平、反应强度、适应性维度能够显著预测多动指数。而多动指数是儿童多动行为问题和多动症的一个筛查指标,那么说明家庭功能的沟通和气质的活动水平、反应强度、适应性是影响儿童多动行为和多动症的重要因素。气质虽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但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12]。沟通良好的家庭有助于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会使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反应强度和适应性处在适当的水平,从而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儿童多动行为的出现。因此,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创造积极的家庭沟通环境,有助于减少儿童多动症的发生[13]。

综上所述,冲动-多动是学龄前儿童最多见的行为问题,而家庭功能和气质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创造温馨和谐、有效沟通的家庭氛围,适当调控儿童的气质,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但因家庭功能量表是指家庭中具有主观性质的环境因素,未能反映影响儿童多动行为问题的全部家庭因素,加之本次研究样本量偏少,因此后续研究中将扩大样本量,并设计更能全面反映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量表以弥补研究工具的不足。

猜你喜欢
心身多动症气质
我受够了!
前言
——绿色心身治疗技术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运用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与多动症儿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