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020-08-20 16:25舒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思政

舒艳

[摘           要]  在当前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也有了明显提升。作为高校,往往只关注如何资助这些学生,而忽略了对其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对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还是素质教育均处于制度与相关措施严重缺失的状态。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应在过程中充分展现资助育人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品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180-02

在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的同时,资助体系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完善,为扶困与奖优两个部分提供了全面管控的基础条件,并渗透进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针对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更是制定了具有精准特征的相关政策,其所包含的资助环节俨然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管理环节。因此,教师应将思政教育融入这一过程中,为促进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也是贯彻落实资助育人相关要求的重要基础。

一、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高等教育转型特征使得校园中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比例也在逐渐增加,这些家庭通常情况下难以支付学生上学的基本费用,这也使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资助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为了贯彻落实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条件而辍学的基本原则,国家采取了多类型的补助措施,并通过这些措施让经济困难的学生无论是基本生活还是正常学习均获得了重要的经济保障[1]。各大高校现如今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包含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学费减免等内容,为有实际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经济扶持,为保证其完成学业的顺利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下我国学生资助工作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几个主要问题,无论是宣传工作形式单一还是物质帮扶特征过于明显均会影响到资助工作的实际推进效果。尤其是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教育使教育与资助工作之间表现出了极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首先是有部分学生对助学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认为既然是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这样的消极心态不仅不会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反而还会使其产生依赖心理,继而安于贫困现状而丧失积极进取的勇气,最为简单的勤工俭学活动都不愿意参加,更不用说没有任何经济利益的社会公益活动[2];更有甚者,在严重缺乏自立求学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只盘算究竟能够获得多少助学资金而不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勤俭,将助学资金放在与其他同学的攀比上,与经济条件严重不相符的消费观形成后,将对学生造成难以估量的恶劣影响。

其次是诚信意识的缺失使部分学生找寻资助制度漏洞,将自己的经济条件夸大,从而获得与家庭实际情况不匹配的助学资金;而在毕业后,将获得助学资金后应尽的义务采取放任自流的处理方式,违反助学约定,不利于后续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发展。另外,有部分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由于害怕面子上过不去而刻意将家庭困难的状况隐瞒,自然无法获得助学资金。这一结果从侧面反映出了学生对所处环境较为敏感,自信心较强的性格使其在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过程中产生了极度的不适应性,继而导致形成自卑心理,容易形成极端性格。从这一点来说,除了其经济贫困的问题较为突出以外,思想层面上同样存在较为突出的贫困现象。

二、强化家庭困难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需要

针对家庭經济困难学生的一系列思政教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其实是高校中原本存在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延伸,也是思政教育结果表现的一种形式。高校除了应该通过优化资助体系以强化对学生的物质援助,还应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只有将其与经济帮助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帮助。而需要注意的是,往往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其本质上均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只有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展开思政教育。为学生提供的资助资金只能解决一个阶段的家庭困难,只有将思想问题解决才能让学生重新树立起自尊、自强以及自爱的坚强意志与良好品格[3]。而只有通过这种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问题解决形式才能真正地让思政教育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从理论层面走入现实层面,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二)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想要起到强化经济困难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就应从引导思想的角度入手以帮助解决绝大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根本问题,例如,没有足够的政治信仰或理性理念,从而影响了其人生观的塑造。这就需要学生坚持树立不屈服命运的信念,在良好的成长氛围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将自卑或抑郁等心理化解开,继而帮助其提升参与勤工俭学活动的积极性,选择正确的岗位对自己进行磨炼[4]。通过在社会中的工作能够亲自接触到社会,继而帮助强化其沟通交流能力,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另外,需要使其认识到应将各种社会中为其提供的有利条件转化为奋发图强精神的重要性,其也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三)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

作为高校学生,想要维持其健康成长的状态,关键在于和谐校园与社会的环境创设。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应提高对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群体的重视,强化对其的思政教育,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奠定基础。通过这一过程也将使其形成正确的贫富观念,减少攀比现象,营造出和平共处的校园学习氛围与生活环境。和谐校园的效果体现在拼搏、关爱以及平等精神的展示,能够以开阔的胸襟去包容经济困难的学生,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以平等的态度与其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其心理与经济压力[5]。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让经济困难的学生逐渐走上生活与学习的正确轨道上,从而让学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消除在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营造健康的心理愉悦氛围,从而为家庭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条件,其同样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

三、强化家庭困难学生思政教育的多种途径

资助育人的理念是高校资助学生的基本原则,要做到既要从经济层面帮助学生,消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保证其完成学业的顺利性,也应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强调对其进行思想层面帮扶的重要性,为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一)以励志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对于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说,励志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无论是哪一所高校,均应从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出发,结合国家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相关政策落实契机,以充分结合学校的多类型思政工作,既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也能够在物质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锻炼学生的基本能力,从而贯彻落实资助育人原则,激活学生的资助意识。励志教育最为突出的关键点在于自我潜能的挖掘与超越,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明确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方向的核心内容。

(二)以诚信教育为主体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为人之本,诚信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基本品质。尤其是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其是否诚信决定了其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所对应的资助体系能否保持健康且稳定发展的趋势。从社会角度来说,一个人的良好信用记录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相当于道德角度的第二张身份证。而作为高校应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展开一系列的诚信教育,并应将其贯穿于学生成才教育的始终,从而实现对新教育途径的充分探索与教育载体的优化作用。另外,需要将教育主题的更新与发展作为强化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则,以使学生意识到信用在现代社会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三)以感恩教育作为培养经济困难学生回报社会意识的重要基础

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既是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核心内容。高校应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新式教育形式展开具有鲜明主题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另外,应将感恩教育深入日常对学生的良好品质与道德培养的过程中,让家庭困难的学生能够明白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帮助,是社会给予他们的爱推动了资助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因此在学生毕业后,除了应该感谢父母,更应秉持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与国家,将知恩图报的意识贯彻到底。

无论是网络还是校园均能够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应学会在这一环境条件下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气氛,进一步传递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文化,以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认知层次,从而达到强化其社会责任感的作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逐渐感受到自己已经不是社会弱势群体这一现实,通过做出突出的社會贡献获得心灵层次的慰藉,这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将感知真正转化为回报社会的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以心理教育作为培养家庭困难学生健康意识的重要基础

家庭困难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生活条件,使其有着强烈的好胜心理。因此,在强化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同时,作为学校也应逐渐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实现自我调节的方法,以消除原本悲观、自卑的消极心态,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除了做好心理教育工作,还应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和谐且自由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在关注资助工作是否能够保持公平性的同时,也应提高对学生思政教育品质培养的重视。这就需要学校与社会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与经济条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坚毅品质,为保持资助工作的可持续性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韦鸣.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2]庞怡.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3]李思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9.

[4]彭丽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及其构建路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9.

[5]马朝晖.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班主任育人工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9.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