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的哲学评价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0-08-20 14:29陆登高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性善论积极分子孟子

陆登高

[摘           要]  孟子的性善论表明人性本善,人的“善”在后天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并可以一直扩充善良的本性。而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不仅为各级党组织注入年轻血液,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育后备力量。在对孟子“性善论”哲学评价的基础上,吸取当中的合理成分,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特点,揭示出“性善论”给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关    键   词]  孟子;“性善论”;哲学评价;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074-02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他主张仁政,曾游历于齐鲁等诸国之间,当时其仁政思想被认为不切实际,所以没得到实施。后隐居讲学,期间提出很多教育理念,并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孟子》一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性善论”的产生

(一)产生背景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2],战国末期荀子提出“性恶论”,因此,在当时掀起一场有关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对于人性善恶的问题,孔子并未明确区分善还是恶,孟子在孔子“性相近”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性善”,并形成“性善论”。进一步深入研究,又系统提出了“道性善”的学说[3],这些奠定了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性善论”的内涵

孟子提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认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4]所以他提出“四心学说”,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5]。”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人天生所固有的,是区分人与野兽的重要标准。他的善本性内涵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6]。”他在“四心”的基础之上扩充形成“四端”即“仁义礼智”四种品德,由此得出人性本善的观点。

二、孟子“性善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性”观点的比较

(一)孟子“性善论”中“人性”的观点

人都有善端,如果每个人将固有的善端“扩而充之,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如果不扩充的话,那么这些善端随时都可能泯灭。[7]他认为圣人能取得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善性不断扩充,而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的话都可以成为圣人。[8]

孟子认为善端的扩充主要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人性的善就如水一样,在外力作用下可以使水跳跃高过人头,也可以堵住使水回流,停留在山上”。[9]可见外界客观环境影响人的善性。同时,他也認为舜所处的环境和深山野人基本一样,但他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主观积极向善的原因。即自我意识的努力占主导作用,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扩充善性,而客观环境的作用只是次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性”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性最主要的观点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包含现实社会中所接触的一切对应关系,如政治、经济、道德等一切关系。自然“人性”就体现在一切的社会关系之中,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产生道德层面的人性,人与企业及团体组织之间产生法律层面的人性,个人与国家层面之间存在政治层面的人性。

(三)孟子“性善论”的哲学评价

1.仅从道德层面解释人性是片面的

孟子“性善论”中的“善”从哲学观念上来讲属于道德范畴,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只强调一种道德关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要求将“一切社会关系”综合起来加以分析考察,才可能对人类的本性做出正确的解释。因此,孟子“性善论”关于人性的解释具有片面性。

2.关于人性扩充,主观意识起主导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体现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看出他追求自我反省,反省自我内心的仁义礼智在日常行为中是否得以体现。如果没有体现出来,说明内心的善性还需要通过道德修养得以扩充。但他又片面地强调反省内求式的道德修炼,认为在扩充善性过程中,主观自我意识的努力起主导作用,把道德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归咎于人心修炼,这些都具有浓烈的唯心主义色彩。

3.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孟子主张性善是人类永恒不变的共同本性,人人天生固有善性,具有“四心”,这些不随时间发生改变,也就不承认人性属于历史的范畴。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来看,人性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具有共同性,但这种共同性是抽象的概念。人性最主要的是它的历史性、具体性,我们要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环境中去看待人性,由于不同时期的文化环境、地域特点、心理特征等会孕育出不同的人性。因此,用永恒不变的善性来概括人性的共同本质,是不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尤其是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做出准确解释的。综合来看,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三、孟子“性善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对党员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最基本的途径。虽然从整体上来讲,孟子“性善论”具有缺陷,但是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仍然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尤其对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时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具有个性鲜明、创造性强、接受能力快、受信息化浪潮冲击明显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培养教育,我们可以对孟子“性善论”加以批判接收,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运用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人性本善的观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情感上的依据

“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并且这种善性是可以随着后天的环境变化而改变。这启示我们通过教育引导来扩充人的善性是完全可行的。因此,在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育的途径使其具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从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不仅使他们学习优秀党员的道德品质,还让他们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潜移默化之中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要更加突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主体性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者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却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地被动地接收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成为缺乏独立、自主、创造的客体,这样会严重打击其积极性。而“性善论”中更加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像孟子所举之例:舜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积极向善的主观努力。这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兼顾大学生民主观念强的特点,要更加重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交往,实现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体过程中,首先,老师应当注重教育引导方式,尤其在讲解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人物事例,使其更加生动具体。其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基于自身的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最后,老师与学生双方应注重互动和交流,入党积极分子遇到困难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也要及时答疑解惑。这样使得双方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谈心谈话

孟子虽然认为人性本善,但他也认为人的善性可能受到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人固有的善性消失。这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要接受他人的劝诫和教育,防止受到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在实际中,对他们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培养过程中,培养联系人、辅导员及党组织负责人等要经常与他们谈心谈话,尤其培养联系人要做到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全面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使得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党组织的培养目标不断靠拢。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材施教,并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

“性善论”认为人的善性也是会变化的,所以每个人的善性都会有所不同。基于这样的理解,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根据每个人不同善性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个人获得合乎自身的发展。就像孟子所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要求我们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如有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政治理论素养较高,但学习成绩一般,那要注重对专业学习的辅导;相反有些学生专业学习好而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那么通過政治理论学习、参加党日活动等多形式使他们尽快提升政治理论素养。

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还应当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一方面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仅依靠课堂,还可以通过参观学习、知识竞赛、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授。另一方面丰富学生参与党组织活动的渠道,除了政治理论学习外,还可以参加组织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客观因素

“性善论”虽突出主观因素的主体性,但也不可否认客观因素的作用。从哲学层面讲,客观环境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对主观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客观环境的关注。一是要注重时事政治教育,尤其党和国家时政热点教育,从而引导他们坚定跟党走。二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他们的入党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增强组织纪律性等。三是加大硬件配备。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园地,促进入党积极分子之间及与优秀党员的思想交流;加大活动经费的配套;充分运用新媒体教学传授党的理论知识等。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杜娟.孟子游历与其思想历程之考察[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十三经注疏》整理工作委员会.论语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战国)孟子.孟子[A].(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南宋)朱熹.孟子集注[A].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娄正保.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6):153-155.

[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长沙:岳麓书社,2010:222-223

[8]黄伯红.孟子的性善论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21,127.

[9]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性善论积极分子孟子
基层党支部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实践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磨刀不误砍柴工
北安市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前“体检”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诠释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