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2020-08-20 16:25陈海云宗彩梅孙驾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

陈海云 宗彩梅 孙驾云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出现社会责任感欠缺、道德意识模糊等心理问题,容易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培养大学生的大数据思维意识,提升道德教育水平,建立完善的育人机制,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将着重研究基于大数据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    键   词]  大数据;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196-02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6年,我国已有7.1亿的网民,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1.7%,其中19~29岁人群所占比重最大。在这一年龄段中,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比重最大,是网民中的重要群体。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危害。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将大数据融入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不断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规范道德失范的行为。

一、大数据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概念

大数据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提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大数据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界定,例如王婧的观点:大数据是指海量的数据和信息,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促使信息数据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资源,进而产生应用价值。梁建宏则认为:大数据是指在合理的时间进行海量数据信息的处理,帮助用户能够实现更快的决策。外国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库克耶认为: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数据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在一些时候可以使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所有数据的处理,打破了过去的随机采样方式。

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依靠大数据的特点,可以推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利用大数据的资源优势,发挥出预测性强、速度快、价值高、容量大等优势,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大学生网络教育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来说更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展知识空间和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的道德自律意识,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等相关数据,教师通过信息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调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及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利用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分析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而避免学生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确保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针对性[1]。

二、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

(一)容易产生道德困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为大学生带来优势和价值的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道德困惑方面,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观念逐渐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致使大学生容易产生道德困惑。大数据时代下,信息获取的形式各种各样,信息内容也十分丰富,大学生群体主要在20岁左右,思维方式非常活跃,但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阅历,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容易丢失理性,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道德困惑,价值观也缺乏正确的导向,从而使某些道德行为出现失范的情况。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开放,搜集、使用信息更加方便,所以更加需要大学生提升道德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而避免受网络环境中有害信息的影响。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会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使自身的思想产生偏差,最终做出错误的道德行为[2]。

(二)缺乏社会责任感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促进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环境十分复杂,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导致网络失信现象频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互联网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交等方面的重要领域,不少大学生利用虚假的信息进行网络社交,如网络购买、乘坐网约车、网络贷款等,存在严重的失信行为,网络道德水平很低,致使社会、企业及个人都会受到危害。因此,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将大数据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相融合,发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据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现状,预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行为,进而避免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影响[3]。

(三)道德自律意识缺乏

道德功能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是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律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下,海量的信息、数据要想得到合理的运用,就要以道德为保障,从而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现阶段,不少大学生存在道德自律意识缺乏的现象,致使道德失范行为出现较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偏差,继而滋生了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缺失的现象[4]。

三、基于大数据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

(一)培养大数据思维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及时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思维意识,选择合适的思维方式,提升良好信息搜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从而规范大学生的错误道德行为。要想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代化,就要以人的观念现代化为基础,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大数据相融合,同时要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而实现大学生大数据思维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需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道德水平,并且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数据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加深对大数据的认知,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还要详细记录活动和学生的信息资料,然后通过这些资料来展开具体的分析,掌握大学生的实际道德现状。其次,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引入,不断运用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培养教师的相关思维能力,还要提升教师对大数据的使用能力。最后,高校及教师要加强对大数据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融合的研究,深入了解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及存储,整合各类道德教育资源,改变过去传统的思维方法,将大数据思维运用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协同育人机制主要指不同教育主体与教育形式协同开展育人过程的机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尤为重要,这对促进大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一是要从教育主体来进行分析,如社會、学校、家庭等,并且要组建教育、分析和大数据的队伍,根据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状况来进行信息收集,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帮助教育者全面掌握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是要从教育形式来分析,包括道德教育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等,可以丰富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真正发挥出协同育人的作用。教师在设置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时,要运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将道德教育内容贯彻到各个方面,如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还要在学生教育平台设置一些道德教育内容。同时,还需要开展关于道德教育的专题活动,这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需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建立专业的档案平台,及时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通过数据库内的信息数据来掌握学生的道德现状。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数据来了解学生的基本道德情况,进而规划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道德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参加道德教育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师生互动强化的目的。

三是加强道德教育的网络化,利用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来发挥道德教育功能,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倡导合理、科学的网络行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继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高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到网络道德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自主权,进而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定期做好评估工作,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学习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据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每个人都是信息传递的主体,在虚拟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顺应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保护隐私的意识,正确发挥信息数据的价值和作用。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坚持网络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开展有效的道德教育活动,从而占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同时,要加强对数据隐私的保护,引入先进的技术来保护数据的安全,不断完善相关隐私的保护法,加大对大学生隐私保护的力度,还要打击传播虚假信息的不法分子,积极倡导大数据安全防护技术的研发,加大研发成本的投入,进而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减少隐私泄露的安全隐患。

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针对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状况,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从而保证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为此,高校要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性,及时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收集大学生的信息,掌握大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进而有效预测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月.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0.

[2]谢继华.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

[3]高乾.高中生网络道德问题及其施策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4]汤阳.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6.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