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0-08-20 14:20谢玉艳李捷韦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考核

谢玉艳 李捷 韦益

[摘           要]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以当地经济建设企业的实际要求为主要依据,包括中高职学校衔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能力考核、对接企业等模式,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毕业生是受企业欢迎的。

[关    键   词]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056-02

高职毕业生由于具备掌握职业技能,受到生产企业的真诚欢迎。近年来高职生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单一从普通高考录取新生发展为多种生源录取,中高职衔接是其中之一。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工作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质量的主要前提。普通高职以化学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及实践证明,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毕业生都能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得到广大生产企业的肯定。由于中职生源与普通高考生源在文化基础知识、综合素质等方面差别较大,为此教育教学工作者针对化学类相关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1-3]。本文试图通过以化学知识为主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高职学校衔接培养年限及模式

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到高职毕业的培养年限形式主要有五年一贯制、3+2(3年中职+2年高职)制、2+3(2年中职+3年高职)制等。中高职衔接,首先是中高职学校的生源衔接,可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所谓紧密型就是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专业对接上是连贯性的,学生在中职学习与在高职学习是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中职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高职重点是专业课程学习。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由中高职学校协商编制。如果有条件,在管理上也可以进行共同管理,对应专业的有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对出现的问题相互通报,并能解决。松散型就是学生在中职学习毕业后自由选择高职学校进行深造,所学专业相同相近或相差甚远。如果专业相差甚远,对学生来说,知识不连贯,不利于成长;对学校来说,是浪费教学资源。所以,紧密型衔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成绩评价等各方面都更有利于编制,更有助于培养人才。

二、课程体系模式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选矿、冶金、化工、建材、制药、电子、环保、食品等行业就业,工作的内容是对原料、辅助材料、中间品、最终产品等,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要求,进行分析检验,以得到其化学组成、含量并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由于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很难做到在每个行业都能照顾到,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具体培养目标或范围,所以比较理想的课程体系是在学校期间所学的课程与企业需求应具有一致性或相近性。根据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现实、企业的要求,设置充分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文化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等。文化必修课程、拓展课程由学校根据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现实情况,在思想教育、职业道德、专业外能力等方面统一研究分析进行合理的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化学基本知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是针对学习专业课程需要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程是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企业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中高职衔接毕业生主要是在学校所在地就业。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为例,矿冶行业是当地的主要财政支柱,因此专业课程是矿石分析、冶金中控分析,同时考虑部分学生可能要求到外地就业,所以化工产品检验也列为专业课程,这三门课程是最重要的专业课程。

三、课程内容模式

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工作,课程内容应与岗位需求相结合,讲求实用性,课程体系内的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生产实际。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做法是与企业具有较高水平的一线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岗位需要从事的工作任务、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所需化学知识点和技能。在专业课程上合作编制了矿石分析、冶金中控分析。内容主要是选择性编入企业实用部分,并与之相关的延伸内容,不求面面俱到。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校内实验教学要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内容尽可能一致,包括制样、预处理、分析测定方法、试剂制备等都应相同,数据处理按统一规定,让学生提前感觉实验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对在企业工作有信心。学生通过掌握实际的生产操作方法,加深对理论的认知理解,同时将每一个实验操作都编入分析原理、化学反应式、问题讨论、思考题等,实验结束要写出实验报告,特别要强调写出实验后的收获,包括理论知识点、技能掌握情况,当然也可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实习。

四、教学方法模式

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最重要的过程,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素质现状,教学方法要有所创新,因“材”施教,才能将这群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要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传媒、计算机等教育技术,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从管理层考虑教学模式:(1)工学结合。重点在于顶岗实习、生产实习,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教学,同时聘请企业技能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授课;根据化学类课程的特点,校内实验室随时作为教学场所,做到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并作为硬性规定实行。(2)课件制作。对重点课程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工产品检验等需要制作教学课件,根据化学的特点,将标准的操作方法通过课件形式向学生传授,很多知识和技能可以拟人化,形象生动,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建立资源。针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需要,充分挖掘互联网信息资源,以弥补部分课程教学资料的不足。从具体教学方法考虑模式: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模拟式、互动式、动漫式、兴趣式等。因此,此类教学方法主要是根据课程特点、任课教师的爱好、学生接受能力、教学效果灵活运用。

五、能力考核模式

考核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用好、用足、用活。由于关乎动手技能的熟练问题,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并非很困难。考核要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验操作是考核重点,可以将传统的笔试方式与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按一定的加权平均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主要在现场考核,平時校内的常规实验考核考场放在实验室,由任课老师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实验完成后要写出实验报告,特别要考核对实验的讨论,从中可以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水平,有无创新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期末实验考核由监考老师对照操作标准进行监考,主要是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评分标准给予评价。顶岗实习、生产实习重点放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对学生的考评上,以实际生产操作水平为考核依据,甚至考核在生产现场分析测定的数据能否应用于生产。

六、对接企业模式

人才知识沟通对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是一个有自身特点的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面广,企业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会不断变化,从专业知识考虑,不可能将所有的专业课程都传授给学生,而是对接的企业需要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的矿冶是一大产业,并对接了一定的大中小型企业,矿石分析、冶金中控分析包含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这两门课程也不可能对矿元素都有展开学习分析,而是企业中需要分析哪些元素;分析这些元素是有很多种方法的,由于受到仪器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当前企业是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的,预计今后发展的方向。所以这些人才知识对接内容,院校与企业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对接,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而制定。可以通过聘请对接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得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实训基地建设对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很有必要与企业合作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采取校企共建、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建成校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学习过程中,对毕业后的工作大概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对今后工作环境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顶岗生产实习对接。顶岗生产实习是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明文规定的基本要求,对接企业比较了解专业所需的技能、知识和素质,同时也根据专业特点,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可能工作的内容、对企业的喜爱,学生可以在多个生产企业中有选择性地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除了带队老师外,应聘请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作为老师指导学生实习,并对学生进行考核。

七、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模式综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各模式之间相互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各环节应按人才培养方案操作。方案的大纲如下:

对学生的要求。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各相应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课程体系、管理、评价制度、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课程考核、技能证书等。

对教师的要求。至少有一名高级职称专业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负责专业建设工作;有一定数量、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师。

对实训条件的要求。建有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

对其他条件的要求。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

八、结语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当地经济建设实际需要为主要依据,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学习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考核动手能力为主的手段,与企业紧密对接。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胡亚伟.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7(1):129-130.

[2]金英姿,杨清香,申玉飞,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5(19):68-70.

[3]苗向阳,郁惠珍,王寅珏,等.工业分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2016(21):24-29.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考核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