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潭乡试交游师友考论

2020-08-18 09:30李建国
三峡论坛 2020年4期

李建国

摘 要:彭秋潭在乡试期间结识了座师冯应榴,同榜许兆椿、安嘉相、程义庄、靖本谊等人,彭秋潭与他们保持着长期的交往和友谊。其中,冯应榴是当时第一流的文人学者,使彭秋潭与江西结缘,对他的人生和文学思想、文学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许兆椿是彭秋潭联系最密切的友人,许兆椿的地位和声誉,能够定位彭秋潭的文学成就。

关键词:彭秋潭;冯应榴;许兆椿;文学交游;乾嘉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4-0001-06

乾隆三十五年(1770)春末,彭秋潭离开家乡,前往武昌江汉书院学习。同年秋,参加恩科乡试,一试即中,成为举人。这次经历是彭秋潭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一方面,他已经进入官僚阶层的后备队伍,既可继续通过会试争取进士科名,直接步入仕途,也可积累资历,通过拣选、大挑等形式入仕;另一方面,他已走出長阳,接触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精英知识分子,眼界视野的扩大,交流对象的提升,将极大地促进其文学创作与声誉。

《秋潭诗集》中,现在能确定作于乡试期间的只有一首七律:《暮春汉江书院作》。直接的作品虽少,但综考全集,那些彭秋潭在北京、江西期间交往密切的师友,很多都是乡试时结识的。其中有几位与彭秋潭此后的人生和文学关系极为密切,他们分别是:冯应榴(座师)、冯省槐(冯应榴之弟,附载于此)、许兆椿、安嘉相、程义庄、靖本谊(四人皆彭秋潭同榜举人)。

一、座师冯应榴

冯应榴,字诒曾,一字星实 [1],晚年自号踵息居士。冯应榴出身全国知名的文学与学术世家,是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一《文苑传二》、秦瀛《鸿胪寺卿星实冯君墓表》(简称《墓表》),《墓表》太长,此处只引《清史列传》:

冯应榴,字诒曾,浙江桐乡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内阁中书,迁宗人府主事。三十五年,充湖北乡试副考官。三十六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洊陞吏部郎中。五十一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寻转御史,迁户科给事中。五十四年,充山东乡试正考官。历官至鸿胪寺卿。

父浩,字养吾。由编修官御史,尝为《玉溪生诗评注》八卷、《樊南文集详註》八卷,极精赡。又有《孟亭诗文集》。

应榴夙承家学,肆力于诗,以苏(轼)诗註本疏舛尚多,因为《合註》五十卷,《附录》五卷,所采自正史外,凡丛书脞说,靡不搜讨,于古典之沿譌者正之,唱酬之失考者补之,舆图之名同实异者核之,即友朋商榷之言,亦必标取姓氏。其虚怀集益如此。钱大昕谓王(十朋)注长于征引故实,施(元之)注长于臧否人伦,查(慎行)注详于考证地理,惟应榴实兼三家之长。又著有《学语稿》。[2](5822)

据《墓表》:冯应榴官内阁中书次年即入直军机处,制草多以属君,纚纚千言,援笔力就,机禁重臣,辄倚君为重。乾隆五十六年(1791),出为江西布政使,受牵连解职,复为吏部郎中。于鸿胪寺卿任上,以养亲之名归田。[3](卷五)《清史列传》不载冯应榴出任封疆大吏之事,《墓表》补充了此段重要经历,但时间却记错了,而彭秋潭的相关记载,可以提供线索,订正《墓表》之误。

冯应榴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湖北乡试的副考官(主考官为李中简),彭秋潭正好是这一榜的举人,两人因此结识,彭称冯为座师。《秋潭祭妇文》云:“壬寅二月,府君见背,余衔哀病剧,又贫不自聊。适座师冯先生藩江右,以书见招。九月,乃襆被径赴江西。”[4](卷十六)壬寅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说明冯应榴至少在这一年已经主政江西。考《江西通志·职官表》,冯应榴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江西布政使,四十七年(1782)还一度代理巡抚,后来回布政使任,直到四十九年(1784)才罢职卸任。[5](卷十六)此后,冯应榴再也没有外任过地方官。布政使是一省地方大员,冯应榴又曾代理巡抚,故而彭秋潭诗文中说他“藩江右”,或称“冯方伯”。如此看来,秦瀛《墓表》是将四十六年误记为五十六年。

冯应榴对彭秋潭的人生影响极大。冯应榴很赏识彭秋潭,不然,冯氏不会在十二年后,专门写信给彭秋潭,将他招致江西,并推荐到饶州芝阳书院教书,从而使其与江西结缘。因此,彭秋潭特别感激冯应榴,中举彻底改变了彭秋潭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而乾隆四十七年(1782)招他至江西,更是雪中送炭。当时,彭秋潭数上春官不第,家中长辈凋零殆尽,极为困窘潦倒。到江西后,在冯应榴的关照下,彭秋潭的经济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得到了一定的基层历练,熟悉了江西的环境。这段经历对他后来参加大挑应该有所帮助,也是他被派至江西任官的主要原因,亦有助于他今后的履职。

《秋潭诗集》中有四首诗是写给冯应榴的,均作于冯在江西期间:《将还楚秋风感微疴居省署抱一亭后中夜感兴呈冯方伯师并示祝士希孝廉》(二首)、《章门送冯先生入都》、《座师冯先生以长句题诗卷送淑还楚和韵录别》。今录后者以见师生之情:

鸑鷟飞傍琼霄孤,下视瀛海环模糊。饮啄恻然念九子,鸣声贺世回头呼。夫子怜才今则无,得士有如得明珠。一士一珠一拂拭,摩挲掌握欢相娱。我依左右更亲切,顾惭敛翮无良图。昨来谒公豫章郡,欢闻谣颂腾南都。孝廉船泊有人觅,颇胜牛渚秋催租。云天高卧紫薇省,春帆饱看宫亭湖。湖波万顷豁胸次,愧无大笔能染濡。归来数诗总凡下,瓣香大似樵守株。岂意吾师更叹奖,将谓部娄殊平芜。章水秋风亦已厉,归装襆被皆仆夫。更捧训诲大篇什,兼金十赉徒区区。持归正当示嘉相,期与携手遵前途。夜光倘不投泥涂,竹梧还思随步趋。愿公还朝作霖雨,捧袂韦杜城南隅。[6](卷二)

这首诗作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秋,彭秋潭暂时离开饶州返回长阳老家,冯应榴写了一篇长诗为其送别,彭秋潭和韵回赠。诗中对冯应榴的爱才得士赞不绝口,对恩师在文学上的垂青鼓励、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感激涕零,虽是应酬文字,却发自肺腑,亲切无谀。

乾隆四十九年(1784),冯应榴罢职后离赣入都,两人从此再也没有相聚,但仍通过书信保持联系,《秋潭外集》中有六篇彭秋潭写给老师的尺牍,均为任官江西后所作,还时常差遣家人登门请安。[4](卷一)嘉庆五年(1800)四月,冯应榴归道山,葬于嘉兴[2](卷五)。嘉庆七年(1802)春,彭秋潭进京计吏后南归,途径杭州,曾欲绕道嘉兴谒冯师之冢,因公务未遂,怅恨不已[6](卷九)。

冯应榴对彭秋潭的文学影响更大。冯氏家族是全国一流的文学世家,在文学研究方面,冯应榴之父冯浩痴迷李商隐,有《玉溪生诗评注》、《樊南文集详註》;应榴酷嗜苏轼,有《苏诗合註》(钱大昕序);其弟冯集梧独爱杜牧,有《樊川诗集注》,这些都是学术史上的丰碑。在文学创作方面,据光绪《桐乡县志·艺文志》,冯浩有《孟亭居士文稿》、《诗稿》各五卷(阮元序),冯应榴于《学语稿》之外,还有《湖上题襟集》、《踵息居士诗文集》,冯集梧亦有别集《养志闲吟》。[7](卷十九)正因为如此,应榴、集梧兄弟“皆通籍在朝,同官清要,历秉文衡”,(《桐乡县志·冯浩传》)[7](卷十五)在文坛地位极高。特别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冯集梧)典云南试,得人甚盛。是年,兄应榴亦典山东试,艺林传为佳话”(《桐乡县志·冯集梧传》)。[7](卷十五)彭秋潭能结识冯应榴并得到其欣赏提携,意味着他已经接触到全国文学圈层最核心的精英群体。彭秋潭的文学认知不可避免会受到冯应榴的影响。

馮应榴曾高度评价彭秋潭的诗:“学欲博,才欲赡,气欲养,胆欲炼,格律声调欲变化揣称,皆诗人后天之事也。求于性情,则可谓知言矣。秋潭之不可及者,其在性情乎!”[6](卷首)限于本文论题,此处无法讨论乾嘉诗学的渊源脉络,但从冯应榴的评语中,能够清晰辨识出叶夑、沈德潜师徒的诗学观念及其巨大影响。而冯应榴与沈德潜意见相左,认为性情先于格调,也先于胆识(学)才气,彭秋潭诗正符合他的标准,因此不同凡俗。

彭秋潭诗对人伦至情至性的抒发,前文已有考论。他对此具有理论的自觉,《文江小稿·序》云:

……今夫云霞草木,天地之文也。今之云霞草木,即昔之云霞草木,天地非比拟为之,乃其出不穷而无一不肖。后之云霞草木,非前之云霞草木,天地非变易为之,乃接时而至,而无一不新者,何也?天地不能不顺夫春夏秋冬之境,以郁为阴阳寒暑之情,而发为云霞草木之文,此盖有出乎自然与不得不然之故。惟至诚,故有物;惟至常,故有序也。然则人之于文也,缘境生情,缘情生文,亦必有出乎自然与不得不然之故。而其欢娱、愁苦又必有发乎情、止乎礼义之则。是故情有厚薄,故文有高下;情有贞邪,故文有雅郑。情至而文不至者有矣,未有文至而情不至者也。今之诗人,论时代,分家数,尚考据,贵博物,皆非余所及。余之诗,如婴儿之嗄,不暇审声;如候虫之吟,未能则响。才不逮若人,所自信者,不为伪体变格,以文饰取讥大雅耳。……[6](卷五)

这篇序文作于嘉庆六年(1801)二月。彭秋潭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对当时诗学潮流的认识,对自己诗歌特色的定位与自负,都有其师冯应榴的影子。有趣的是,彭秋潭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并非与沈德潜完全抵牾,用沈德潜最为注重的诗教观来衡量秋潭诗,也会给予积极评价。

冯应榴对苏轼的酷爱亦感染到彭秋潭。冯应榴曾评价彭秋潭的《秋帘小草》:“秀色雅怀,山谷所谓不俗人也。”[6](卷首)《白香词谱》的作者舒梦兰敏锐地意识到,该集有似苏轼之作,比如《院中赏桂花有怀钱香树先生却呈润斋太守》中,“‘花下定知无俗骨,人间何处求仙踪与‘即此花身是香树等语,酷似坡公”。 [8](卷三十九)

冯省槐,冯浩次子,应榴之弟,集梧之兄[9]。彭秋潭与冯省槐相识于北京,本应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但二人之因缘由冯应榴而生,所以附载于此。《桐乡县志》中没有为冯省槐立传,其生平可见诸吴锡麟所撰《皇清勅授修职佐郎钱唐县训导虚躔冯君墓志铭》:

……君讳省槐,字廷序,号虚躔,吾师孟亭先生之仲子也。以廪膳生贡充四库馆誊录,选授钱唐县儒学训导。……尝两办南巡书画局,监理崇文、紫阳书院,督办文澜阁四库全书事,又奉学使檄厘正六一泉、名贤祠先贤栗主位次。……君生于乾隆癸亥闰四月初十日,没于嘉庆辛酉十一月十一日,年五十有九。……胸纳数千卷书,务为根柢之学。尝论河道兴废,历数九河故迹,画地可名。又熟悉关塞形势,穷荒瓯脱,援古证今,皆若身经。必有如文翁、黄霸诸人者,而竟奄忽以没也。惜已!……”[10]

另据《桐乡县志·艺文志》,冯省槐著有《蜀游草》。《秋潭诗集》中现存一首《怀冯虚缠省槐学博杭州却寄》[11],学博是学官,即冯省槐所任钱唐儒学训导。诗的前四句“照人肝胆存青眼,卧病江湖狎白鸥。苦忆通州官舍树,难忘燕市酒家楼”,甚为时人称赏[12],也可见两人在京时经常相聚。冯省槐赴钱唐任后,二人仍有诗书往还,除了这首诗外,《秋潭外集》中还存有尺牍一篇。[4](卷七)

二、同榜挚友许兆椿

许兆椿,彭秋潭同榜举人,湖北云梦人。许兆椿出身于当地一个显赫的士大夫家族。父许治,字均宇,号肖野。乾隆四年(1739)进士,服膺濂洛之学,曾任江苏多地知县,苏州府同知,乾隆十五年(1750)充陕西乡试同考官,乾隆二十一年(1756)充江南乡试同考官。兄许兆桂,郡廪贡生,貤封承德郎,翰林院编修。[13](卷九)又据《湖海诗传》:许兆桂,字香岩,云梦人,贡生,有《梦云楼诗钞》。[14](卷三十)许兆椿的生平记载,《云梦县志略》太长,《湖北通志》较略,综之如下:

许兆椿,字茂堂,号秋岩。乾隆壬辰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充武英殿纂修,《四库全书摛藻堂荟要》分校官,方略馆协修,《永乐大典》分校官,《辽金元三史》纂修官,《文渊阁》、《文津阁》覆校官。……嘉庆甲戊年五月,以疾卒于京邸,年六十有八。……著有《秋水阁诗集》若干卷。[13](卷九)

兆椿,字茂堂。乾隆壬辰进士,授编修,转监察御史,改刑部郎中。随侍郎王昶查办高邮、长沙、应山、卫辉等处案件,以敏给称,擢松江知府。嘉庆初,累迁刑部左右侍郎,调仓场侍郎。蠹役高天凤盘踞多年,求得其罪,严治之,积弊一清。授广西巡抚,旋调漕运总督,节省帑银四十万两。内召为工部侍郎,转吏部。授贵州巡抚,再召为刑部侍郎。授浙江巡抚,以病乞休,寻卒。[15](卷一百三十九)

在彭秋潭同榜举人中,许兆椿得进士最早,声誉最卓著,仕途最显达,彭秋潭与之联系最密切,交往友情维系终生。《秋潭诗集》中与许兆椿相关的作品最多:《喜许秋岩兆椿到京》、《寒食前五日小集许秋岩寓斋同李云巢莘职方潘巽山绍观舍人分韵秋潭两字》(二首,以上作于京师)、《闻许秋岩兆椿应山案事有作却寄并示安桂甫嘉相》、《怀许秋岩太守兆椿却寄用其所寄扇头〈榆关〉诗韵》(四首)、《由京口至广陵却不得过秦淮访许秋岩兆椿怅然咏寄》(二首)、《彭城利国驿逆旅作札寄秋岩附二绝句》、《由徐州至临淮道中咏新柳》(十首之七)、《黄梅访喻石农文蓥席间读其诗集有赠兼怀令弟引山刺史文鏴鸾坡明府文銮》(二首之二,“蓥”当作“鏊”,诗后附注:席间忆及秋岩、愚谷、云素诸子)等;而《秋潭外集》中所存彭秋潭写给许兆椿的书信竟达十六篇之多,冠绝全集。[4](卷二-卷三)现录《由京口至广陵却不得过秦淮访许秋岩兆椿怅然咏寄》以见二人之交情:

只对双鱼说梦曾,扁舟那有兴堪乘。西风残醉吹难醒,晓日青山唤欲应。放溜回头瓜步树,落帆向夜广陵灯。相思一片秦淮水,坐啸愁君亦未能。

罢直承明八载余,霜华已点紫髯疏。淹留季布股肱郡,刺促司空城旦书。畏我友朋愁道路,岂无兄弟共樵渔。篷窗一枕江南梦,又上秋风薄笨车。[6](卷九)

此二诗作于嘉庆六年(1801)。是年秋,许兆椿授江南河库道,驻淮安[13](卷九),彭秋潭上京计吏,途经扬州,并沿运河抵淮安后才舍舟陆行[6](卷九),却因故不能与许兆椿晤面。虽然用典较多,但三十年友朋之谊,相思之情,仕宦之不得已,感慨缠绵,依然可见作者性情。

许兆椿的著述,现存《秋水阁诗集》八卷,《秋水阁杂著》一卷。他曾为彭秋潭之父彭祖贤撰写《行状》[16](卷十四),其文已佚,《秋水阁诗集》中与彭秋潭相关的作品有:《饮李兵部云樵斋同彭秋潭作》(四首)、《彭秋潭见示所和张松泉太守雪美人诗依韵戏作》(四首),前者云:

嫋嫋东风吹柳绿,招寻夏日玉堂幽。薇垣红药今难比,武库青霜古莫俦。岂敢论才当数子,便须把酒想千秋。城南咫尺经过熟,来与诸君共拍浮。

落花飞絮最骖驔,曾记都门送晓骖。忆去春程静斋、安桂甫、程观民之别也 芳草平原憎别路,桃花流水忆深潭。惊心故友成南北,弹指春光又二三。莫向尊前悲老大,诸君如此我何堪。[17]

朝回无事换春衫,好友招邀酒共衔。讲德论成余四子,谈诗才欲尽三缄。听来燕市楼头笛,坐忆清江树杪帆。迟尔城边寒食路,踏青随意问春岩。

酒酣落笔竞镌鑱,此处诸君总不凡。春色泥人皆骀荡,世情于我别酸鹹。柔风细柳低迎阁,得气娇莺渐出岩。如此风光宜共惜,城头莫问日西衔。[18](卷四)

李云樵名莘,字耕岩,号云樵,是许兆椿云梦老乡,《云梦县志略》有传,时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当时彭秋潭正在京师游学,准备会试,而许兆椿已入翰苑。这是寒食期间几位在京湖北文人的一次雅集,春风得意的许兆椿在诗中表现出刻意的低调。

彭、许二人年相近,情相亲,才相若,许兆椿可以作为定位彭秋潭文学成就的参照坐标。王昶《蒲褐山房诗话》云:“(许兆椿)于思飘然,议论明达,工诗善书,尤精于吏牍,下笔千言,无不迎刃而解,盖非独以吟咏见长也。与其乡余元亭同知、彭秋潭明府,文名鼎峙。”[14](卷三十三)许兆椿的声誉地位远在彭秋潭之上。余元亭名庆长,字庚耦,号元亭,湖北安陆人,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学术与诗文皆宗顾炎武,入《清史列传·文苑传》,有《大树山房文稿》、《壬癸诗钞》等著述二十二种。[2](卷七十二)王昶编辑了《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湖海文传》等多种前朝和当代总集,又与三人皆有交集[19],其学识判断足够权威。王昶认为彭秋潭与许兆椿、余元亭齐名并驾,俨然湖北文坛三杰,则秋潭之文学成就可知矣。

三、其他同榜友人

安嘉相,彭秋潭同榜举人,江夏人。《江夏县志》和《湖北通志》都只在《选举志》中提到他曾任教谕,没有别的记载。因其最后死于贵州任上,所以《贵阳府志》有传:

安嘉相,字桂甫,湖北江夏县人。以举人起家。嘉庆二年,署长寨同知。时南笼苗反,永丰、册亨皆陷,归化为贼所围。长寨逼近归化,民皆震恐。嘉相率士民及营兵登陴守,民少定。已而壩场陷,贼遂屯长寨、定番间之磨蔓、白老虎二寨。巡抚冯光熊檄嘉相及署定番知州陈鹏讨平之,语具光熊及鹏录。三年,授广顺知州。嘉相性刚毅,治事严整,吏民皆畏惮之。公事暇,辄课诸生而甲乙之,诸生爱之如师。七月,调开州知州。后迁八寨同知,卒于官。嘉相工书法,好吟咏。[20](卷七十一)

程义庄,彭秋潭同榜举人,孝感人。光绪《孝感县志》传云:

程义庄,字观民。乾隆庚寅,与叔行駉同举乡试,试官德安府训导。丁未,成进士。历任广东增城、甘肃安化知县。子惇镛,中嘉庆甲子举人。义庄工时文,刊有制艺百余篇,邑人多诵习之。[21](卷十五)

彭秋潭在京师游学期间,交往最为频繁的友人就是安嘉相与程义庄。彭秋潭在京时写给安、程的诗有:《腊月一日访安桂甫嘉相程观民义庄》、《空馆对雪怀故园因忆城南诸友》、《清明后园居丁香已繁柬安桂甫程观民》、《中秋夜怀安桂甫广平》、《寓斋赠程生》、《九日大雪忆程观民》、《送程三还楚》、《寄程观民孝感》。第一首诗云:

云薄霜黄冬气昏,风吹满地冰雪痕,地炉松火无余温,羊裘破帽愁出门。同岁安程与我厚,城南城北别来久。偶然思访二仲家,门前唤得跛驴车。绕城槐柳枯槎牙,冻霜裹树如梨花。薄暮宿程子,乱书堆案少人事。晨兴过安生,吟纸满床酣未起。相见各不论寒饥,但问新诗得几许。长安贵盛貂襜褕,朱门鼎鼎吹笙竽。车如流水群從呼,岂知亭伯真吾徒。得钱觅汝共杯酒,莫烦杨意称相如。[6](卷一)

他们既是乡试同年、湖北同乡,又同是为会试而拼搏的举子,这些共同点使得他们很自然聚在一起。在权贵云集的京城,他们落魄而又自负,北方的大雪寒夜里,也需要抱团取暖,漂泊天涯的游子遂成为彼此的慰藉,所谓“岁暮天涯念父母,悲来一一煎中肠。与君情好等兄弟,况有兹情同感伤。杜陵郑老苦萧瑟,仅作冷官餐太仓。朱门粱肉撞钟鼓,尔我岂是真伧荒”(《寓斋赠程生》)。安、程都没彭秋潭在京呆的时间长,程义庄回湖北,安嘉相去了广平。彭秋潭与安嘉后来仍有联系,前引《座师冯先生以长句题诗卷送淑还楚和韵录别》中有“持归正当示嘉相,期与携手遵前途”之言,在崇仁知县任上又作有《闻许秋岩兆椿应山案事有作却寄并示安桂甫嘉相》。程义庄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得中进士,这一次会试彭秋潭也参加了,并通过大挑得派任江西,两人应该会重逢。

程义庄的诗,现仅从《湖北诗徵传略》中勾沉得一联:

义庄少负诗名,向闻人诵其《对花吟》云:“白首独斟燕市酒,十年几看故园花”一联,击赏不置,旋觅得全稿读之,而似此类者卒鲜,何所见不逮所闻耶?然古人有以一二句传者,得名固不在多也。[7](卷十三)

安嘉相的诗暂未搜罗到,他在京时曾与黄景仁、张锦芳、冯敏昌等人雅集,见黄景仁《冯鱼山张粲夫洪稚存安桂甫余少云同集寓斋为饯花之饮得饯字》、张锦芳《黄仲则招同冯鱼山洪稚存安桂甫余少云集悯忠寺寓斋饯春得饯字》,可惜安嘉相的诗未流传下来。在嘉庆《黄平州志》中,可辑得安嘉相文二篇:《黄平州志·序》、《重建飞云岩圣果桥记》。[22](卷首、卷九)

靖本谊,号木斋,彭秋潭同榜举人,黄冈人。《黄冈县志》传云:

靖本谊,字伯宜。质敏好学,博览群书。由拔贡中乾隆庚寅南元,乙未,成进士,出知江西乐安,以经术饰吏治,旋调万安,充庚子同考官,所取多知名士。引退后著述自娱。子崇弼,举人,官归州学正。[23](卷十)

《湖北通志》本传所载与县志差别较大:

靖本谊,字伯宜,黄冈人。乾隆乙未进士,授乐安知县。县俗多讦讼,本谊廉唆讼者严治之。抚院吏某恃势占民田,讼十余年不决。本谊按吏罪,以田归民,讼为之止。后调万安,罢归。[15](卷一百三十九)

靖本谊后来做知县也是在江西,彭秋潭与他仍有交往,《秋潭诗集》中现存一首《冬夜自靖木斋寓馆归逆旅值中丞禁夜问讯得释戏作》,即作于南昌。而靖本谊的作品也尚未发现。

通过对彭秋潭乡居交游的考论,可以了解他的成长环境和地方文学生态,理清其诗歌特色形成的渊源。通过对彭秋潭乡试交游的考论,可以看出他的文学圈子逐渐扩大,诗歌题材和风格更为多元和自觉。在今后的岁月中,随着彭秋潭交游范围的进一步拓展,他的文学创作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发展。

注 释:

[1] 秦瀛《鸿胪寺卿星实冯君墓表》称“君讳应榴,字星实”,王昶《湖海诗传》卷二十五称“冯应榴,字星实”,光绪《桐乡县志》卷十五《冯应榴传》称“冯公应榴,字诒曾,号星实”,未知孰是。

[2]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

[3] 秦瀛:《小岘山人诗文集·文集》,嘉庆刻增修本。

[4] 彭秋潭:《秋潭外集》,嘉庆八年太乙叶舫刻本。

[5] 光绪《江西通志》,光绪六年刻本。

[6] 彭秋潭:《秋潭诗集》,嘉庆八年太乙叶舫刻本。

[7] 丁宿章辑:《湖北诗徵传略》,光绪七年孝感丁氏泾北草堂刻本。

[8] 光绪《桐乡县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9] 冯氏三兄弟中,冯集梧与彭秋潭也有交往,《秋潭外集》卷七今存彭秋潭致冯集梧尺牍两篇,但从书信内容来看,谈的主要是彭氏的政事和冯应榴的丧事。冯集梧与彭秋潭的交游不深,文学意味不浓,故暂不纳入本文考论的对象。

[10] 吴锡麟撰、梁同书书《皇清勅授修职佐郎钱唐县训导虚躔冯君墓志铭》,西泠印社2018年秋季拍卖会展品。

[11] 《秋潭诗集》作“冯虚缠”,《秋潭外集》及冯省槐《墓志铭》皆作“冯虚躔”。

[12] 见《湖北诗徵传略》卷三十九引《瓶隐斋笔记》语。

[13] 道光《云梦县志略》,道光二十年刻本。

[14] 王昶辑:《湖海诗传》,嘉庆八年三柳渔庄刻本。

[15] 张仲炘、杨承禧等撰:《湖北通志》,民国十年重刊本。

[16] 见陈诗:《彭述斋先生墓志铭》,同治《宜昌府志》,同治三年刻本。

[17] 以上二首与彭秋潭《寒食前五日小集许秋岩寓斋同李云巢莘职方潘巽山绍观舍人分韵秋潭两字》(二首),颇多互见错出之句,当另文考订。

[18] 许兆椿:《秋水阁诗集》,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19] 王昶與许、余有深交。据前引《湖北通志·许兆椿传》,王昶是许兆椿在刑部时的老领导,带他办过许多案子。据《湖海诗传》卷十三引《蒲褐山房诗话》,余庆长曾跟随王昶“云南、江西幕中十余年,极称同志”;且王为余撰《墓志铭》。据《江西通志》,王昶于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任江西布政使,彭秋潭正在治下,《秋潭詩集》有怀王昶诗一首,《秋潭外集》中有致王昶尺牍两篇;王昶也曾评彭秋潭诗:“《蟾芝集》、《竹枝词》及文江近作,皆足名家。”“《秋帘稿》高洁清苍,较前又进一格。”(《秋潭诗集》卷首《诸家论诗》)

[20] 道光《贵阳府志》,咸丰二年刻本。

[21] 光绪《孝感县志》,光绪八年刻本。

[22] 嘉庆《黄平州志》,嘉庆六年刻本。

[23] 光绪《黄冈县志》,光绪七年刻本。

责任编辑:王作新

文字校对:赵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