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研究

2020-08-20 14:29张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交响曲乐章贝多芬

张星

[摘           要]  高校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肩负德育的重任。音乐欣赏课程以音乐作为主要教学载体,对德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贝多芬的音乐为例,阐述了其中蕴涵的德育内容。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贝多芬;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104-02

“课程思政”,即课程德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肩负德育的重任。“课程思政”不是把所有课程当做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在高校教学中,學生主要学习的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或专业技能课程,教师要充分运用德育的科学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文化精髓、美育基因等,转化成积极的、生动的教学载体,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去。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品格养成、品行塑造。

音乐欣赏课以音乐作为主要教学载体,对德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古希腊时期,古代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著作中已经提出了音乐的教化功效,他们认为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提出了音乐能使人向善的道德思想。柏拉图认为音乐的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教育服务。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不同的调式对人的道德情感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多利亚调式具有男子气概,使人具有力量;认为弗里几亚调式狂放,可以激发人的热情等。奥地利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提到“音乐疗法”的观念,指出了音乐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联等。

贝多芬及其音乐赏析是音乐欣赏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贝多芬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响亮的名字。在很多音乐爱好者心中,一提起古典音乐就会想起贝多芬,一提起交响音乐就会想起贝多芬……众多音乐人对贝多芬的崇拜不仅仅是贝多芬的经典音乐作品,更多的是被贝多芬的伟大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所折服,对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而着迷。贝多芬的故事及其音乐作品中渗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和美育元素。

一、人文精神、工匠精神

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童年时期,母亲去世,家境窘困。父亲酗酒成性,性格粗暴。在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中,却培养了贝多芬顽强的性格和自主的意识。

1802年夏天,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的小村庄海利根施塔特计划完成一些作品,但是长期以来折磨他的耳聋病症使他极其沮丧,疾病带来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不断加剧的病痛使贝多芬极其绝望,甚至想放弃生命。1802年10月,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由于对音乐的热爱与不舍,贝多芬最终战胜了自己,他坚强地生活着并与病魔斗争。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音乐巨人的形象。“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我将和我的命运抗争!”“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巴克斯神,不管是谁,真正理解了我的音乐就能从别人带给他们的悲惨中解脱出来。”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正是贝多芬之后的思想与人生写照。

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可谓是众所周知的一部作品。作品表现了命运之神来敲门、来挑战。英雄的人民勇敢地接受挑战,并与命运抗争,最终取得辉煌的胜利。作品表现了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主题思想。音乐写的不正是贝多芬自己与命运的抗争吗?不正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吗?音乐激励着我们勇敢、坚强地去面对、去抗争。

二、平等、自由、和平

《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标志着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当时创作这部作品时,贝多芬准备献给拿破仑,以拿破仑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创作。贝多芬非常崇拜拿破仑,因为拿破仑领导法国大革命时宣称要废除皇帝制度,建立平等、自由、和平的社会,而这正是贝多芬一直追求的共和主义理念。然而,当拿破仑取得大革命胜利后,竟然违背自己的诺言,堂而皇之地当起了皇帝。这让贝多芬非常气愤与失望,于是贝多芬在乐谱封面上改成了“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首次将英雄性、斗争性的主题思想融入交响音乐中,并且一直延续下去,正如他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和平的共和主义理念一样,从未停止过。

《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音乐创作的顶峰。作品延续了《第三(英雄)交响曲》和《第五(命运)交响曲》中的英雄性和斗争性的主题思想。他在这部交响曲的末乐章加入了庞大的合唱,这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创举。作品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通过独唱、合唱与交响乐队共同表现了“艺术能联合人类”的伟大颂歌。歌词中“拥抱吧,千百万人们”“四海之内皆兄弟”“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下,一切人类成为兄弟”的高尚境界,正是贝多芬一直追求的理想。乐队主题与合唱主题交织在一起,将音乐推向震撼人心的高潮,在辉煌的胜利中结束。纵观西方音乐的发展,贝多芬的这部交响曲博大精深,动人的气魄,深邃的哲理,表现了从痛苦到欢乐的主题,也给人们带来坚定的信念。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首演。当宏伟壮丽的音乐结束时,全场的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观众感动地流下了热泪。遗憾的是,贝多芬自己却听不见这伟大的音乐和热烈的掌声。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两百多年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依然在音乐厅频繁上演,经久不衰。在这两百多年的岁月中,无数的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音乐爱好者们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深刻哲理、艺术魅力所感染!

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是贝多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赞颂。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和抒情的歌唱性旋律成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基调。

此后,贝多芬在《第六(田园)交响曲》中继续延续这一抒情的基调。这部作品充分展示出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音乐生动描绘了大自然的情景,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作曲家对大自然的一种精神寄托。作品分为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标题。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喜悦心情”,音乐清新舒展,生机勃勃,展现了美丽的田园景象以及作曲家享受大自然的舒适心情。第二乐章“溪边小景”,音乐展现了涓涓的小溪流水声,长笛、单簧管、双簧管模仿着夜莺、鹌鹑、杜鹃的美妙歌唱,一派鸟语花香的平和景象。第三乐章“村民的欢聚”,弦乐与管乐相互呼应,和双簧管奏出的一段民间音乐旋律,呈现出了热闹的乡村舞蹈场面和民间节日场面。第四乐章“暴风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持续的震音,恰似乌云满天,远处雷声轰鸣,霎时间,电闪雷鸣,暴风骤雨,摇撼大地。木管乐器在高音区呼啸,弦乐快速的乐句,定音鼓强烈的击奏,整个乐队用最强力度展现出震耳欲聋的音响。直到音乐渐渐平息下来,雨过天晴,小鸟再次歌唱,大自然又恢复了平静。第五乐章“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单簧管在弦乐持续音的衬托下,吹奏出柔和的牧歌,圆号如同山谷回声一般呼应着,第一小提琴奏出牧歌主题的变奏,这是对大自然唱出的赞歌,也是对经受了苦难的人们的精神慰藉。

四、不朽的精神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1827年3月29日下午,20000多维也纳市民主动走上街头,前来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致以最后的敬意。维也纳人怀着悲痛的心情为贝多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时隔200多年,贝多芬独创性的音乐依然震撼着人间,成为长久不息的历史回响。当我们仰視着这位音乐大师的画像时,对他的崇敬之情,已由音乐升华到了他的人格,他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是“音乐圣人”。人们对贝多芬顶礼膜拜,他的个性、理想与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与命运抗争,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辉煌的胜利。

五、结语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下,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程更需要突出大学生的主导地位,教育当代大学生必须承担新时代赋予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音乐欣赏课程通过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鉴赏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德育。教师在讲授中外音乐历史、著名作曲家及其作品时,要努力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从音乐家的精神、理想与个性中,获得感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人生观、世界观。通过体会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等。通过音乐作品的分析与思考,使学生正确认知不同的音乐与文化思想,树立多元、和谐、平等的价值观等。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要将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活动相结合,将音乐学习与思想建设相结合,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奥]费·魏因加特纳.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M].陈洪,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何乾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交响曲乐章贝多芬
谱写肌肤新乐章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厨房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
晚霞剑影交响曲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人生交响曲
梦幻精灵的动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