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内涵式发展中的产业链升级问题研究

2020-09-22 02:58
河南社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合理化价值链产业结构

何 军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总规模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但仍然面临着产业结构关系失调、产业发展不均衡等突出矛盾,因此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提高我国产业价值链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实现高质量平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质量效应双向增益的必要手段[1]。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分工持续深化,并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各个发达经济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源泉。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当我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微笑曲线”效应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投入产出效率[3]。而技术生产率水平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是紧密关联的,这就意味着参与全球价值链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朝向合理化方向发展,而且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4]。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贸易日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国已经将嵌入全球价值链作为参与国际分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5]。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嵌入全球价值链影响产业结构以及经济质量效应的作用方向与作用程度仍存在不小的争议,故而本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当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均认识到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体产业结构升级的质量与规模的重要性,并且纷纷从提升全球价值链的地位的角度出发,选取某国近年来科技人员占劳动力比重、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财政支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额、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分别遴选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政府职能市场化程度、对外贸易产出效率、外商直接投资等较容易量化的指标,来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6]。例如,干春晖、王强(2018)基于全球价值链角度实证分析了产业升级、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政府职能、外商直接投资等要素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将科技人员占劳动力比重作为自变量,将进出口总额和亿元以上商品交易额作为因变量,来量化研究全球价值链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逐渐朝向较高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水平的方向发展,将会极大地提升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效率。Li Feng(2020)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实证研究全球价值链升级对于产业结构创新可能带来的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活动人员占劳动力比重的增加,以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的增加,将会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效率与质量。另外,当一个国家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提高,将会进一步调整该区域内三大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效率,能够在不减少工业产值的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能源的消耗总量,从而有效地实现吸引外资、扩大就业、提高出口份额等多方面的收益。

从上述论述不难发现,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分析全球价值链对于某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的学者均普遍性地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能够有效地提高某国的产业经济附加值,而且通过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程度,进而可有效地推动企业技术产业高级化发展,并且大大强化企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提高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与人才链彼此间的紧密契合程度,进而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经济内涵式发展的影响

当前国内外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分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因。例如Stefania Milan(2020)基于近10 年间美国30 个城市的支柱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阵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于美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于技术进步而言,是美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因。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美国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战略,产业结构调整逐渐成为推动美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的动能。另外,Alexandre Pólvora(2020)的实证研究亦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之所以对某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特别是通过长期的趋势分析后发现,如果某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始终在高位徘徊,则必将显著推动某国经济的质量高速发展。同时该学者亦指出,技术进步是调节产业结构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的一类重要调节变量,随着技术进步程度的提高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转型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亦长期保持在正向稳定的水平上。考虑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错时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当前较多的学者纷纷从时空异质性的视角来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可能带来的差异化作用。例如,Moore、Horne、Doyon(2020)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利用欧盟近20年间的成员国的面板数据来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与程度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没有显著影响,而产业结构的内在合理化程度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经济阶段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三位学者指出,应重视产业结构的内生性状态,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即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产业结构的体制与机制优势,推动产业结构朝向更高端的价值链与产业链层级跃升。

(三)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内涵式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当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均认识到,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内涵式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7]。例如Stefania Milan(2020)指出,技术创新能够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该学者以德国近20年间的地级市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SBM模型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来衡量技术创新对于正向调节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发现,随着技术创新的速率、技术创新的规模和技术创新的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从整体上推动德国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上升,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William,Yu Chung Wang(2020)认为,技术创新具有较为显著的“创新投入产出陷阱”,即一旦达到某一技术创新的边际效益临界值,则其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正向调节作用将受到抑制。但是考虑到区域异质性和发展的阶段性,全球发展中国家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能够有效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Zheng Ziyan(2020)指出,由于技术创新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产品创新层面和工艺创新层面,能够有效地带动产业结构从产业链低端朝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因此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产业结构升级的质量和规模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在政府利好的产业政策引导下,能够进一步释放技术创新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驱动作用,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全新的动能。还有一部分国外学者指出,技术创新的空间集聚能够有效地提高产业结构要素的合理配置,并且随着技术创新一体化集聚的程度不断加强,某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Allan Dahl Andersen(2020)以欧盟地区数十个成员国作为研究样本,利用近15年间的欧盟成员国大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对象,考察技术创新空间集聚对于产业结构专业化、多元化和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技术创新通过推动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和一体化发展,进而能够显著地提升经济质量和规模。据此可见,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内涵式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引入技术创新这一调节变量,来定量分析全球价值链视域下产业结构演变与中国经济内涵式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实证分析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本文主要利用我国海关与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来实证分析某类企业在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前提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内涵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来计算293 个我国地级市层面的具体关联性表现程度。数据处理过程如下:

第一,对我国海关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整理。本文利用了2010—2019 年间我国海关数据库所公开的相关数据,此类数据详细记录了我国在企业层面的国际贸易数据,主要包括每笔的进出口贸易所属的8 位数HS 编码、进出口金额数量、进出口货源的交易类型、运输方式等指标。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针对性,本文首先剔除中国海关数据库中所记录的与本文实证研究无关的数据,而后再将海关出口与进口数据按照企业类型进行汇总。

第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本文主要选取国家统计局于2010—2019 年发布的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相关生产运营数据,并借鉴Calvo Sara(2020)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所发布的数据进行预处理,重点保留处于营业状态的制造企业与高技术企业,并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且赋值明显不合理的噪声变量。比如剔除一些关键指标缺失的数据,如缺失工业总产值数据、缺失固定资产数据、缺失工业增加值数据。另外剔除了企业规模较小的样本。

第三,数据匹配。由于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企业代码和海关贸易数据库中的相关税号存在不相适配的问题,且同一企业在两套数据库中的代码之间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很难进行直接的量化匹配。本文借鉴Takashi Sekiyama(2020)的研究成果,从两个方面对两类数据库进行数据适配。首先按照年度对两类数据库中的数据基于“企业名称”进行适配。由于样本企业在注册所在地登记时不允许重复使用名称,同时企业名称一般也不会出现统计错误的问题,因此按照企业名称进行数据库匹配具有较高的实效性与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年份中的注册名称可能会出现改变,同时新登记注册的企业也有可能会使用其他企业弃用的名称,因此结合注册企业所在地的行政区划和邮政编码对两类数据库中的企业数据进行深入的匹配。表1是两类数据库中数据的匹配情况。

(二)构建实证分析模型

为检验全球价值链视域下产业结构演变与中国经济内涵式发展间的关联关系,本文建立如下实证分析模型:

在式(1)中,i 取值范围为1,2,…,293,代表我国293个地级市;t取值范围为2010,2011,…,2019,代表样本分析年份,故本文的实证分析样本区间为2010—2019年我国29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SRit代表被解释变量,代表某个样本城市i在第t年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GVCit代表样本城市支柱型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嵌入度。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公式参考了Alexander Klein(2020)的研究成果,计量公式为:

表1 数据匹配情况

在式(2)中,Yi代表某类产业i 的年度总产值;Li代表某类产业i的总就业规模;n代表样本城市所拥有的产业部门总规模,主要按照三次产业进行分类,即n取值范围为1,2,3;Y和L分别代表样本城市中全部产业年度总产值和总就业规模。不难看出,随着SR数值的增加,样本城市中的产业结构愈发失衡。当SR取值为零时,此时样本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最高。

本文主要采用出口产品中的国外增加值比率来测度样本城市核心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另外,在计算样本城市核心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时,可能会涉及中间品和中间贸易商识别这两类问题。第一,中间品的识别。本文将加工贸易专业的进口产品都视为中间品。特别是对于一般贸易而言,本文首先将海关数据库中的HS产品编码进行转换,进而识别出某类进入产品中的中间品。另外,假设进口中间品同比例应用于国内销售的一般出口贸易。第二,识别中间贸易商。本文借鉴朱晟君、王翀(2018)的研究成果,通过测算样本城市GDP 增加值率的方法,来识别中间商贸易,并将其作为企业层面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加总到城市层面中去。另外参考向晓梅、吴伟萍(2018)的研究成果,利用每个企业进出口中间产品总和的加权数值来分析城市层面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度。考虑到很难精准识别中间贸易商,本文同时计算了修正和不修正中间贸易商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深度。另外,控制变量包括了影响样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其他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人均GDP、人力资本规模、技术创新效果、金融服务能力、FDI水平、政府政策支持程度、生产性服务转型以及信息化程度。为了进一步削减方差所可能带来的负向冲击,本文采用取对数的方式对控制变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另外,利用Hausman 检验来选择何类模型适用于控制变量的作用发挥。

三、实证结果与讨论

(一)全样本检验结果与讨论

表2 为全样本检验结果。其中,第(1)列和第(2)列中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并没有体现出修正中间贸易商的实证结果,而第(3)列与第(4)列则代表了修正中间贸易商的结果。从第(1)列至第(4)列的结果不难发现,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来测度全球价值链视域下产业结构升级与中国经济内涵式发展的关系,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作用系数大多为负值,这意味着随着我国各类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其对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均具有正向的影响,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几类研究假设的正确性。

从其他控制变量的实证分析结果能够发现:第一,随着经济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样本城市中各类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亦会得到显著提升。但是一旦经济发展程度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则会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一定的抑制冲击作用。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新旧产业之间的调整可能会进一步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失衡水平。第二,“技术创新效果”控制变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现阶段我国不同产业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第三,“人力资本规模”与“信息化程度”均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正向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这意味着随着人力资本存量与增量水平的增加,将不断地缩小我国不同城市各类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跃升。同样,随着我国生产性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处在技术层面高端、价值链高端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利好性资源支持,从而进一步缩小样本城市间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差距,极大地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中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受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程度最大。第四,FDI 和生产性服务水平的作用系数均为负值,FDI水平的增加,将会有效地缓解优势资本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错配矛盾,而生产性服务转型将会极大地解决第三产业在我国当前各类型产业结构中占比例失衡的问题,因此,FDI水平和生产性服务转型均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另外,从全样本检验结果中还能发现,“政府政策支持程度”控制变量的作用并不显著,这意味着当前我国政府正在较好地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能够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地有效履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保障责任。

表2 全样本检验结果

(二)分样本检验结果与讨论

由于当前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内涵式发展程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因此本文将全样本拆分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两类来进行分样本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的第(1)列至第(4)列的实证结果发现,随着分样本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高,其对产业的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影响均为负值,这也再次直接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全部研究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其他控制变量的实证分析结果与全样本的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后本文按照城市GDP规模将全样本分成大型城市和小型城市两大类进行分样本检验,表4中的第(5)至第(8)列的估计结果表明,在城市维度的子样本检验中,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作用系数仍为负值。这意味着随着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不断提高,其仍然能够显著地推动城市样本产业结构升级。

(三)稳健性检验结果

第一,采用不同指标来检验全球价值链视域下我国293 个地级市样本中产业结构升级合理化程度。参考魏旭(2018)的研究成果,利用泰尔指数来科学分析样本城市中产业结构升级合理化水平,计量公式如公式(3)所示:

公式(3)中变量所代表的含义与公式(2)基本相同,且TL取值越大,则代表产业结构越不合理,这意味着TL 是测度产业结构升级合理化程度的逆向指标。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可知全球价值链嵌入度的作用路径系数值仍为负值。

第二,剔除样本离群值。本文在去除了产业结构升级合理化最大与最小的两类极值之后,对初始实证分析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表4 中的第(3)列和第(4)列结果直观显示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度的系数仍显著为负。

第三,修正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生性。本文借鉴张彬(2018)的研究成果,基于样本城市所在地理区域的特征来针对性遴选工具变量。利用样本城市国际贸易的可达性程度作为测度及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工具变量。海外市场国际贸易市场可达性可通过样本城市距离我国年均港口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平均距离来进行测度。本文主要采用两类方式来计算国际贸易市场的空间可达距离:一是采用各样本城市距离排名前十的港口平均地理距离进行测度;二是通过各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作为计算各样本城市与其之间的平均地理距离。这意味着如果这一数值水平越高,则其国际贸易市场可达性程度便会越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国际贸易市场可达性强度主要取决于样本城市距离排名前十港口的平均地理距离,这是由样本城市所在的地理区位所决定的,这在逻辑上可以满足工具变量的条件,因此利用上述两个工具变量。接着,本文采用基于固定效应的最小二乘法对实证分析模型进行估计。表4中的第(5)列和第(6)列表明,即便是修正了全球价值链嵌入了内生性的条件下,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系数仍然显著为负。其中第(5)列和第(6)列中的检验统计结果均不显著。这意味着本文所选取的两类工具变量都是外生且有效的。表明在利用不同指标、剔除样本离群值、修正嵌入全球价值链等条件下来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情况下,产业结构升级与中国经济内涵式发展之间具有极强的正向相关的关联性。

表3 分样本检验结果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2010—2019 年293 个地级市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视域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内涵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测算,并利用中国海关贸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合理化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可以引致人力资本再配置与扩散效应双重效应,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朝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的全样本检验、分样本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的实证结果均表明,随着样本城市全球价值链嵌入度水平的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水平也将持续提升,这一结论在分区域和分城市等级样本中也是成立的。另外,在通过多元化的指标来计算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水平,剔除样本离群值和修正全球价值链嵌入变量的内生性后,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于推动样本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促进作用是具有较强稳健性的,且不随着时间演变的变化而变化。本文的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结果亦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在人力资本再配置与技术扩散的双重作用下,能够有效地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程度。这意味着在当前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应该不断提高支柱型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深度和广度,以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水平[8]。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要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嵌入所引致的人力资本再配置与技术创新扩散双重效应,积极支持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并科学利用嵌入全球价值链所带来的行业间技术扩散效应,提高技术创新在我国不同产业区域和不同企业中的投入产出效率[9]。

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

(二)对策建议

第一,深刻认识嵌入全球价值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在驱动结构和时空演进路径,从塑造动态核心竞争优势的角度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实现内涵式发展。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在不同的城市样本、时空环境、人文条件、技术水平、贸易格局和经济周期的条件下,均具有较大差异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在驱动结构或失控演进路径。这意味着空间优化、规模优化和要素升级是促进我国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升级的重要动因。而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是产业结构在空间范围内的生产要素集聚优化,其突出表现为企业技术、人力及知识等有形及无形资源能力重构,亦是企业价值网络形成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提升速率,同时对于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国应重视规模变化与空间优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促进作用,深刻认识到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规律是从低端产业、低加工度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向高端产业、高加工度和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方向发展。认识到要素升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加快推动我国城市群内优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辅助动力。更为重要的是,需求结构、产业政策、制度创新也决定了我国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方向,特别是特定区域内的需求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会导致大量的新兴企业进入和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进而衍生出对于空间要素的全新需求,可以推动原有企业在微观层面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另外还应认识到产业政策在推动不同区域范围内以及不同城市样本中产业结构升级中所应扮演的角色。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政府的产业支持政策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明显正向的激励性效果。因此,应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利用产业政策促进在不同城市群中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以不断提高原有产业升级路径的强度和广度,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第二,我国各地区应在全球价值链深度整合的条件下,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升级,并进一步完善市场出清管理机制,以促进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的产业实现跨越式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不同城市现有的产业累积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产业升级的方向,因此我国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优势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因地制宜地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实施。同时我国各省域应在积极响应党中央所提出的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盘点自身现有的技术创新情况,对自身的技术积累水平进行清晰的认识,并结合自身支柱型产业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合适的新技术与新产业作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主攻方向。要重点关注技术能力的积累,加大力度对优势产业升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原研发”式创新,并不断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局部产业之间的关联性,防止出现由于产业转型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试错成本增加的矛盾。另外,由于当前我国存在较为显著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对于欠发达地区在产业演变转型升级中对于资源禀赋的路径依赖程度较小,这就意味着我国不同省级区域应该尊重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客观规律,引导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利用完备的网络体系,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和技术要素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并持续地释放在产品创新、集成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引领性作用。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而言,一方面要出台相关利好的产业政策鼓励其集中优势的资源禀赋,利用自身的特色技术和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经济新增长点培育效能的新技术产业,打好产业基础;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发挥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所引致的技术正向外溢效应,与欠发达地区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在全局的角度更有效地推动我国整体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传统产业虽然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占用了较多的核心资源,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极大限制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信息技术产业所需要的资源和技术禀赋,因此我国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朝向技术层面高端和价值链层面高端的方向发展,进而不断地促进落后产业实现市场出清。一是要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迫使落后的产业释放自身长期占有的资源,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源支撑。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对我国不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突破,针对其发展专业化的技术和能力进行专门的技术积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促进产业实现跨越式升级,最终提升我国支柱性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健全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

第三,应把握全球价值链体系重构过程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创建国际区域价值链(IRVC),实现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新一轮的全球工业革命正在袭来,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一定是朝向智能制造、低碳绿色、网络化制造和定制化制造方向发展。为了不断地巩固我国支柱性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并积极培育本国的产业发展全新增长点,我国应当在完善国内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紧密对接全球产业链体系。另外,为了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我国还需要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朝向精益化、智能化、绿色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进而不断朝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具体而言,我国应当在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不断协同推进产业升级。首先在产业层面,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已经使我国的产业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增长时期,为了彻底摆脱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发展的零和博弈,我国需要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实现从高成本、低价值链层级转向高效率、高价值链层级。但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支柱型制造业已经实现了产品和工艺层面的升级,但当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为了获取更高水平升级的发展空间,我国还应该将产业资源从初始的低附加值环节朝向具有高增值效应的产业链环节投放。因此,我国高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应当充分利用好“价值多环流体系”,并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契机,辅助我国不同城市中的支柱型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优势。

猜你喜欢
合理化价值链产业结构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合理化建议为交通企业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