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新京”“在满师范学校”发展变迁研究

2020-10-15 01:34王文丽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伪满洲国关东师范学校

王文丽

(伪满皇宫博物院 文物保护部,吉林 长春 130051)

1904—1905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争夺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最终日本获胜。通过战争及其战后签订的《朴茨茅斯和约》,使远东地区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由此发生改变,从此以后,日本确定了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及朝鲜地区的优势,亦为发动九一八事变奠定了基础。随着日本人大量涌入中国东北,如何对这些日本人及其子女实施教育,成为日本关东局的一个工作重点。为此,关东局在“南满”地区建立了多所师范学校,招收对象为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日本人及其子女。这些学校不同于伪满洲国时期师范学校,日本人称其为“在满师范学校”。它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从另一个视角阐释了日本从文化教育领域入手奴役中国东北殖民侵略的险恶用心。

一、日本在东北地区设立“在满师范学校”的原因

日俄战争后,日本首先侵占了中国的旅顺大连地区(旅大地区),沿用沙皇俄国对这一地区的称谓——“关东州”。为了攫取利益,甚至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政府开始对中国东北实施移民政策,数以万计的日本人移民来到“关东州”。

表1 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增长的情况 单位:万人

为了加强对移民中国东北的日本人及其子女实施良好的教育,为占领与“开发”东北培养人才,日本殖民当局在“关东州”建立了大量的日本人学校。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建立这些学校的宗旨就是对日本青少年在日后“开发满蒙”委以重任和使命。

1910年7月,关东都督府颁布的训谕《关于教育工作告谕学校教职员和学生》指出:各校的教职员、学生们应当深刻认识“各自的一切行为都与日本帝国的体面息息相关,时刻谨记把关东州的历史业绩发扬光大,望大家体察领悟,立身报国。”为实现培养“开发满蒙殖民人才的需求”,日本关东局要求学生“以满蒙为家”,“随土而安”,为此关东局制定并实施了学校教育“地方化”、“乡土化”等相应措施,使得学生们受教育程度优于日本国内,吸引更多的日本青少年移居中国。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东北。这一时期进入到东北的日本人不仅有一些随军家属及其子女,更多的是大量的日本移民,日本当局便更加紧了对日本青少年的教育。1934年12月,由新设立的关东局官房(即办公厅)和“在满教务部”管理在伪满洲国及“关东州”的日本人教育问题[1]。两年后,日本又设立了“在满日本人教育调查委员会”。“翌年4月19日,随之发布《关于在满日本人教育委员会决定案》,围绕教育方针、纲领和实施要领,设计构建实施殖民主义教育、培养侵略者的方案。”[1]

1941年前后,日本对东北的侵略不断加深,大量的日本移民、开拓团纷纷涌入,“随着开拓地在满国民学校的快速增加,以开拓地教育为重点,关东局在满教务部积极筹划在新京建立师范学校,4月,在新京设置了在满师范学校。”[2]《关东局要览》对该学校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述,其中师生情况为“班级设为5个,学生招收157人,教职员工为16人。”该学校虽然校址设在“新京”(今长春),但其招生则面向整个伪满洲国的日本人。据1942年的日语版《新京の概况》一书记载:“满洲国”内的日本人教育事项,是在驻满日本大使馆的监督指导之下,由日本人学校组合、联合会等具体主管经营。

表2 当时在“新京”(今长春)招收日本人的学校数量(所)

表2所列中等办学层次的“师范学校”就是指“新京”“在满师范学校”。这样,“新京”就成为“在满师范学校”等日本学校的集中地。大量日本学生涌向这里。1943年3月末,日本政府颁布敕令《在关东州及满洲国帝国臣民教育令》。时任日本驻伪满特命全权大使梅津美治郎签署了《告谕》,强调:该《教育令》制定的“精神主干”是“教育的实施必须适应当地实际”,“以彻底至诚尽忠的精神培养皇国民为大本——在关东州及满洲国的皇民教育的本义亦实在于此”。可见,日本当局对生活在伪满洲国的日本人的教育问题是极其重视的,并上升到“皇民教育”精神层面。“在满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去其他日本学校担任老师,将自己所受到的“皇民教育”和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理念再灌输给日本儿童或青少年。由此可见,“在满师范学校”是日本占领当局殖民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殖民思想的重要输出地。

二、“新京”“在满师范学校”的建设选址与学校管理

“新京”“在满师范学校”的校址位于现在的“绿园大街1栋”,在当时可以说环境是上风上水,宜人宜居,日本当局选定这里作为校址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长春地处东北边陲,清朝初年一直实行“封禁”政策,直到清乾隆朝以后,这里的土地才被大量开发,人口也有了较大增加。到二十世纪30年代,长春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中心。

表3 形成的区域中心

受当时城市建设规模的影响,除上述三个区域外,其余地区依然是荒芜的旷野,尤其是地处长春西部区域的绿园一带,始终处于地广人稀、任其自然发展的状态。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后,选择长春作为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都城”,这样的境况才得以改变。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开始对其都城“新京”进行规划。1932年11月,关东军特务部、满铁经济调查会及伪满洲国联合商讨制定了《新京都市计划图》,经过开发建设后,“以崭新的现代都市面貌被描画、设计出来。”[3]在此计划图中,“绿园至长纺一带是伪皇宫宫廷府预留地”。[4]

从1932年开始,日本操控下的伪满洲国开始启动“新京”一期建设工程,其中“西部街区,也就是如今绿园区的范围内,赛马场、高尔夫球场等高端娱乐场所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这里开始成为伪满权贵名媛聚集的休闲之地,一时间热闹不已。”[5]经过几年的建设,昔日寂寥的长春西部地区,不仅人口有了较大的增加,而且经济日渐繁华,自然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地区开始以绿植茂密、水系丰富,环境宜人而著称。所以,当时许多日本官员集中居住在这里,至今这里还有“官舍”、“和乐街”之类的老地名。因日本人集中居住在绿园一带,在这里建学校,方便学生上学,成为建校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且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校址就选在了这里。于是,日本人赶走这里的居民,建立了“在满师范学校”。

在寻找“新京”“在满师范学校”旧址时,70多岁的张姓老先生告诉笔者,他们的家当初就住“师范学校”的院里。他的父亲常和他们回忆起被日本人赶出家园的事:1940年前后,日本人看重了他们家住的这块地,强行把他们家和一些邻居搬到离此两公里远的郊外。后来日本的学校建成,他的父亲还常回到原本是自己家的地方看看。父亲告诉张老先生:“日本人的学生经常在校园里练刺刀,不让中国人到跟前看。”“在满师范学校”前后两栋大楼,前栋是教学楼,后栋是师生宿舍楼。中间是操场,操场两边是连接前后楼的回廊,回廊和操场间是大片的树林。日本学生在这所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的学校里读书学习,享受着中国土地和人民的供养。

日伪当局有指定的专门机构来管理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在满师范学校”及其它专门为日本人建立的学校。1934年的12月末,日本在伪满洲国“新京”设立的关东局,其性质就是殖民统治中国东北的机构,是日本侵略者统治“满洲”的最高行政机构,其中为日本培养殖民统治者的“在满师范学校”也由其统归管理。1940年4月,日本在伪满洲国“设在满教育部,以掌管日本设在伪满洲国内的神社及教育行政相关事宜。”[1]

日本关东局严格按照日本国内学校的管理规程来管理伪满洲国的日本人学校,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日本学生必须接受军事训练。前文张老先生的父亲看到的“在满师范学校”学生平时军事训练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练习“拼刺刀”。这一训练,对学生掌握军事技能,日后成为殖民东北的统治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新京”“在满师范学校”的遗址变迁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战败投降和伪满洲国倒台,“新京”“在满师范学校”与其它日本学校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师生被遣散,一部分学校旧址空置那里受风雨的侵蚀,一部分被中国政府收为它用。1953年夏,根据中央的决定,在长春西南部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当时称“652厂”),一汽最早的建设者们进驻了伪满洲国时期“在满师范学校”大楼及周边建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中国建设运动。

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开始以后,为了确保这一重要工程的建设完满,中共中央从全国各地调来两万余名建设大军,建设者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因陋就简,“修复伪满时期留下的‘875大楼’‘师范大楼’,作为建厂指挥中心,改建作为职工医院的‘白楼’、……,供职工临时居住的‘四联’‘绿园’‘孟家屯’等简易宿舍,接收了部分企业供职工实习等,这些就是最初的施工现场的设施。”[6]2013年6月30日出版的《城市晚报》,发表邵梁、董竞琦《一汽筹备建厂时曾叫“六五二”》文章,文中也提到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初期使用“在满师范学校”的情况文章回忆说:在筹备建厂的四年时间,一汽厂部曾多次搬家。建厂之后,搬至现在新建的办公楼。[7]一汽建设者进驻“在满师范学校”旧址大楼后,也几经变迁。据记载:1953年1月,652厂组建卫生科;1953年5月,建立卫生所;1953年11月5日,“在满师范大楼”旁边的“绿园灰楼”组建“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1957年厂职工医院住院部从绿园灰楼迁至绿园大街1栋(伪满时期师范大楼);直到1975年8月,职工医院的大部分从“在满师范大楼”旧址迁至东风大街67号现院址(现为东风大街2643号)[5]。如今,长春的“在满师范学校”旧址里,已经成为一汽总医院的一部分,一汽的职工们在这里病休疗养。“在满师范学校”的几栋大楼及附属建筑因为风雨的侵蚀已经破旧坍塌,在本世纪初被完全拆除掉。

“在满师范学校”是日本通过强行侵略、奴化教育的形式,对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重要标志,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重要载体,研究“在满师范学校”及其在日本殖民侵略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伪满洲国关东师范学校
关东汉子
关东汉子
王莹作品
高申作品
关东找工作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铁蹄下的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占东北罪行纪实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
双生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