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单元语文要素的细化落实

2020-11-16 06:04黄吉鸿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统编教材

黄吉鸿

摘    要  统编教材单元语文要素对教学具有方向性意义。同时,因其“简要、扼要和精要”,而兼有概括性特点,不是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教师要充分解读要素信息,精准、透彻地把握要素的内涵,并整合课标、文本、学情及自身的教学追求等多維因素,将其细化为具体、清晰、便于落实和评价的学习目标。才能确保单元语文要素在教学上充分、有效地落实。

关键词 统编教材 语文要素 目标细化

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单元教学内容,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和创新点。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明晰、概括地列出了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样的编排能清楚地告诉一线教师,本单元课文应该重点“教什么”,并依此研制相应的教学内容。

但是,明白了目标,并不等同于实现目标。如何顺利、有效地达成、落实目标,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过程,需要在教学时精心谋划、科学设计,这是当下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挑战。显然,编者也考虑到了这一重要问题,并作了巧妙的安排,在教材中建立了相应的助学系统,如“单元导语”“阅读提示”“习题设计”“旁批”和“补白”等。这些都是教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参考和有力凭借。而问题在于,仅有这些还不够。如何在明确“教什么”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操作与实践,真正落实语文要素,把语文课“教好”,扎实提升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需要更有力的策略支持。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从尝试实践目标细化角度谈谈具体的策略。

一、内容分解:从“教”的视角进行条目化

纵观统编教材单元语文要素的语言表达,语言明晰、扼要,多以简短句子呈现。从知识的性质来看,其所提供的多属于陈述性知识,少有程序性知识,而非策略性知识。从“教”的视角出发,教师需要把语文要素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以便清楚地知道落实语文要素需要哪些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可以通过对语文要素的深入理解,将其分解为较为详尽、颇有层次的条目化信息,确保教学的可操作性。

1.关键词语细析

首先要抓住单元语文要素语言表述的关键词语,读懂“要素”。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体会”一词,教师必须反复咀嚼、揣摩,而不是一读而过,表面上懂了,实际一知半解,无法明白编者精准用词背后的目的、意图。为什么不用“了解”“读懂”“知道”,而用“体会”呢?“体会”的内涵丰富,隐含编者的“阅读期待”,“体”指体验,“会”指领会,要求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包含了一定的学习程序,教师要先思考“体验”是什么?如何让学生“体验”?引发相应的教学思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经由各种形式的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由表及里,从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的背后,要让学生涵泳其间,沉入文字,最后达到让学生和课文中的作者“感同身受”的境界。

2.具体内容分解

程序性知识包含阅读教学时语文要素落实的基本操作方向和教学流程,教师要从语文要素出发,思考、设计落实这一目标需要哪些途径,需要经历哪些具体的过程,并依此确定、分解语文要素,转化为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比如,落实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具体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进行分解:必须读懂课文内容,充分认识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密切联系“人文主题”,深入品读重点段落,依托相关助学系统。上述这六个过程的先后顺序不作固定,具体几点不作要求,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实情,灵动调控。

3.教学步骤设计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明了的前提下,接下来便可以设计链接的通道。链接的通道对教师来说,是教学环节和步骤。”这是对落实语文要素的具体操作步骤设定,也是程序性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语境操作”,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语文活动操作程序。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可以分解、预设这样几个教学步骤: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作者在园子里的自由—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作者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这几个教学步骤设计是教师根据学情的理解、分析,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预设。

二、抓手确定:从“学”的需求加以具体化

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要求教师在谋划“怎么教”的同时,更要精心思考学生“怎么学”,为“学”而“教”。如果说程序性知识更多地是指引“教”的流程、步骤的话,那么策略性知识则对应“学”的具体操作要求和规范。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因此,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教师还需更多地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联系和分析,从“学”的需求、方法及途径上加以具体化。

1.联系“学”的起点

对于单元语文要素要落实的目标和内容,学生并非零起点。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等,学生可能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有一定接触并有所掌握。已经具备的阅读能力会让他们在独立学习时自主解决、落实语文要素里的部分内容。比如,《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三篇课文,围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对作品中表达的作者思乡之情会有较为笼统的感知和体会。这提醒教师,教学不要浮在课文浅表的思想感情理解,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体验,挖掘出同一“思乡”主题下,不同课文、不同作者在情感表达方式、表达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内涵和区别。避免学生对语文要素理解的概念化和浮浅化。比如,《祖父的园子》一课,学生能体会到萧红在园子里的欢乐,但不一定知道欢乐的具体内涵是自由,不一定体会到在欢乐背后隐含着作者淡淡的忧伤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充分考虑和关注。

2.链接“学”的难点

依托语文要素,教师要逐一对照、梳理出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时可能存在的具体难点,并一一罗列,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所罗列的学习难点只是一种教学预设,具体情况要视课堂中学生实际学情而定。

3.选择“学”的方法(路径)

王荣生教授说:“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第一,使学生‘学的活动更有结构一点,更完整一点;第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更为丰富一点,更为多样一点。”因此,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必须充分考虑学习方法、路径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完整性,并作必要的具体化、精细化,在选择具体的学习方法、路径时,要有明确的课标意识、课程意识、学段意识等。要对标行动,不可随意。比如,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和语文课标进行联系、链接,可以找到相应的、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路径,确保学生的学习活动因为具体、可操作而得以顺利进行,取得理想结果。

三、因“材”而异:从“文”的质地追求精细化

实现单元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还要讲究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课文,语文要素的落实既要因“材”而异,也要因“材”制宜,在挖掘文本个性的基础上,将语文要素借助精细化落实而达到“教好”的境界。

1.作者不同风格

《祖父的园子》作者萧红的写作个性十分鲜明。“反复”是萧红作品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这从入选统编教材的《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两篇课文都可以看出。教学时,教师要高度重视。

课文第16自然段,作者反复使用“……就像……”“要……就……”“愿意……就……”的句式,强调、突出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是完全自由的。抓住这一句式细细品读,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也就渐渐显露出来,被学生体会、感知了。

如果继续深入研究这一自然段,还会发现萧红在写作上的另一重要特点——长短句相结合。“花开了(短),就像睡醒了似的(长)。鸟飞了(短),就像在天上逛似的(长)。虫子叫了(短),就像在说话似的(长)。”一短一长,短长结合,使得句子充满着节奏感和跳跃感,充满着张力,表达着自由。萧红正是借助短长结合的写法来表达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是多么的自由自在。独特的句式表现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2.課文秘妙之处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在文字的细节里。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需要细读课文,挖掘课文秘妙之处,加以咀嚼,揣摩出文字背后的情意。在《月是故乡明》里,季羡林先生幽默而智慧地提出了“小月亮”和“大月亮”一说,他称呼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仔细琢磨,一个“小”字蕴含着季老多少的思想情感啊!“小”有一种亲切之感,这样的称呼,“故乡月”已非月,而是一位亲人和故友,是作者的“心灵之月”“精神之月”;“小”指平凡、素朴,是铅华洗净,也是返璞归真,更是精神的底色和本原回映,散发着作者对纯真、美好岁月的欣喜和坚守之情;“小”即“小时候”“童年”,“小月亮”是作者童年的月亮,是那个清光四溢、晶莹澄澈的月亮,是完美无瑕的月亮。或许,在作者心中,我非故日之我,“大月亮”亦非昨日之“小月亮”。一个“小”字,隐含着季老对童年岁月的丝丝留恋和淡淡忧伤。这是一种“甜蜜的忧伤”。

语文要素可以细化、落实到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上,可谓“一字一思想,一词一感情”。

3.主题同中有异

围绕同一个语文要素,一个单元编排、设置了不同的几篇课文,编者作了精心思考和周密安排。其中的一些细微之处,需要教师给予认真解读并获得精准认识,绝不可以简单化地认为,这些课文在语文要素的落实、指向上都是同一的。

如果把《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这三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简单地归结为“对故乡的思念”,那是肤浅、草率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使在同一语文要素的指引下,这三篇课文在“表达的主题思想感情”上还是存在差异的。

同样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思念故乡、留恋童年”的大主题下,各篇课文有着各自的不同细微表达。《祖父的园子》怀念一个人(祖父),《月是故乡明》思念一个村子(家园),《梅花魂》则想念一个国家(中国)。从思想情感表达的对象上看,呈阶梯状排列,不断推进和提升,有其内在的逻辑考虑,三篇课文的排列顺序是不能调换的。从思想感情表达的程度上思考,呈螺旋上升模式。《祖父的园子》一文,在看似快乐的情景下,散发着淡淡的忧伤;《月是故乡明》的情感是浓郁的,这从题目和文中一些直抒胸臆的句子都可以感受到;而《梅花魂》的思想感情是深刻而强烈的,学生需读懂“梅花”这一意象,方能体会一位爱国老华侨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

总之,将单元语文要素的目标和内容细化,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只有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精准解读,然后实施精细的目标分解,教师才有可能实现从“好教”走向“教好”。

参考文献

[1] 吕虹.部编语文教材落实语文要素的三个角度[J].教学与管理,2018(03).

[2]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 傅登顺.习作知识教学的思考与策略[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统编教材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