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业互联网趋势下的平台型银行

2020-10-28 07:03何少君
经济视野 2020年14期
关键词:生态圈区块企业

文| 何少君

引言

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产能交换,但目前产业互联网模式仍不成熟。与传统消费互联网不同,产业互联网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以产业企业为核心,建立在产能的交换、记录和交易的基础上。虽互联网巨头、企业龙头都在积极探索有益模式,但产业互联网在目前仍处起步阶段,模式上也多为传统模式的“线上化”。

“IoT+区块链”的技术平台模式将成为我行突围的关键。我行可利用自身“信用优势”,基于产业链搭建起一个能对接多方、流程可控的“IoT+区块链”平台——通过IoT终端锁定企业真实数据,同时上链企业数据、利用区块链保证数据私密和不可篡改。依靠技术输出,邀请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上链,吸引到产业内更多的外围企业,在助力产业互联网化的同时,获取到打入企业和产业链的接口和渠道。

自身研发+外部合作建立技术门槛,依托股东优势切入产业链发展。现阶段,我行应大力研发区块链技术,按照“安全+授权”的原则打造排他性的产业互联网区块链平台,抢占区块链技术先机,同时与IoT终端企业合作绑定,对接区块链系统,成为产业互联网优势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在业务推广方面,应利用好股东资源优势,了解产业需求,设计出敏捷变动的产品,寻找介入的合适接口。

产业互联网已成为如今热议的新词,也是人们翘首以盼的互联网进化的新业态——与传统互联网基于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模式不同,产业互联网交易的并非产品或服务,而是产能,其产生的数据也非实物交割、位置以及参与者的行为数据,而是生产、供应、物流,以及产能利用等产业数据。

换句话说,产业互联网所产生的交易,是产业资源的配置优化,而产业互联网所产生的数据,也是目前大数据领域最为稀缺的企业行为数据,有了产业互联网,企业间可以更好的调配资源,减少产能浪费与闲置,更好服务个性化需求,而金融机构也能够通过企业行为数据,预测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好服务产业的融资需求。

产业互联网的基础是企业行为数据的采集,涉及众多IoT技术,其平台搭建与现有的互联网结构并不相同,更加注重安全性,也会以区块链技术为主来进行构建,这也给了新进入者以“弯道超车”的机会:不论是传统互联网巨头,还是金融机构,都需要重新进入和投资产业互联网。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何在产业互联网浪潮中打造一个平台型的产业互联网银行,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同样,在打造产业互联网银行的战略时,我们也需要革新观念,不再以传统互联网的思维来考虑“平台”二字:淘宝、京东、微信是传统互联网下的平台模式,而技术输出、标准输出等则是产业互联网下的平台模式。

有鉴于此,本文从产业互联网的概念、特征开始,推演如何打造平台型产业互联网银行的路径。

传统互联网交易产品,产业互联网交易产能

产业互联网指的是传统行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采用数字化的手段,打通生产、销售中的各流程,实现内部供给与外部需求的充分匹配,达成快速响应和降本提效。

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工业”的概念相类似,是互联网协同传统行业发展的产物,但其所涉产业不仅局限于工业制造业,具备协同分工、完整上下游的产业,乃至服务业、城市规划,均可纳入产业互联网的范围之中。

产业互联网目前虽不具备明确模式,但从各方表述中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微观层面的企业内部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即企业运用互联网手段,对企业内部信息流、物流、生产流进行控制和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的“性价比”最优;第二,中观层面的企业间分工和协作,即建立系统性的信息平台,促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供需匹配,模式可概括为B2B。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成立汇总产品供需、价格信息的平台,促成企业间交易;二是,建立企业联盟中的系统性信息集成平台,协调企业间生产流程各环节的分工。第三,宏观层面的各生产企业和终端消费者的全面连接,即互联网化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或产业链企业之间,而是从生产开始到消费终端的全面链接,模式可概括为C2B2B2C。在这一层面上,各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自行开展协作和分工,进行定制化产品的生产,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产品需求的精准匹配。

从发展历程上看,产业互联网诞生于消费互联网的基础之上。消费互联网造就了社会对于互联网化的普遍认知——从中介平台服务开始,逐步运用“更高阶”的信息技术将消费需求互联网化(如,各大电商在实践中普遍运用的精准推送)。但不论是被动的中介模式,还是主动的推送模式,其本质上仍是消费者对于既有产品的“接受”。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端的互联网化势必将要带来生产端的重构——企业为满足终端消费的多样,需要进行多方位的配置和协作,而现阶段诸如核心企业联盟、海尔智能工厂、尚品宅配等企业规模化定制新模式的出现,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不难发现,虽产业互联网的变革始于消费互联网的深化发展,但“+互联网”的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消费互联网存在显著不同:一是出发点的不同。消费互联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旨在建立买卖双方的供需中介,是传统“集市”的线上化;而产业互联网则是从供给端出发,以企业需求为核心,旨在打通生产流通各环节,最大化地降本提效,是“供给侧的数字化变革”。二是交易的内容不同。消费互联网交易的是已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从本质上来说是既有供需的对接,而产业互联网连接的是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供需的精准匹配,是产能的重构与升级。三是连接的主体不同。消费互联网连接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依靠平台打通时空限制,通过快递物流造就了很多线下“本不可能”的交易,是消费领域的变革。而产业互联网连接的是生产者与生产者,依靠平台打通上下游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行业资源的配置和分工。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各产业链在传统模式下自有其分工逻辑体系,即便产业互联网并未诞生,其生产和交易行为仍会发生,这决定了产业互联网建设中企业的“主导角色”和信息技术的“辅助角色”。四是技术的要求不同。消费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是交易平台的搭建,关键要素在界面展示、互动能力等,其他的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均属非必须要素。而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协作平台的搭建,关键要素在于信任的构建、数据的共享与处理、远程控制与协作等,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更高,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几乎成为协作平台的技术基础。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区别是,传统互联网模式以消费者、人为主,其核心是建立在产品/服务的物质交换上,也只能记录人的行为;而产业互联网模式则以工业生产为主,其核心是建立在产能的交换、记录和交易上,记录的是宝贵的产能数据。

产业互联网的特征

以企业需求为核心,本质上是产能的重构

正如前文所提,传统行业在漫长发展中已形成其自有分工逻辑。信息不对称引致的信任问题、距离引致的交流问题等,都使得原有分工框架下的交易对象较为固定。交易的惯有模式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阻碍了企业“新需求”落地——企业创新和变革每次只能迈出一小步,而这对于整体产业链变革来说更是微乎其微。

而在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生态圈企业成为一个“共同体”,需求自然也成为“一致需求”。通过基于平台的内外部协作分工,创新项目和想法也能快速落地。如:海尔的COSMOplat的规模化定制系统,在创新需求转化为可执行项目后,一方面将原材料及零部件的更新需求发布至上游供应商,一方面直接将项目发布至生产线进行规模化的生产、组装。生态圈中各企业协力、企业内外部配合,由此实现创新项目的快速落地。

通过需求发布、协作分工,生态圈中的产能也完成了一次重构,生态圈企业不再是单链“A-B-C”的关系,而是“N+N”的关系——企业不再具备固定上下游,而是依据需求自主地选择协作对象,以实现产能的最大化。

以IoT和ABCD为核心信息技术

无论是微观企业内部,还是中观企业间,亦或是宏观企业间与客户间的产业互联网概念,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最为基础的便是IoT(物联网)和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造就的“物-物互联”,一方面实现产品智能,解决数据来源问题——产品被赋予数据采集器的功能,如:三一集团在设备中加入传感器,自主地采集设备运行时间、地点、状况、强度等信息,对操作异常、机器故障都能进行及时反馈。另一方面实现控制智能,促成生产、管理提效。如:智慧工厂能够能够根据需求自动分配生产,下达生产指令到各生产线,从而实现生产、装配流程的自动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对前端采集数据的识别和分析。如:辨别产品状态,进行高效处理,甚至是先于用户,提前召回故障产品。而区块链则主要解决“灵活协作架构”下企业间的信任问题,通过上链,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能够得到保障,企业甚至能够通过密钥授权,分享既有的数据信息至合作方“自证清白”,快速高效促成合作。

以垂直系统性的综合平台为依托

产业生态圈各企业已然成为“价值共生体”,企业的业绩由生态圈中的协作能力而决定。而协作自是需要一个处理能力强大的垂直系统性综合平台——与生产经营、交易行为、用户行为等相关的数据和经验在此汇集,并快速处理、分析和传递。如:海尔的COSMOplat平台、三一的根云平台,通过垂直系统性综合平台的搭建,产业生态圈中的各企业能够实现数据和知识的共享,能够共同参与平台(生态圈)的建设,也能够共同承担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收益,真正地实现价值共创。

产业互联网及产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消费互联网已涌现出头部巨头,抢占了大量的流量和关注度,竞争已至末端,而传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仍有巨大空间。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互联网巨头、科技公司、商业银行还是大型企业,纷纷利用自有资源扎入产业互联网的建设之中,产业互联网俨然成为当下的一个热词。

互联网巨头:铺开大而全的产业互联网版图

不言而喻,诸如“BAT”的互联网巨头具备显著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这使得他们在介入产业互联网时,也往往采用“全面进军”的方式,在物流、医疗、金融、地产、城市服务铺开大而全的版图。但由于前期对传统行业的触及较少,数据和经验基础匮乏,也使得巨头们在涉入初期多充当的辅助角色,方式上主要采取为企业提供综合式IT解决和服务方案来进行布局。

以百度为例,其基于百度大脑搭建了AI开放平台,打造了智能工业模块,基于人脸、图像、PaddlePaddle、EasyDL等技术,针对工厂质检、仓储物流、智能监控等场景,提供物流安全、生产线质检、园区管理等场景方案,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目前已应用至园区无人作业车、仓储物流、生产线质检、智能监控、园区管理、工业建模及应用等诸多场景。此外,百度大脑还涉足了无人驾驶、智慧安防、机器人等诸多领域,积极介入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交通出行、金融、电子商务、零售、酒店、物流货运、生活服务、游戏、地产、医疗等诸多领域,铺开了产业互联网大而全的版图。

大型龙头企业:自建垂直化的系统性生态平台

大型龙头企业在其生态圈中拥有极强的话语权、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行业专家地位,能够精准洞悉到行业的痛点和需求。故其在搭建平台时,也能够更加精准地匹配到产业的需求上,方式上主要依托于建设综合性的垂直化平台为主。

以海尔为例,海尔于2011年开始探索互联工厂模式,并于2017年正式对外发布COSMOPlat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海尔用户能够全流程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迭代更新等环节,实现“大规模定制”。更有甚者,海尔还可依托平台向用户“众包”创意,并将其转化为创新项目,进而利用平台达成内外部协作,实现创新项目的自动化投产。目前,COSMplat不再局限于服务海尔生态圈,已实现向其他行业的外扩——家电、环保、汽车、电子等多个行业领域的企业均可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客户规模定制。

商业银行:与他方合作,积极介入产业互联网领域

商业银行为迎合产业互联网趋势,也开始积极通过多方合作介入产业互联网领域。如:工行与中国建筑合作共建垂直电商,并在其中提供贷款融资和结算服务;平安银行与感知科技集团合作,推出“物联网动产监管技术与服务系统”,在钢铁、有色等贸易领域开展动产质押贷款业务,试图打造“物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其他各大中小型银行,也纷纷针对产业链推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宁银行。苏宁银行将“ABCD”技术广泛地应用至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之中,致力于打造“双链银行”(供应链+区块链),期望“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一条包括整个供应链上下游所有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分销商、零售商的包含资金流、信息流、物流都记录在链上的不可篡改的信息链条。

通过这个信息链,链条上所有企业都能够实时记录并共享产品订单信息,核心企业能够做到实时了解供应链各环节的最新进展,及时了解订单的生产、质量、运输等情况,能够即时应对突发事件,高效、透明、穿透式地实现对供应链的掌握,实现供应链全链条的可视化”。在区块链解决信任问题的同时,积极积累数据资源成库,但目前,这一愿景仍处于基础搭建阶段。

不难发现,商业银行早已嗅到未来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巨大空间,开始尝试诸多形式的介入方式。但行业了解受限,也使得商业银行的介入往往是“浅层次”的,模式上也与传统产业企业信贷并无二致:

一是看待问题的关键点仍在传统上下游相对 “绑定”的关系上,而非基于产业互联网上下游“灵活协作”的关系上;

二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并无变革,仍是传统产品的“异地售卖”,而非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敏捷重构”。

从互联网巨头、企业龙头和商业银行发展产业互联网的现状来看,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产业互联网现仍不具备成熟稳定的发展模式。哪怕是互联网巨头,哪怕是龙头企业都还在进行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摸索,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方式、模式仍不明确、领域内巨头也仍未诞生;另一方面,现有的产业互联网体系多是围绕核心企业构建,传统外延仍未被打破,这使得产业互联网的范围仍局限于核心企业的传统生态圈,“圈外同行”和末端中小企业仍被排斥在外,全产业的产能协作和重构仍停留在概念之上。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产业互联网在现阶段也面临着一些自有困局:

一是产业企业间的信任问题仍难以打破,这使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依然停留在固有的上下游关系之中——已开始进行产业互联网变革的企业,在供应商的选取上仍限定在原有模式中。产业互联网生态圈在范围上几乎等同于原有产业生态圈,外延打破遭遇信任瓶颈。

二是信息技术要求较高,单一企业开发成本大,使得中小型企业被割裂在产业互联网的布局之外。中小企业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力,而外包“互联网化”的成本又过高,使得中小企业自建一套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系统的“性价比”并不高。实践中,中小企业宁愿采用传统线下模式开展业务,而这使得中小企业始终被割裂在产业互联网的布局

之外,进而陷入“无力变革—发展艰难—无力变革”的非良性循环之中。

三是产业互联网的“产业主导地位”和高信息基础能力要求,使得产业互联网具备了“双重壁垒”——高产业壁垒+高技术壁垒。无论是产业经验的缺乏,还是技术水平的缺乏,都将导致企业和机构对产业互联网的介入变得异常艰难。

打造平台型产业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对策

现阶段,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已成共识,但模式仍不清晰——在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上,无论是互联网巨头、龙头企业还是商业银行都“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抢占发展先机,探索有力模式,或将成为我行战略转型发展时期的重要机遇点。

但如何介入?

商业模式:“IoT+区块链”融入产业生态圈

由于产业互联网的构建以企业为核心,故能为企业解决什么、提供什么,自然就成为我们在涉入产业互联网中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产业互联网存在信任问题以及产业和技术的“双重壁垒”。对于传统产业企业而言,银行虽不具备产业专家地位,但却具备“强信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刻板印象”。而产业企业间的第三方身份,也能使得自身能在产业中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故我们认为,搭建起一个能对接多方、流程可控的多方“IoT+区块链”的平台,或将是银行介入产业互联网的出路——一是通过IoT锁定企业真实的物流、信息流、产品流信息,获取到真实的企业数据;二是通过区块链保证数据的私密性和不可篡改,实现密钥授权查询。

与传统发展路径那样花费大量资金搭建平台,继而重金进行流量营销不同,产业互联网下“平台”的基础是同一技术标准的IoT终端,和基于同一套代码的区块链技术。换句话说,产业互联网趋势下所形成的产业平台,并没有一个实体,而是一个产业“用同一套终端上同一个链”,在链上的企业可以利用区块链和IoT技术带来的便利性和真实性快速展开合作。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核心企业在产业互联网框架下,始终具有最强话语权,基于供应链的产业互联网模式更应该抓住核心企业,营销核心企业,从而带动上下游企业全面上链。形式上可采用为其提供免费技术支持,输出技术标准等,与其产业圈“打成一片”,进而吸引到其他外围企业上链,最终成为其产业生态圈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因此,对三湘银行而言,将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企业们收入自己的“IoT+区块链”中,大家把数据都“上同一个链”,是建立平台型产业互联网银行的核心。

图1 “IoT+区块链”平台打造(资料来源:湖南三湘银行)

“IoT+区块链”的平台模式能够实现多方共赢:

1.对核心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极低的成本了解到生态圈中真实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便利掌握供应链中的经营成效,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开展“新合作”时,避免开信任问题,实现最广阔范围内的协作和分工,提高效益。

2.对非核心企业而言,一是能够低成本地实现企业内部数字化、信息化,更好地进行企业内部流程的控制和管理;二是能够借助区块链实现“信用便利”,实现与其他企业的快速合作,对接银行进行快速融资。

3.对商业银行而言,能够得到打入企业和产业链内部的机会,深入了解其需求信息,进而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便利投放的渠道。此外,在获得授权的前提下,还能了解到企业内部的真实数据,进而建立自身企业风控模型,实现自动响应链上企业的融资需求。

以技术优势成为产业圈企业的“链接者”和“档案库”

因此,对我行而言,最理想的状态便是成为产业生态圈中“不可替代”共生体的一员,而这就要求我行具备解决产业互联网发展瓶颈的能力,具体而言:

第一,加强区块链技术研发,建立产业互联网全套解决方案的技术门槛。无论是传统模式还是互联网模式,信任问题始终是阻碍企业间协作的重要瓶颈。而区块链在解决信任问题上自有其优势——一旦企业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全面上链,就无法篡改,这使得企业造假无所遁形。当产业互联网重构分工时,上游供应商不再需要拿着样本、抱着合同、远赴各地进行商业洽谈;下游需求商也不再需要实地调研、多方查验、层层把关来确认对方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信。而仅仅需要上游给下游进行区块链密钥授权,企业间数据互查就让一切信息变得清晰可得——对方企业资本实力如何、产品如何、曾与哪方合作等等信息,都成为线上不可篡改的有效数据凭证,这使得产业互联网协作关系和分工范围的重构成为可能。为此,我行需要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与投入,抢占区块链技术先机,建立产业互联网全套解决方案的技术门槛,成为产业链企业协作中不可或缺的“链接者”。

第二,外部科技合作,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优势基础设施提供方。正如前文所提,企业数据上链能够解决企业间长久以来的信任问题,但上链也具备一项前提条件。即,上链企业需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能够实现生产流程中各项数据的可视化。但目前除了一些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互联网”建设多还并未起步。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小企业自身不具备专业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能力,二是单一企业开发成本过高中小企业无力承担。为此,我行可与物联网科技公司展开合作,通过规模化应用的手段降低单一企业的互联网化成本,共助企业数据实现可视化。将在现有产业互联网化体系之外的产业企业主体纳入至产业互联网的生态圈之中,促成对接,成为产业互联网“优势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和“企业信息的档案馆”,助力产业互联网资源配置外延的扩张。

第三,以股东行业作为突破口,成为行业产业互联网体系的整合者。股东在行业领域内的核心地位始终是我行的先天优势,而这一点,也在我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我行在初期产业互联网领域名声并不响亮的情况下,可积极依托股东背景优势,作为产业切入点:一是,通过吸引核心企业及其可能的上下游全面上链,以“重构分工”、“寻找外围协作者”的引子吸引外围企业上链,已至网络规模效应开始出现正外溢;二是,依托股东优势了解产业、探索产业、深耕产业,建立产业变化的敏捷洞察力,并由此推出可“敏捷变动”的产品要素,发掘适时介入金融服务的接口。

后期在产业名声打响,规模效应正溢出已成趋势是,逐步实现行业内企业的批量化、规模化整合上链,真正做到金融产品和服务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应势而变,具备对外输出核心技术的能力,最终成为产业互联网体系的整合者。

猜你喜欢
生态圈区块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新区制造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