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染病防控中政府财力资源配置情况分析

2020-10-15 01:55李伯阳
卫生软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财力资源配置死亡率

刘 俐,邓 晶,郝 模,李伯阳,蒲 川

(1.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16;2.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0;4.健康相关重大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0032;5.健康相关重大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重医分中心,重庆 400016)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其具有明显的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属性及正外部性特征[1],决定了其必须要靠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做主要支撑[2]。政府在传染病领域的财力资源配置情况直接影响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社会效应的大小。

本研究结合反映传染病防控效果最直接的指标传染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分析政府在传染病防控中财政投入的适宜程度。同时,考虑到政府卫生支出对健康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政府应将医疗卫生资金投入到健康绩效相对较高的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促进卫生投入对人口健康的总体改善效果[3],因此选取广西作为研究区域。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由于地形气候复杂多样、边境经贸发展加快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传染病流行问题较为突出[4],具有典型性。对广西传染病防控领域财力资源配置的情况进行分析,不仅对于地区传染病防控财力资源配置具有指导性,也对国家层面促进传染病防控财力资源配置优化,最大化发挥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指标描述

1.1 指标解释

研究所用的评价指标主要为传染病死亡率、传染病领域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指标。其中,财力资源配置进一步表达为传染病领域一级指标包括:政府财力主导程度(评价是否明确政府在财政投入中的主体责任,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是否最大)、财力投入总量适宜程度(评价财政投入总量是否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能满足卫生需要,是否能改善卫生现状)、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状态(评价财政投入是否随意性较大,是否有相关规定保证财政投入保持水平增长)3个二级指标。

1.2 指标作用路径

基于投入—过程—结果的分析方法,由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可知,调动传染病工作人力、物力、信息等其它资源的保障,从而运用行政手段保证相关组织有效运行,在传染病防控服务过程中提供一切支持,最终实现降低传染病死亡率。而财力资源配置的适宜程度则要以政府主导为前提,才能保障财力投入的总量极其稳定增长。

1.3 指标量化方法

本文采用“五分度评分法”半定量评判资源配置情况,对相关检索文献进行评价,给出相应评分。对文献中涉及到的传染病财力资源政府未占主导地位的严重程度,传染病投入总量不足严重程度、传染病财力投入随意性严重程度的描述进行量化,具体评分如下:0分为“不存在问题”,定量描述为无差距缺口/超过对比标准,定性描述为“充足”“已经解决”“达到(超出)标准(要求)”;5分为“非常严重”,定量描述为差距缺口>80%,定性描述为“极其(极度)缺乏(薄弱)”“差距(缺口)巨大”“所占比重极低”“非常不健全”等表述;其它则位于两者之间。为确保数据收集和摘录的一致性,课题组采用不同成员分别阅读和摘录同一批文献的方式进行重叠测量,收集的资料具有很好的可信度。根据赋分结果分析不同等级评分的构成比,进而计算得到传染病工作财力政府主导不足、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稳定增长状态不佳严重程度评分,将严重程度指标进行“正向”转化,计算得到政府在传染病领域财力主导程度值(%)、财力投入总量适宜程度值(%)、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状态值(%)。采用本课题组中专家对各评价内容在指标中所占的权重,进而得出广西在传染病领域财力资源配置的适宜程度(%)。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传染病死亡率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统计年鉴、广西政府工作统计公报。利用评价内容的相关字段系统(穷尽)地检索相关文献,筛选2000-2017年所有涉及传染病防控政府财力投入的相关文献,最终得到15篇政府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评价的文献。

2.2 方法

本研究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广西传染病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和传染病死亡率进行现状和趋势分析,揭露其存在的问题,结合文献研究法探讨原因,并提出提高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的可行性建议。运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广西财力资源配置和传染病死亡率的关系,根据其存在的关系,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性建议。

3 结果

3.1 广西传染病领域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

政府财政投入主导程度:广西政府在传染病领域财政投入中主导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除2006年突降至40%以外,2000-2012年主导程度基本保持在60%的水平;2012年以后,政府财力主导程度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由60%下降至46.7%,总体下降了13.3%,见图1。

财政投入总量适宜程度:广西传染病领域财力投入总量适宜程度基本不变,2000-2005年呈40%平稳趋势,2006突升至60%,2007年又降为40%,之后一直保持在40%的水平,见图1。

财力投入稳定增长状态:广西传染病领域财力投入稳定增长状态在2000-2009年一直保持80%的较高水平,2009年之后开始下降,从80%下降到70%,下降了10%。表明传染病领域财力投入稳定性有所减弱,见图1。

图1 广西传染病政府财政投入变化趋势图

3.2 政府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及传染病死亡率分析

3.2.1 发展趋势分析

广西2000-2017年传染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2000-2012年广西报告传染病死亡率呈不断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0.72/10万上升到2012年的7.62/10万,上升了10倍左右,其中2008年以后上升幅度加大,年均增长率为28.3%。2012-2017年传染病死亡率有所下降,从7.62/10万下降至6.14/10万,总体下降了19.4%,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见图2。2000-2017年政府在传染病领域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并在2009年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见图2。

注:传染病指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图2 广西传染病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与传染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图

3.2.2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当广西传染病领域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较高时,传染病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之后,适宜程度明显降低,传染病死亡也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研究对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和传染病死亡率进行秩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广西传染病政府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与传染病死亡率相关系数为-0.789(P<0.01),说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强;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广西传染病政府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对传染病死亡率有负向影响(P<0.01),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对传染病死亡率变化的解释程度为54.4%(决定系数=0.544)。

4 结论与讨论

4.1 广西传染病领域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有待改善

4.1.1 政府传染病财力投入主导程度有所减弱

政府对传染病的财政支出有所减弱。广西传染病领域政府财力主导程度在2012年以后开始缓慢下降,在新医改之后,随着社会支出的增加,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不断缩小。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发现,随着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到2013年底,广西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在97%以上,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卫生支出占比为38.06%、31.62%、30.32%[5],这说明政府在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主体角色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其中个人卫生支出(不超过30%)占比较高,政府财政主导程度有所减弱。

4.1.2 传染病财力投入总量不足

广西在传染病领域财政投入总量不足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广西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传染病防控的投入,但受限于地方财力,财政投入“重疫情处置、轻日常工作、财神跟着瘟神走”的现象比较普遍[6]。这说明广西将本就量小的财政投入多用于传染病疫情爆发之后的事后处理与控制工作,而轻传染病预防支出,从而导致疫情范围更广,危害程度加大,反过来需要更多资金投入到疫情的控制与补救中,使广西传染病财力投入总量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此外,对卫生人力的财力投入直接影响着传染病防控工作效果。随着物价指数的上升和卫生服务成本的成倍提高,广西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价格却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卫生技术人员的服务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7]。这从侧面反映出广西对卫生人力特别是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有待提升,对疾病防控补贴不足。由图2可知,2006年政府在传染病领域财力投入主导程度下降到60%,适宜程度却上升到60%,说明有其它资金(如社会、个人卫生支出)涌入到传染病防控领域。

4.1.3 传染病财力投入稳定性不足

广西传染病领域财力投入稳定性有所减弱,传染病政府财力投入稳定增长状态从2009年之后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自医改以来,随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某省(区)的投入由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方面逐步扩大到精神卫生、职业卫生等方面[8],投入范围的扩大,集中在传染病领域的投入就相对减少,从而导致政府对传染病财力投入稳定性有所减弱。政府财政投入要保持稳定增长水平,离不开相关法规的保障以及机制的健全,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强制性规定,而且卫生经费投入水平的确定主要是经验性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并没有保证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9],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财力资源配置的稳定性。

4.2 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的改善可推动传染病死亡率的下降

广西传染病领域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广西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还有待改进。广西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和人口的高速流动,传染病的传播速度进一步提高,新老传染病交织的问题显得更加严峻[10]。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因其不确定性使人们无法采取特异性预防和控制措施[11],从而造成传染病的识别和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使传染病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跟不上传染病的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其中财力投入总量适宜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是造成传染病领域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低下的重要原因。传染病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与传染病死亡率存在显著负向相关,提示要降低传染病死亡率,就要提高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而提高适宜程度的关键是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量。对传染病病源的正确识别及诊断是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关键,但在广西尚有50.0%以上乡镇卫生院缺乏对甲类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等致病源的识别能力[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难以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行及检验能力的提高。且广西边境地区95.5%的县级CDC没有设立独立的卫生应急部门,均是挂靠在其它业务科室[12],进一步说明广西对传染病防控投入不足,财力资源配置效果有待改进。

5 建议

财力资源是公共卫生机构正常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人力、物力等其他资源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健康结果的产生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1)逐步增大政府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的比重(大于40%),降低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个人支出<30%),保证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传染病防控中的主体地位。(2)应增加卫生筹资来源,提高传染病防控领域投入总量,以带动整个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的提高;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传染病的预防及日常卫生等,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进一步的恶化;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服务项目价格,并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3)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地方传染病的专项支持力度,以弥补地方财力不足;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以法律手段保障传染病防控经费足额到位,明确传染病防控中各部门的责任,从而建立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应提高人群教育文化水平,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宣传,增强其预防保健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对传染病的防治能力。

猜你喜欢
财力资源配置死亡率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来源分解及动态演进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结算财力
结算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