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结合视频操作教学方法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0-09-28 01:36方红群唐红钱颖吉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入专科案例

方红群, 唐红, 钱颖吉

护士规范化培训是完善毕业后护理教育,培养临床护理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1]。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制度并有效实施,对新入职护士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形成职业价值观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产生积极的影响[2]。传统的培训模式多为教师以课件形式集中授课,但授课内容多与临床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授课方式束缚新入职护士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3]。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具体案例,创设情境,以问题为教学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4-5]。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6]主要针对于综合医院,对专科医院的相关内容与要求缺乏明确指引。我院自2014年以来,依据当前政策启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由于康复专业的特殊性,开展过程中,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标准等缺乏专科特色的规范化培训体系。鉴此,我院护理部参照《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为建立康复医院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和方案进行探索与改进,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和2018年统一招聘的新入职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全日制护理专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②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③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因离职或请假超过一周不能完成本研究者。2017年新入职的23名护士设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1~24(21.96±0.88)岁;本科3名,大专20名。2018年新入职的22名护士为试验组,均为女性;年龄20~24(21.95±1.05)岁;本科2名,大专20名。两组新入职护士年龄、学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护理部组织规范化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并实施,岗前培训阶段时间为3个月。两组新入职护士入科前(第1周)接受护理部的公共知识培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职业素养、院感防控、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护患沟通及护理文书等。入科后(第2~13周)由带教教师根据科内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临床带教。

1.2.1 对照组

护理部将岗前培训教学任务分配给指定的带教教师准备教案,对全体新入职护士采用集中授课与临床操作示范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培训内容主要为康复护理学基础理论和护理操作技术等。基础理论以《康复护理学》为培训主干,授课教师自制课件,对康复科常见疾病实施课堂教学。康复护理操作技术由带教教师在示教室进行操作示范后,新护士自行练习。每周集中培训一天。

1.2.2 试验组

1.2.2.1 成立教学质量控制组 组建由1名护理部副主任为组长、2名护士长为副组长、4名康复专科护士为主导的教学质量控制小组,制定小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①培训师资的选拔与师资培训;②制订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考核标准;③课程设置、策划实施;④组织监管、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

1.2.2.2 培训师资的选拔 采取自愿报名、全院竞聘的形式,选取护师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10年以上康复护理工作、有临床带教经验并取得带教教师资格者担任授课教师。

1.2.2.3 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学时、培训方式、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教学质控小组根据培训内容的难易和实用程度制定合理的学时数,并规定要求掌握的程度。按照岗前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制定并完善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岗前培训期间培训内容和考核成绩记录在手册。①培训内容。教学质控小组按照本院分层级护理管理目标和计划,在现状调查、参考文献、小组讨论基础上[7],构建科学、实用、适合康复医院新入职护士的岗前培训内容。康复护理理论包括常见康复科疾病如脑卒中、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肌肉骨骼疾病、烧伤及危重患者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评估技术,伤口、管道的评估和管理,饮食及营养的管理,康复病区的安全管理与意外事件的处理等。康复护理操作技术包括体位摆放、体位转移、床椅转移、偏瘫医疗体操、间歇性导尿技术、有效排痰及呼吸功能训练、神经源性膀胱和直肠功能训练、吞咽摄食训练、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技术等。②专科培训课程的制定。根据授课教师所在的科室特点和专业特长,合理分配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按培训内容及要求编写相关案例,根据疾病类型或病程分期,创设多个与病例相符的具体场景,恰当地将理论知识点转换为直观、形象的情境模拟。再结合临床案例完成相关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教学视频的录制,作为同步操作教学课件。以脑卒中的康复护理为例,案例编写者根据脑卒中的发展过程,设置出软瘫期、痉挛期、恢复期3个阶段的典型案例,将各期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功能障碍概括其中,并制作同阶段的相关护理操作视频,如软瘫期的早期康复护理介入、体位摆放、洼田饮水试验方法、被动功能训练,痉挛期及恢复期的体位转移、主动功能训练、床椅转移、吞咽摄食训练、ADL训练技术及医疗体操等。最后设定案例中需布置的作业及相关问题,如脑卒中后患者运动、感觉、言语、吞咽、认知、心理、ADL等功能障碍的评估方法、康复训练、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等。案例编写及视频录制结束后,由教学质控小组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直至合格。

1.2.2.4 培训阶段 以案例教学结合视频操作教学方法,按照培训计划中的课时安排集中学习。22名新入职护士随机分为4个小组,授课教师提前1周将所编写案例的相关资料分别交给各小组,指导相关基础知识如生理、病理、临床表现、诊疗、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知识的预习。新入职护士根据布置的问题分工合作,通过查阅图书、数据库等自学完成预习并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授课过程分为5个阶段:①授课教师展示案例相关资料并穿插播放护理操作视频;②师生共同回顾并复习相关知识点;③新入职护士依据课前布置的问题分工,各自进行案例分析,汇报小组解答成果,提出疑难问题课堂探讨;④授课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并提出额外问题[8],指出授课重点,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⑤授课教师对涉及的新问题或相关延伸的知识点布置作业,作为课后的思考题。当天授课完毕,教师评估各小组知识点掌握情况及解决问题能力,总结此次课程的经验教训。教学课件及相关视频分发给新入职护士个人,护士根据各自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巩固学习。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和汇总后,交给授课教师或教学质控小组集中解答。

1.2.2.5 培训考核 培训结束,由教学质控小组组织对新入职护士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包括康复专科理论、操作技术考核和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价[9]。带教教师、护士长及教学质控小组对其评价合格,达到制定的考核标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

1.3 效果评价

1.3.1 康复理论测试

培训结束后,对新入职护士进行康复理论知识闭卷测试,试题均从《康复护理学》培训题库中抽取, 所考察的知识面及难度系数相当。总分100分,70分为及格。

1.3.2 康复专科护理操作考核

主要项目包括抗痉挛体位摆放、体位转移技术、偏瘫医疗体操、穿脱衣裤训练、清洁导尿技术等5项。操作考核由4名康复专科护士统一评分,评分标准为教学质控小组制定的《康复专科护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总分100分,80分为及格。

1.3.3 综合能力评价

由各科室护士长、带教教师对新入职护士培训期间的表现做出评价,将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各指标进行综合能力考核。总分100分,80分为及格。

1.3.4 教学质量评价

参考有关文献[10-12],自行设计教学质量评价量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4个维度,共1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赋值1~4分。该问卷内容Cronbach’s a系数为0.82,效度指数为0.86。由护理部组织在培训结束后集中发放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解释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受试者独立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新入职护士考核成绩及综合能力评价比较

两组考核成绩及综合能力评价均及格。试验组康复理论成绩为(82.18±3.40)分,专科操作考核成绩为(86.86±3.04)分,综合能力评价为(90.14±2.6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7.26±4.01)分、(83.22±2.33)分、(85.87±2.97)分](均P<0.01),见表1。

表1 两组新入职护士考核成绩及综合能力评价比较(分,

2.2 两组新入职护士对教学质量评价比较

试验组对教学质量评价总均分为(3.53±0.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0±1.14)分(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入职护士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得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案例教学法使新入职护士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水平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护士康复理论、专科操作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护理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授课以“单病护理”为培训主干,对神经、运动、呼吸、循环等系统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实施理论教学,授课以“教”为主,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新入职护士在理论学习中无实践操作,很难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康复护理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康复科案例教学法采用案例撰写、情景模拟、专科操作同阶段演示等作为主要方式[8],新入职护士提前预习,分析案例,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收集资料,小组讨论制定解决策略。案例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大量的专业知识,穿插了大量案例和情境中的操作视频,真正将理论和实践连接起来,使新入职护士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水平提升,从而实现较优的教学效果。

3.2 案例教学培训课程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综合医院的规范化培训内容应用于专科医院,会造成培训内容与实际临床应用脱离,严重影响培训质量[13]。康复护理是护理学与康复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教学质控小组参照《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在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康复专科护理知识,建立具有康复专科特色的新入职护士培训制度和方案,构建完善合理的案例体系。新设定的教学课程以康复科临床常见病例为主,以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为载体,结合护理岗位特点,重整了培训内容[1]。新的培训内容结构优化,更加关注知识的架构和新护士的认知能力,将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基础知识与临床专科实践过渡中起到桥梁作用,从而使护理培训临床化[14]。

3.3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训计划的落实,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新入职护士对“教学目标清晰、内容丰富”、“符合学习者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施教”、“讲解思路清晰、操作规范熟练”、“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联系”、“有利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能动性”等8个条目和教学质量总分的评价均高于照组(P<0.05),说明新护士对新的教学活动满意度较高。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中融入病程各阶段特定的场景,使护士可模拟解决实际临床护理中发生的各个阶段的问题,将抽象的知识转向实际应用,加强护士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结合视频操作演示过程中,示范者操作流程清晰,动作规范一致,节省了操作者的时间,避免了实际演练中出现的误差,且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便于巩固理解。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对护生理论知识细致讲解的同时融合实际操作,注重护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达到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新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灌注式”教学,让新护士参与整个过程,面对病例的发展阶段,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最终作出护理决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案例中穿插大量的操作情境,需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体现护理人文关怀,提高了护患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各科室护士长、带教教师对新入职护士临床技能、工作态度、沟通技巧和应急能力等综合评价提高,使新入职护士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动性,从而提高了新入职护士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对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了我院护士康复专科临床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改进,值得在其他学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借鉴与推广。本研究因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授课能力、课堂领导能力、教案制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很难达到同质化管理,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教案编写质量,强化师资建设等,更好地保证规范化培训质量,为康复医院建立专科特色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新入专科案例
新入职幼儿教师安全素养提升途径研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新入职辅导员角色适应之管见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新入园幼儿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