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喝了几口酒”与“狠喝了几口酒”

2020-11-16 02:07邱彤村陈妍
文教资料 2020年22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语料库

邱彤村 陈妍

摘   要: 现代汉语中,“很”与“狠”都可以出现在“V+数量(名)短语”之前的位置作修饰语,但二者并不等同,有使用条件上的限制和表达的差异。本文从“很”与“狠”的历时发展情况出发,利用语料库搜集语料分析的方法,说明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的使用差异。

关键词: 很   狠   语料库   程度量级   语义特征

1.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很”的解释为副词,只有一个义项:“表示程度相当高”;对“狠”的解释是具有三种词性,共5个义项,分别为:(1)形容词性,共2个义项:“凶残;残忍”(举例:那家伙比豺狼还狠);“严厉;厉害”(举例:“对自己人要和,对敌人要狠”)(2)动词词性,共1个义项:“控制感情,下定决心”(举例:狠着心把泪止住);(3)副词词性,共1个义项:“狠命”(举例:狠抓业务)。最后单列1个义项:旧同“很”[1]。

按上面词典的释义,现代汉语里用法有:

(1)修饰形容词,如:很好   很冷   很漂亮   很肮脏

(2)修饰动词或述宾成分,修饰动词如:(嫁给你)我很愿意。(这本书)我很喜欢。(他还没回来)我很担心。修饰述宾成分如:(他)很爱唱歌。(这种情况)很合乎情理。(包饺子)很花时间。

(3)跟否定副词“不”连用,修饰形容词或动词,又分两种情况:

Ⅰ.很+不+形/动,如:很不爽   很不高兴   很不顺利   很不喜欢   很不想去

Ⅱ. 不+很+形/动,如:不很爽   不很高兴   不很顺利   不很喜欢   不很想去

(4)修饰少数名词成分,如:很中国   很学术

在修饰动词或述宾成分这一类中,“很”可以修饰一个“动十数·量·名”的述宾结构,或表述为“很+V+数量短语”,如:很读了几本书/很跑了几趟/很喝了几杯酒[2](8-13)。

汉语的另一个词“狠”,也可以出现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并且感觉在生活中更常使用,如:狠敲了三下门/狠喝了一口/被狗狠咬了一口。

“很”与“狠”,二者有互通使用的关系吗?如果有,那么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如果没有,那么出现在同一句法结构中的差异是什么,本文尝试从这方面做探究梳理。

2.“很”与“狠”的历时发展及与“V+数量短语”的共现

廖娟在《“很”“太”的共时与历时考察》中详细考察了“很”的历时发展过程。该文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五个时间段,通过文献引例,梳理出了“很”的语法发展变化情况[3]: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有三种用法:(1)做谓词性成分,与另一个动词连用,如:民以制畏上,而上以势卑下,故下肆很触而荣于轻君之俗,则主威分(《韩非子·八经》);(2)其后接賓语,如: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檮杌(《左传·文公十八年》);(3)作谓语,可与其他形容词共现,如:惟荒腆于酒,不唯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尚书·周书·酒诰》)。做谓词性成分时,表示“不顺从”,做形容词时,表示“乖戾、凶狠”。

第二阶段:两汉时期,“很”做动词的用法急速减少,同时大量出现了与其他形容词同现做谓语的情况,语义上,舍“不顺从”而多“凶狠”之意,如:西南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性很恶,好息,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史记·五帝本纪》)。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几乎不再作动词出现,但是继续以谓词性成分与其他形容词一起出现,成了主要用法,如:子惠王政嗣,傲很不奉法宪。(《昭明文选》)。语义上“很”作“凶狠”义成为主要意义,为下一时期与“狠”在意义上产生互用共通的联系形成了可能。

第四阶段:唐宋时期,常与另一形容词共现,开始出现“很”与“狠”共用的现象,如:安帝下诏曰:刘毅傲很凶戾,履霜日久,中间覆败,宜即显戮(《唐·晋书》)。谓怀君父之恩,克励人臣之节。而动思弃命,恣逞非心,傲狠反常,横辱无畏。以其先祖,尝立忠动,每念含容,庶闻悛革(《旧唐书·后晋》)。此阶段,“很”的用义和用法与“狠”已趋近或相同,二者互通使用是发展变化之必然,但此时仍是作为形容词身份互通并与另一形容词共现做谓语,尚未出现“很”在句法功能上向副词转变修饰形容词的现象,不过“狠”对“很”的互通和介入,为“很”的“凶狠、凶恶”之义的淡化并逐渐成为修饰形容词的副词的演变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第五阶段:元明清时期,“很”进一步向副词虚化。表现为“很”与“狠”的互用减少,句法上出现了在补语、在助动词“会”前面及在动作动词前面的情况,如:艄公冷笑道:“你这两个撮鸟,在家中穿绸着缎,快活得很哩,我老爷到哪里寻你?(《粉妆楼》);王夫人也道:“宝玉很会欺负你妹妹。”(《红楼梦》);兵马司道:“他人材到生得魁伟,很去得。“(《明珠缘》)

第六阶段:晚清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很”与“狠”开始出现句法功能上的分化,不再互相通用。“狠”作为形容词充当谓语或定语成分,“很”进一步虚化为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副词。

据廖文考察发现,“很/狠”与”V+数量短语”共现的情况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虽然唐宋之后,二者的句法功能分化情况越加明显,但是语法化的过程是渐进缓慢的,分化的结果非一定泾渭分明,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副词都可以出现在谓词性成分前的位置,那么“很/狠”也会留下藕断丝连的联系。

3.“很+V+数量短语”与“狠+V”+数量短语”的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对“很”和“狠”词类的标注都有副词一项[1]。“很”与“狠”在功能和意义上的分化,并不与它们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冲突。在现代汉语中二者都修饰相同的动词,但是出现的情况有所不同。

3.1“很/狠”修饰相同的动词

搜索北语BCC语料库显示:“很”与“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动词前,如:

(1)a.北京长安商场今年空调货进得多,进得全,即使在每天卖出200多套空调的最旺季,除了个别品牌外,空调商品基本上保证了供应,商场也由此狠赚了一笔。(《人民日报》 1997年08月07日)

b.在该品种的推广销售中他一边请人看自己的科技写真集,一边销售种子。一个季节下来,让他很赚了一把。(《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03月20日)

(2)a.各地京剧团在演现代戏的过程中,从创作到排练,都狠下了一番功夫。(《人民日报》1964年06月07日)

b.我们经常读到一些“镶嵌”着金句的文章。有的“金句”,单看确实耀眼,是作者狠下了一番功夫“熬制”出来的。(《人民日报》2017年08月14日)

通过北语BCC语料库检索出这一类动词还有:很/狠吃了一惊;狠花了一些心思/狠花了一笔钱;很打了几次大仗/狠打了一顿板子;很发了一通火/狠发了一笔钱。

上述例子可见,数量短语里的名词语义特征可提取为【具体】【抽象】。对【抽象】类,二者可以互用。对【具体】类,“狠”可以搭配的数量可以是概数(狠赚了一笔、狠花了一笔、狠发了一笔),也可以不是概数数(狠抽了一下马鞭,狠打了三下),但是“很”只能用在概数情况,如下表所示:

“很”在由实词向虚词的语法化过程中,用法在虚化的同时,意义也在虚化。“很”曾经用作形容词,表示“凶狠、凶暴”,在人的心里,这个意思可以与程度建立心理联系,使“很”有了表示程度高的虚化意义。抽象名词没有具体的数量级,因此可与同样虚化为表示程度高的“很”共现。自唐宋以后“狠”开始与“很”互用,至明清二者都可出现在动词前的位置,“狠”作为“很”的后起字,就顺承了“很”的一定程度的虚化义,故当名词表示抽象意义范畴时,二者都可。在名词的语义特征为具体意义范畴,或者动词后的数量短语是比一多的量级时,“很”与“狠”都可以出现在动词前的位置,当动词后的数量词为“一”时,只能使用“狠”而不使用“很”。因为二者的语义指向不同,“很”在虚化做程度副词后,不具有具体量级特征,意义上只表示高量级性,即使量级性很低也不能为“一”,不能修饰具体名词前数量为“一”的情况,只能高于“一”的量级,如:很喝了几口/*很喝了一口。

3.2“很/狠”修饰不同的动词

通过搜索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查找出“很/狠”与如下动词共现的用法:

(1)狠+V+数量短语,如

狠批一顿   狠宰一刀   狠唾一口唾沫   狠骂一顿(声)   狠敲一把(下)   狠击一下(拳)

狠咬(吸)一口   狠叫一声   狠瞪一眼   狠踢一脚(一顿足球)   狠拉一下耳朵   狠拍了一下

狠揍一顿   狠戳一下   狠喝了一大碗稀粥   狠斩(宰)   了一刀   狠踏几下   狠刹几股不正之风

狠抓几个回合

(2)很+V+数量短语

很费了一番周折   很用了些功夫   很闹了一番怪毛病   很倒了一些胃口   很出了一阵风头

很花了些脑筋   很下了一番功夫   很非议了一阵   很轰动了一阵子   很鼓吹了一下

分析用例可以看到,“狠”修饰的动词,在语义特征上具有【+自主】【+动作性】性,“很”修饰的动词在语义特征上具有【±自主】【-动作性】性。在表述程度上,“狠”凸显了所陈述动词的动作性状程度高,焦点在动词。“很”凸显所陈述事件的性状程度高,焦点在事件。

3.3“很+V+数量短語”的其他情况

有些动词具有【+自主】【+动作性】性,但是也可与“很”共现,如:

很读了几本书   很喝了几杯酒   很跑了几遍   很听了一会儿   很睡了一会儿

很说过几次   很找了一阵子   很叨叨了一阵子   很写过几篇文章   很哭了几场

很看过几场戏

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很”的搭配用法似乎矛盾。其实不然,这种用法的“很”语义指向不再指向陈述事件,而是指向数量短语,也是这类句子的焦点所在。但是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很少出现了,笔者搜索语料库,能找到的动词仅限上面所列,而且例句仅限一句,原因是这种用法现在已经被“狠狠(地)+V+数量短语”取代。笔者在北京语言大学BBC语料库中搜索该句式,共搜到363句用例,涵盖86个动词(见附件1),“狠”单独修饰动词,上文已经讨论过是突显所陈述动词的动作性状程度高,“狠狠”更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性状,而“狠”则更专职于做程度副词,修饰表意愿或心理感觉的抽象类动词。

4.结语

重新分析和类推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语法化的过程是缓慢渐进的,中间存在模糊地带。人的转喻认知为这种机制的触发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原动力。“很”最开始做谓词性成分,有动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随后,“很”在功能上丰富起来,出现了做定语和补语的情况。由心理认知触发的表达需要,使“很”的动词用法逐渐减弱至消失,形容词性用法的频率显著增加。后起同音字“狠”做形容词用法的出现,促使“很”进一步重新分析,向着副词功能虚化。“很”与“狠”都能出现在动词前的位置修饰谓词性成分反映了这一过程的渐进性。随着语法化的进一步推进,到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主要出现在体词性成分前充当定语而副词主要出现在谓词性成分前充当状语分别成为各自的主要功能后,作为形容词的“狠”再想出现在谓词性成分前就有了标记,形式上一般需要重叠(如“狠狠地打了一下”)。“很”已经虚化为副词,语义上主要功能是修饰谓词性成分,那么在“强行”用作指向体词性成分(如数量短语)时,语义上就有了标记,要么是【-自主】【-动作性】,要么体词性成分语义上需要有量级且量级不能是最小值(如“很读了几本书”;“*很读了一本书”)。现代汉语中,“很”与“狠”虽然都能出现在“V+数量短语”前面,看似可以互用,实则在句法、语义上存在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马真.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J].汉语学习,1991(02).

[3]廖娟.“很”、“太”的共时与历时考察[D].长沙:湖南大学,2012.

附件1:

可进入“很+V+数量短语”结构中的动词(来源: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A.爱

B.鄙视,扳回,表扬,

C.吃,操,吵,刺,戳,踩,臭骂,嘲笑,惩治,啐,抽

D.打,哆嗦,点,打量,捣

F.发泄,反击

G.鼓吹

H.喊,花

J.挤,尖叫,教育,教训

K.啃,哭,跨

L.来,摞,淋,撸,捞

M.骂

N.捏,摁

P.拼,盘问,批评

Q.掐,敲诈,抢劫,清理,瞧,敲

R.揉,扔下

S.睡,数落,摔,扫,甩,说,扇,伤害,收拾,杀

T.推荐,淘,吐,捅,弹,唾,踢,吞

X.享受,笑,羞辱,训斥,吸,修,奚落

Y.原谅,咽下

Z.赚,自嘲,揍,自夸,折磨,诅咒,造孽,抓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