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手机依赖及对策研究

2020-08-20 15:41肖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心理中职学校

肖虹

[摘           要]  手机依赖不仅是学生心理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中职院校部分学生由于自控力差、社会交往缺乏等原因造成手机依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人际关系等状况。以中职院校学生为对象,针对手机依赖的形成找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手机依赖;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126-02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职学生处在青少年期,具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笔者聚焦中职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选取中职院校54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35.7%的学生有手机依赖现象。从数据可以看出中职学生手机依赖所占比值较大,问题较为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手机依赖的危害

中职学生大都还没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些学生情绪不稳,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手机上的游戏或消极信息的影响和诱导。手机依赖给学生带来生理、心理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着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一)影响身体健康

中职学生学习压力较小,课余时间比重较大,有些学生无法控制自己不自觉的眼睛盯着手机屏幕。尤其周末更是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余的时间都在玩手机。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直接危害身体健康。

(二)产生负面情绪

从学生日常心理咨询情况分析,依赖手机的学生情绪心理波动较大,上课不能无所顾忌地看手机,同时又担心自己的课程跟不上进度,造成心理紧张、害怕、痛苦等情绪;还有的影响正常生活秩序,出现了明显的无聊、烦闷、无所事事等情绪。甚至有的学生长期使用手机后出现了情绪的极端变化,焦虑、烦躁不安,自控力、自律性越來越差。

(三)影响人际关系

手机依赖的学生社交活动主要聚焦在手机上,他们不喜欢说话,不愿意跟父母、同学交流,不与他人交往,面对面语言沟通能力、社交能力降低。还有的学生一旦离开手机,脾气暴躁,出现社交恐惧症,甚至与社会脱节,开始自闭,意志消沉,不能正常生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

(四)产生厌学心理

中职阶段的学生,有些学习方法不恰当,对学习不感兴趣。当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或感觉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时,就会选择课堂时间不可控制地刷屏手机。甚至编造各种理由不进课堂不上课,过度使用手机玩自己喜欢的东西,导致注意力分散,成绩滑坡,产生厌学心理,荒废了学业。

二、手机依赖问题的原因分析

手机依赖不仅是现在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学生使用率更高,也必将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要面对的问题。手机依赖问题的产生,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自控性差

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或是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重视意志力的培养,合理规划缺乏,自我约束力较差等,导致心理失衡,面对手机上的诱惑缺乏抵抗力,更容易陷入手机依赖无法自拔。自控力差可以说是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社会交往缺乏

部分中职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而选择在职业学校学习,其心理落差较大。人际交往中,学生主动性较差,缺乏换位思考特质、合作互助的精神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不成熟,人际交往能力的缺陷更加凸显,他们感觉更孤独、更无聊,进而更加依赖于从其他电子或网络上获得支持。

(三)家庭重视不够

中职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住宿,脱离父母的监管,年龄小,空余时间多,自控力差,有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手机无形中就成为孩子最多的陪伴。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没有太大的学业压力,过高地评估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监管不够严格,听之任之,导致中职生对手机依赖。

(四)学校和社会支持不足

中职学校学生总体上课任务较轻,课业压力较小,时间比较宽松,学生的自由度大,很容易造成手机依赖。对于手机依赖问题,学生主动咨询和寻求解决的不多,学校和社会及时干预的措施和办法都不够。

三、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几点对策建议

中职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不仅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构建家校共建、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

(一)加强个人引导

1.用辩证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手机作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不仅给大家各方面带来方便,同时也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是科技发展的方向,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度,不正确的使用手机和过度使用手机会带来众多危害。因此,可以指导学生以“怎样辩证地看待手机”为题讨论,引导学生用变化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使用手机的利弊,使学生不断地对手机的利用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调节,达到从他控到自控,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而趋利避害,防止手机依赖,发挥手机的最大价值。

2.用科学人生观消除学生手机依赖带来的负面情绪

学生有了手机依赖,学习成绩会直线下降,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人际关系也会受挫,更不愿与同伴交往等。各种情况伴随而来的羞耻感、愧疚感、失落感会导致个体自卑心理,跌入失望、痛苦与自责之中不能自拔。为更好地解除这一消极心理,可以应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手机依赖前后有何变化?你是怎样对待这些变化的?是外界环境导致产生了手机依赖吗?针对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引导他们重塑信心,敢于直面问题,发掘自身的潜能,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逐步走出自卑的阴影,解决各种负面情绪。

3.用正能量提升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和发展的技能,对于具有手机依赖的学生更应该重视意志力的培养,提高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

4.用科学有效的锻炼转移对手机的过度关注

有研究发现积极的锻炼可以让大脑产生更多的细胞灰质和白质,促进前额皮质的发展。积极锻炼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让大脑更充实、运转加快,使生活充满活力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增强自控力。利用学校、社区的健身资源,寻找一些可以锻炼的项目,学生可以走进大自然,释放自我,减缓压力,改善心情。

5.用阅读陶冶学生情操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品味人生,可以在安静的看书中,获得知识、享受乐趣,甚至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升华,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可以慢慢从手机依赖的状态下让自己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把看书培养成自己的一种习惯,终身受益。

(二)加强家校合作

1.加强家校沟通

中职学生处在青少年期,年龄小,自控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父母不仅关注孩子学习、生活状态,同时要加强跟老师之间的沟通,配合老师做好督促和反馈工作;同时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帮助、关怀和支持。

2.发挥父母和教师的示范作用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尊重学校教育安排,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要注重家教、家风建设,不过度使用手机,给孩子以示范引导。教师在学校也要保持对手机的合理使用,不过度布置手机作业,适度使用手机沟通,从教学和生活的细微处入手,让广大中职学生在优良家风和良好教学风气中潜移默化、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一定要遵循平等、真诚和尊重的原则,在少批评、不指责的前提下解决问题。适当的建议和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正常休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等方面的自主性和规划力。陪着看一些经典的影片,在沟通和交流中增进彼此的感情。

4.加强学校心理辅导

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可以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发掘、运用学生自身具有的爱、乐观、坚持、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树立战胜消极心理,激发个体幸福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也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关注性格孤僻、意志力薄弱、自卑等不良性格学生的动态,不定时开展心理辅导、思想工作,用爱心、耐心来温暖他们,不使其陷入手机依赖。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针对手机依赖问题,学校可以经常组织各种特色的活动,比如歌唱比赛、趣味体育活动、辩论赛等参与性比较强的项目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并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自我肯定,增加自信,在参加活动和交往过程中找到乐趣,降低手机依赖的程度。

(三)加强社会支持

树立系统思维,形成社会合力。一是坚持系统化,构建社会共治大格局。教育主管部门把解决中职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纳入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整体布局,中职院校建立和完善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服务学生发展的制度性安排,手机移动服务企业加强技术控制和信息筛查,新闻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共同推动问题解决。二是坚持专业化,及时干预解决。发挥学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医疗和科研机构专业心理人士的独特作用,由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强化對相关人员行为的关注。三是坚持正面引导,加强舆论宣传。要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减少和消除不良信息、网游的影响,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手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

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的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中职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望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立即行动起来,充分开发中职学生的潜能,培养其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远离手机依赖,全面健康发展,努力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3.

[2]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职业院校学生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间居家学习的指导意见[R].鲁教职字〔2020〕2号.

[3]熊建美.中职生手机依赖程度现状与管理策略[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4]宫辉.知心随想[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心理中职学校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心理小测试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心理感受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推介
心理小测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