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0-08-20 14:29王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计算机人才

王栋

[摘           要]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中职和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计算机课程也是中高职学校的重要课程之一,但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差异,授课内容也不完全一致。因此,构建中职与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机制,不仅能够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还能够及时明确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以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为例,通过讨论该院中职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在衔接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职业教育向好的方向发展提供优化策略,并为中职与高职教育实现统一化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优化策略;临夏现代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110-02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信息技术的人才培训基地,中高职教育不仅担负着相关领域人才的培育,还承担着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责任。但是,从当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统筹与衔接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的衔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应该以统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为原则,为中高职教育搭建起衔接的桥梁,以此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夯实基础。本文以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为例,以促进中职与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的协调与统一,确保专业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为我国社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人才基础。

一、构建中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衔接机制的意义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中高职教育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衔接好中高职教育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中高职教育能够为我国的高速发展夯实基础,而构建起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机制能够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机构明确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教育衔接机制,不仅能够扩大中高职教育的优势与竞争力,还能够凸显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构建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机制,有利于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培育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与实用型人才,从而为专业人才创设统一而协调的发展路径。

二、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在衔接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地处物质匮乏的甘肃中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该校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生源多属于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文化课基础薄弱,加之学校办学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该校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与过渡阶段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中高职教育出现教育内容重复与交叉的现象,还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致使专业课程无法体现出层次性与目标性。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不具备统一性

中职教育是以培育初级技术人员为教育目标,承载着培育实用型人才的任务。而高职教育则是以培育中高级技术人员为教育目标,承担着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重任。但是,从临夏现代职业学院设置的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来看,相关课程缺少整体性与规划性,未能构建起计算机知识、计算机理论与计算机技能的递进式教育模式,致使中高职教育的层次不突出,使得教育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不合理

目前,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刚由中职院校升级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多以原来的中职学生为主。这种现状给计算机老师授课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要同时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同时,要顺利实现中高职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才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理论与实操知识。但该校在设置计算机课程时,主要沿用原来的内容,这一问题带来的弊端是多方面的,比如,容易使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出现交叉或重复的情况,还会凸显出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其中,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则是教学内容交叉或重復的“重灾区”。同时,一些中职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阶段的学习之后,会出现跟不上学习进度或不适应学习课程的情况。这种情况易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不利于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不具备阶梯性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的中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操作技能、培养实用性职业人才为教学目标,办学宗旨在于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该校高职层次的教学目标则是培育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与理论技能,缺乏对学生实操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由此可知,中职教学工作是以技能培养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的教育模式;而高职教学工作则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育为辅的教育模式。因此,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侧重点大相径庭,使得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出现了脱钩的情况,最终导致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不具备阶梯性,为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设置了障碍,制约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构建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衔接机制的策略

(一)统筹协调,设置统一化的教学目标

1.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的特征,构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平台,以解决课程内容重复或交叉的问题。同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用人单位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立具有实际意义的中高职教育机制,进而制订具有实效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2.主管教育部门应该制订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计划,为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基于宏观角度,主管部门应该引导中高职职业教育机构制定统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以确保中高职教学目标的统筹化与规范化。基于中观角度,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依照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向,为学生选定具有衔接性的教材。基于微观角度,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创新計算机教学模式,比如,将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为学生制定递进式的学习模式,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3.对于学校自身而言,应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编具有指向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以此增强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方向性与目标性,进而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平台,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查漏补缺,避免课程内容出现交叉或重复

当前,高职教育学校的生源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一般来讲,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水平要高于中职毕业生,而中职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优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基于此,高职教育机构应该以不同生源的实际情况为依托,查找计算机应用教学方面的不足,避免课程内容与普高或中职教学内容相交叉或相重复。同时,高职教育机构还应该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采取分层式教学模式,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征与差异,在加强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侧重于加强中职毕业生理论素养的培育。并且,高职教育机构还应该采取“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使各类生源在不同学习课时的基础上,使高职教育实现统一的学分制度,在减少教育资源浪费的前提下,为中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衔接架设桥梁。

(三)注重实践,凸显培育操作能力的教育方向

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腾飞的基石,也是我国培育实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为基础的教学形式。因此,中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将打造“蓝领”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教学开展形式,以此凸显对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职教育机构还应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在结合中职教育目标与方向的基础之上,制订具有延伸性的教育计划,使学生在衔接性的教育体系之中,提高操作能力与理论水平,进而拓展个人发展空间,为使学生成为社会栋梁、成为“高级蓝领”提供坚实保障。

四、结语

职业教育是确保我国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机制,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理想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有利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可以说中高职衔接是社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需要。因此,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设置统一的教学目标,避免课程内容出现交叉或重复,凸显培育操作能力的教育方向,以此实现中高职教育的统一化发展。同时,我国中高职教育机构还应该以阶梯化的教育模式为基点,以社会发展方向为突破口,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之上,为中高职教育实现无缝对接搭建起桥梁。

参考文献:

[1]温雪.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的优化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4):107-108.

[2]顾明明.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的优化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3):166-167.

[3]农秋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2019(22):13-15.

[4]王善勤,梁金荣,吴昌雨.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研究: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4.

[5]陆瑶.中高职计算机课程衔接创新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9(12):45-46.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计算机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