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2020-08-20 14:29季超逸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政时代

季超逸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政课堂,应当贯穿整个求学期间,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如何运用“机遇”,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了新的思考。

[关    键   词]  微时代;机遇;挑战;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06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意图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其教育方式应当是以人为本,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課堂,应当贯穿于整个求学期间,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课业安排与中学生截然不同,碎片化的课余时间较多。如果能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效整理并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势必能大幅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微媒体”的应运而生恰好契合了时代要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一股“微动力”。

一、“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是人们对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媒介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以微博、微信、QQ、抖音等为代表的“微媒体”以其短小、精炼、碎片化、高效、互动性强等特点,不经意间已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大肆“攻城略地”。

如何将这个时代的“微特征”提炼出“微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最终服务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那么,我们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不能超脱世外,不仅要跟上时代浪潮,更要勇立潮头。

二、“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

(一)“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

1.“微时代”的时空性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

“微媒体”的短小、精炼、碎片化的特征和即时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限制,课堂外“滴”一下课程内容就送达到学生手机,甚至扩大了课堂教学所能涵盖的内容和范围,课堂时间内来不及做的延伸和扩展,可以借助“微媒体”进行推送。“微媒体”作为思政教学的新阵地,贯通了思政课堂的内外,连接了学生的课堂和课余,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2.“微时代”的强互动性创新了“教”与“学”的方式

《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如何利用信息时代的背景,有效对接“教”和“学”?“微媒体”的出现犹如一阵及时雨。学生可以隐匿姓名,在推送内容下留言或者直接在系统后台发问,教师只需登录账号就能及时看到学生的问题,教师不仅可以及时答疑解惑,更可以直观看到学生“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在下一次“教”的过程中,修改教学的方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有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1.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思政课程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微时代”对课堂内容的“时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微媒体”实时接收各类信息,教师的授课内容只能“与时俱进”;其次,部分老师没能跟上“微时代”的潮流,对各类“微媒体”束手无策。这也会加剧部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代沟,如此一来,这部分教师的授课效果亦不尽如人意。

2.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待考证

每次打开各类“微媒体”,推送的消息可以说是“扑面而来”。面对这些海量的、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信息,如何去筛选、甄别出有用的信息,这就考验信息接收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了,这对于政治敏感度较低、阅历不足的在校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教师的引导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发起了挑战,如何利用这样的时代背景,如何借助各类“微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一)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守住课堂教学主阵地

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学主场,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微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1.接受并适应“微时代”带来的新变化

思政理论课教师是思政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首先自身应当对“微时代”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学生是思政课堂的参与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依赖教师来引导,课堂节奏和知识点的设置依赖教师来把握。可以说,“微时代”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思想观念、教学方式上作“更新换代”,甚至“系统升级”。

2.将“微时代”的“时代特色”引入课堂,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效果

在以微博、微信、QQ、抖音等为代表的“微媒体”日益占据我们手机内存的今日,各“微媒体”所载信息带有“微时代”的“时代特色”,其短小、精炼的篇幅里遣词造句“不按常理出牌”,偏口语化,甚至会创造新词,显得新颖有趣,能够让人“过目难忘”,足以吸引新生代青年的眼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运用这些“新鲜词”“新元素”,引起师生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引发“微思考”,增强“微时代”实践性

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方式。“微时代”对学生群体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情绪、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以引导,可以围绕生活中的小案例来讲解,比较贴近实际,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鉴别,不断修正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建设高校思政“微平台”,构建线上思政教育新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需要学校的支持以及师生之间的联动配合,这个配合的过程除了理论素养做支撑外,还需要人文关怀做引子。比如,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各类群聊随时答疑,可以在运营的公众号及相关群聊里做定期推送,推送内容的选取在理论性内容的篇幅上做减法,在求职创业、心理健康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上做加法,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做专题。推送形式上可以适当“赶时髦”,可以是投票PK、集赞,甚至有奖竞猜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的方式。推送的时间上紧扣学生的时间安排,可以是课间、午休和晚自习之后的时间,从课堂连接课余,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中,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想渲染。

(三)构建校园“微文化”品牌,强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全国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可以说是高校的官方版“自媒体”,说明各高校都意识到在这个网络微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增加的“微时代”,“官媒”这个宣传思想阵地是绝不能丢弃的,必须抓牢校园主流话语权。但是,与学生平日里常关注的娱乐性为主的各类公众号截然不同,“官媒”存在的意義绝不是吸引眼球、增加关注度或者点击率,而是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各高校的“官媒”存在以下普遍现象:第一,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不足;第二,学生关注度不够;第三,更新不够频繁。“官媒”在抓牢意识形态教育这个主旨不变的情况下,做些许改变:向各类“微媒体”取经,分析它们的功能定位,学习它们的“营销”方式,最终借助平台优势,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构筑宣传阵地,打造文化品牌。笔者建议,可以在文化品牌中结合志愿服务或者社会实践,比如社区服务、交通文明劝导、专业实习等,让学生在这些课余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联系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在文化品牌中加入红色教育,将激励人心的党史、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生动地放进宣传内容中去,让这一抹红色融入学生心中,形成政治认同感。

综上所述,尽管“微时代”的浪潮给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把握得当,能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明净,朱德煌.“微时代”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2):94-96.

[2]杨文静.“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9):62-64.

[3]杨昆呈,杨静茹.“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生活化实现路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5):9-11.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政时代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e时代
e时代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