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好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2020-08-20 14:29马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中职

马平

[摘           要]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此国家一直以来积极制定方针政策来鼓励发展校企合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很多地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县级职业学校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让县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路子走得更宽、更稳。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县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070-02

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国家多次制定方针政策来鼓励发展校企合作。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提出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年11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方案中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方案中还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務、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

我们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总结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是搞好校企合作,搞好校企合作又是职业院校为企业搞好服务的纽带。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一直致力于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在实践当中,校企合作也确实为职业教育和企业带来了双赢的局面。职业学校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到培养人才的出路,校企合作便是最有效的途径。按常理来说一边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一边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精准输送,这种校企联合的模式,应当是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双赢局面,但在县级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我们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假合作,真赚钱”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主旋律中,还不时能听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个别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缺乏监管,出现了各种问题,尤其是个别职业院校管理者不负责、不作为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严重影响了我们职业教育主旋律的和谐。

(二)校企合作无法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参与度不高

校企合作的痛点一直是企业缺乏合作动力,参与度不高。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期望企业能在校内外加大实训环境、师资队伍建设、实训设备、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投人。然而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更注重生产效益和生产流程的稳定性。再就是企业资源有限,从长远的经济效益考虑,企业不看好“校企合作”收益,所以不愿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一直存在发展的障碍。

除了经济问题,还有就是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生产要为教学让步可能会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企业方也会担心学生参与企业核心技术学习会导致企业机密泄露给竞争对手,进一步给自己带来商业风险。因此企业方也不愿让学生参与他们核心技术的学习与开发。

企业一般也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对接学校方工作,因此呈现出对学校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计划参与度不高,只能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计划,被动参与教学环节,或者仅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度不够,完成任务即可,不求质量。

(三)中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设专业时没有从本地实际出发,因此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

职业院校尤其是一些县级职业中专办专业没有规划,脱离实际,存在着哪个专业好招生就办哪个专业,没有考虑过本地优势、师资力量、办学能力,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有的学校把学生招来后,还没有专业教师上课,于是就从别的专业上调过来一些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来应付了事。还有的学校,把学生招来了,但没有实训设备可以进行实训。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技能,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四)校企合作政策保障不明确,无法制保障

我们应发现无论是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上,还是国家立法层面上,虽然关于校企合作概括性、原则性的规定较多,但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对校企合作的支持、激励措施也不明确。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无保障状态,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校企合作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一边热一边冷。如果继续这样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一切执行都难到位。

(五)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大众观念中的“普高热”还制约着职教的发展,考上名牌大学是大众公认的理想目标。这种观念造成许多初中毕业生不愿选择职业学校,学校存在招生难的现状,因此当地政府更不愿在职业学校加大投资力度,造成职业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县级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很好的重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和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训设备不足、学习环境质量差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有一些人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上职业中专,上了职业中专都是没出息的学生,毕业后也找不到好工作,白白浪费时间。一些家长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初中毕业就在家帮干活或外出打工挣钱,也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学校上学,就算读中职也要到大城市去读,使县级中职学校出现招生难问题。据调查了解,目前有些县级职业中专学校已招不到学生,教师无生可教,某县职业中专教师将近100人,学生数量才50多人。

职业学校招不到学生,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加工制造服务业及其他新兴业的不断壮大,服务型、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职业学校无法及时提供给社会所需服务型、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对策,来改变县级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二、针对县级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改变

(一)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校企合作要切实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转变,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有关部门也要切实履行职责,要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从长远发展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實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零距离”,让合作产生利润

校企合作可以把学校直接建在经济开发区工厂里,把产业和职业密切结合起来是发展校企合作的根本之道。例如:在我县经济开发区里,我县职业中专学校在建设了一系列企业工作室、实验室,让学生接受第一手的企业技术,这样完全可以把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第一时间纳入教学内容,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零距离”。教师与技能大师、企业员工与学生定期“角色互换”,校企共同开展产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构建起产业人才培养共同体。学生在基地既是在学习,也是在工作,在校内就能完成从学生、学徒,到技术员的蜕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为企业创造收益,扫除了校企合作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三)结合本地实际,利用本地优势和本地土特产资源,打造特色化的创意课堂,发展接地气的校企合作

以汶上县为例,我县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县。2015年,汶上县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休闲服装制造名城”并被列为全省十大电子商务基地,汶上服装企业的加工制造实力受到业内认可。我县职业中专结合本地实际,借助本地优势,开设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并与本地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汶上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带有鲜明“乡土味”的文化土特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收集汶上县已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面塑、郭氏木雕、核雕、刺绣、王氏扑拉袖拳等),和其他代表区域本土特色的文化。通过课堂实践,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老祖宗留下来的本土特产在时代发展大潮中不被淘汰,让区域文化更具有生机与活力。汶上县职业中专借助这个契机,开设了刺绣、雕刻、扑拉袖拳等创意课堂,拓宽了学生视野。我校与襄荷服饰开展合作,把中都刺绣与传统服饰生产结合起来,目前已创立自己的品牌并运作良好。

(四)消除社会意识形态的偏差,革新社会观念

我们想要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紧缺型人才,让中职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就必须改变学校办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革新专业建设内涵。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彻底根除旧的人才观念,并以一定的法规文件形式体现出来,把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待遇予以提高,才能逐步消除社会对中职学校的偏见。

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主线和主要着力点。职业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它必须与各行业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深度合作。脱离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离开了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覃翠凤.浅谈当前社会对县级中职教育发展的误解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8(20).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我爱的职业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