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2020-08-20 15:41沈鸿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思政

沈鸿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也是融合“工匠精神”重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当秉承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原则,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敬业思想,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创新、勤奋好学、克服困难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能力,建立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以此践行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建立用“工匠精神”铸就未來祖国栋梁之材的高职院校发展管理模式。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112-02

当前,高职院校应在利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及“工匠精神”,保证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快速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并有效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思想意识,使学生能够战胜各种困难。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于各项教学内容中并予以丰富,同时确保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灌输,增强新一代高职院校人才具备德能兼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匠技术方面的能力[1]。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诠释“工匠精神”内涵

(一)“工匠”的演变过程

《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也,谓之工。”深入分析可知,在经历了“匠”的阶段后,还必须不断创新技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才能称之为“工”,这说明了“工”包含“匠”的涵义。再追溯分析,《说文解字·匚部》:“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史料记载,早在封建王朝就已经出现了“工在籍,谓之匠”之说,随着时代的演变,“工”与“匠”逐渐合为一体,形成 “工匠”一词。古人也将工匠称为手艺人,例如铁匠、木匠、皮匠等,就是熟能生巧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或艺术特长,并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劳作者[2]。

(二)“工匠精神”的现代意义

首先,在新时期,“工匠”已经不仅仅指手艺人。面对改革开放赋予新时代劳动工人的主角身份,很多身处一线、拥有专业技能的工人扮演着技师或工程师等专业角色,是这些肯于在艰苦条件下不断创新技能、刻苦钻研本专业技术、追求拓展与研发的专业技能人才,铸就代表先进技术能力的“匠人风采”。故此,人们将这些匠人所具有的精神称为“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深深地扎根于基层。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工人,带动了新时代年轻人传承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同时,排除万难、毅力不倒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也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工作价值取向。

其次,发扬“工匠精神”,在本行业打造精品的理念,也是对专业技术的品质追求。钻研技术能力,用极致认真的工作态度雕琢产品,创新改良工艺技术,也是人格魅力升华的过程。斗转星移,从古代演变发展到今天的“工匠精神”,成为一个行业不断提升钻研创新技能的传承品德。融合了“工匠精神”的高职思政教育,能够逐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追求。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通过在高职教育各学科融入职业道德素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在专业技术过硬的前提下,勇于创新、敢于拓展,在本专业中不断研发高科技的能力,以下围绕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引入“工匠精神”进行阐述。

(一)高职教育应弘扬“工匠精神”

现代“工匠精神”强调传承“知行合一”的技艺本领,传承本专业领域的敬业奉献精神,使学习者不断增强“工匠精神”与专业技术,熟练掌握制作工艺和操作过程。在传统的工匠技艺传授过程中,几乎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徒在隐性接受知识、熟练掌握技术的过程中,跟着师傅学习更高超的技术能力,增强自身的技术本领,不断增加自己掌握的应用窍门。双方在实践中都获得了创新知识及技能的心得,充分体现了“知行统一”的理论。学习者自身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才能有效揣摩和领悟师傅的技术。“工匠精神”还表现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改进工艺技术,进行创新与研发,彰显了“工匠精神”在实践操作领域的作用。弘扬“工匠精神”,将其融入学生思政教育中,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二)深化钻研岗位技术的工作态度

《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彰显了“工匠精神”在“匠”的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工匠在玉雕过程中通过反复琢磨、灵活设计、切割打磨,赋予玉雕以鲜活性,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既在治学、修身、做事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也融合了“求知”与“创新造物”的追求。这种精神早在古代的器皿制造中,就已经出现并传承到了今天,演变成人们熟知的“工匠精神”概念,这种精神存在于工艺制造及技艺传承中,并融文明、经验、知识于一体,形成统一的工艺技术教育理念及意识。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再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工匠精神”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也在考验着各国工艺品质量与技术的水平。我国古代工艺品技艺演变至今的发展历程,凝结了中国工匠追求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制造业技术能力不断发展背景下的“大国工匠”精神。

(三)深化“工匠精神”传承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思想

古代“工匠精神”随着“师承相授”“口传心授”“尊敬师长”等工匠与学徒、学徒与学徒之间的学艺过程进行传承。无论是手把手教徒弟,还是“子承父业”接管手工作坊,都需要秉持尊师重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要学艺,而且还要学会尊师,才能将技艺传承下去。师傅只会将核心技术传给有良好道德品质、职业修养、行业操守、技术本领的学徒,而学徒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素养,才能获得师傅的赏识和倾心传授。不要小瞧“赏识”这个词眼,在古代学艺的过程中,只有性格稳重,并且技艺高超过人的学徒才能学到师傅的本领。学徒只有尊重师傅并不断钻研技艺,才能学会技艺,获得本领,同时也获得师傅的认可。这也是古代工匠历代传承技术的态度,万事起于学徒对待师傅的态度,即有“尊”师之后才能获得传授技艺,甚至深化到“师徒如父子”,其中蕴含的寓意就是百善孝敬为先的传统文化思想,这其中便可深刻感受到“师严如父”“修行在个人”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也成为古往今来弘扬传统文化“尊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工匠精神”助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效整合“工匠精神”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从培养人才的多种方式入手,深化加强教师与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借助“工匠精神”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价值与作用。促进现代“工匠精神”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努力,將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发挥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讲授理论知识内容与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并重,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要在各教学环节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理念。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的顶岗实践教育环节中,通过“传帮带”的“工匠精神”感染学生,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工作,并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创新,研发本领域先进技术方法,增强学生具备“大国工匠”精神,建设祖国的使命感[3]。通过将“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工匠精神”的传承,构建高职院校根据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栋梁之材,能够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制造强国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44-46.

[2]江妤.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探讨[J].锋绘,2019(8):220.

[3]朱放敏.企业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4):196-197.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工匠工匠精神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