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龙去脉”法建立知识网提高思想政治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2020-11-17 04:29新疆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2期
关键词:分配公平要素

新疆

思想政治二轮复习的方法有很多,笔者仅介绍一种直观、简单、有效的复习方法——“来龙去脉”法。通过这种复习方法可以建立有效、直观、易懂、涌动的知识网,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断地拓展政治思维空间。本文仅以《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为例说明此方法的有效度。

一、厘清单元与教材的关系(即单元在教材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

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读书,详见《经济生活》(2018 年4 月第7 版)教材第29 页最后一段: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活动。而这种生产活动就是社会再生产活动,包括四大环节。指导学生画出社会再生产(即经济)的四大环节及每个环节的关系图示,以此来明确《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在教材中的位置(即分配环节)、地位和作用: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分配影响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见图示1)

图示1

二、弄通“分配”环节的三条主干线

用此方法指导学生明确复习“分配”这一环节,必须知道:(1)分什么?(2)分给谁?(3)怎么分?(见图示2)

图示2

在讨论(1)分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如:有学生回答分钱、分蛋糕、分社会财富等。笔者就指导学生读《经济生活》教材第59 页第二行“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这句话,用“来龙”法,引导学生逐一总结归纳出我们要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这就为《经济生活》课本再讲“如何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的第一点(即第61 页第二行)中突然出现“国民收入”这个词做了铺垫。在这里还要用“来龙去脉”法引导学生看教材区分这三个词:国民收入、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

(2)分给谁?在这一问题上,用“来龙去脉”法,指导学生看《经济生活》教材目录第二页第三单元。研究单元标题“收入与分配”,此时学生就进一步明确这里的收入即国民收入。紧接着指导学生观察本单元的课题、框题与目录的关系,学生自然就明确国民收入是分给个人(形成居民收入)和国家(形成财政)。还是用“来龙去脉”方法指导学生去寻根,抛出问题:第三单元仅设置了两课,为什么没有设置分给企业的?学生也学会了用“来龙去脉”法,寻根找到企业已经在第二单元第五课讲过了。并概括出“国民收入”还要分给企业(也就是企业的收入)。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把与分配有关的知识都联系起来,而且也明白了第三单元只设置两课的科学性。

在(3)怎么分?的问题上,首先,让学生树立制度意识:分配不是个人的事,要想分配的公平首先要制定分配规则,即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同样用“来龙去脉”的方法,指导学生看《经济生活》教材第59 页第一段,总结出图示2 中a“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继续往教材第62 页看蓝色标题,总结出图示2 中b“个人消费品分配的重要原则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第二,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国民收入的分配需要分几次?可以让学生举例,用个人所得税举例说明:国民收入需要经过两次分配,即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这个知识点笔者会在下一个问题中详细展开,这里仅是搭建基本框架);第三,指导学生看《经济生活》教材第67页第三、四段,从“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拓展概括出影响分配的因素是:(1)经济发展水平;(2)分配政策。

三、寻找“分配”环节的“来龙”——“生产”环节,逐一建立知识网

图示3

第三单元主要是复习分配环节,在复习时一定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即找出分配的“来龙”——生产环节。

指导学生画出图示3,标明①生产决定分配。再指导学生看《经济生活》教材第28 页,课题下面小字第二行“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经济制度下进行的”,所以我们第四课的课题就是“生产与经济制度”。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课题为什么要这样设置,也更深一层次的懂得“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经济制度下进行的”其含义。

再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根据生产决定分配、“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经济制度下进行的”可推之:②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学生归纳整理问答题:我国的分配制度为什么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根据上述分析整理答案为:①+②,即:

①(根本决定因素)生产决定分配,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②(直接决定因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用此法继续区分分配制度与分配方式:

【知识点区别梳理】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具体的分配方式有哪些?答:(1)按劳分配;(2)按要素分配。

再以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为源头(即知识网的“来龙”)找该知识网的“去脉”: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而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就是:

(1)按劳分配。公有制的以下三种形式对应的分配方式均属于按劳分配:

①国有经济的具体表现就包括图示3 中概括的:国家党政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

②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具体表现就是图示3 中概括的: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再次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找“来龙”),看《经济生活》(2018 年4 月第7 版)课本第48 页第二行“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这样学生水到渠成的就明白了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都属于按劳分配。

③集体经济的具体表现为农村经济中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收入。对图示3 注1:进一步做出分析说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收入是围绕土地问题来判断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指导学生画出土地改革图示4 进行分析:

图示4

【强调】

a.按劳分配的范围是公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中不都是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主要实行按劳分配,此外还实行社会保障性分配、福利性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b.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但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即土地流转所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但集体经济的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只是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

c.按劳分配的意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有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指导学生读《经济生活》教材第60 页第二行“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要素为什么可以参与分配?再次用“来龙去脉”法引导学生继续翻《经济生活》教材第50 页,看第二行“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权利”。对比这两句话,学生自然就明白: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强调】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管理和数据等。

对图示3 注2:说明进一步强调:无论是在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收入均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a.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简记为“两确认”)

b.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简记两个“尊重”)

c.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简记两个“有利于”)

【补充知识点】正确认识各种收入

(1)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包括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

(2)非劳动收入:分为三类,即要素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和捐赠。要素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包括分红、利息、租金、出售专利等获得的收入。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受到国家保护。

(3)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四、深入分析第七课两目之间的关系

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第二目“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重要原则之一。前者是后者的制度保障,后者是前者的重要体现。在这里理顺这两目的关系可以为后面说明如何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的第一条起到铺垫作用,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用“来龙去脉”的方法建立知识网,用联系的观点整合教材知识点。

对第二目的复习,首先要和学生一起总结如何保证收入分配公平?

原因:(1)(通过上段分析直接可得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简记“两个同步”)

对于第二点,学生在学习时,理解比较困难,笔者还是用“来龙去脉”法引导学生就图示2 中的分给谁?这一问题继续细分,画出图示5。并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举例:假设GDP 增加6.1%,居民收入增加3%。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没有同步增长;再假设企业收入增加7%,而劳动者报酬增加4%,说明: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劳动报酬没有同步提高。通过这个图示学生就进一步明确:经济增长要对应居民收入,劳动生产率要对应劳动报酬。

图示5

通过这个图示5,也能让学生自己从①与②、③和④的“两个同步”中总结出:实现“两个同步”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讲清这点很重要,为后面讲解财政做了很好的铺垫),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下面附一道作业题说明要准确理解“两个同步”,学生用“来龙去脉”法画图示5 更容易理解和运用。

【例题】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显现。因此,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从收入与分配角度看,国家应该( )

①提高企业职工的科技素养,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②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投入,让科学家待遇与贡献相匹配

③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薪酬制度,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制度

④给科技人员发放更多的劳动报酬,提高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分析】通过题干看问题指向是“从收入与分配角度看,国家应该……”,①是从生产角度看,企业应该……,所以排除①。通过学生画图示5 可知:要理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主要是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所以国家的正确做法是②③。④应该体现的是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即在坚持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所以不符合题干指向,故排除④,因此答案选C。

(3)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就要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隐性收入是指职工在工资、奖金、津贴、补助等正常渠道之外取得的非公开性收入。如兼职兼业收入,业余进行的经营收入、劳务报酬所得等),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补充知识点】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补充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就是价值创造环节的分配,即对一块新增蛋糕的第一次分配,与传统理解相比,区别在于现在承认非物质资料生产领域也创造价值。再分配是指对已分配蛋糕的重新分配。

①初次分配与价值创造环节有关,价值创造环节必须有生产要素的参与。

②国家的财政支出有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国家购买性支出一般是购买服务,提供服务的主体需要有生产要素的参与,因此给公立学校老师发工资、给公务员发工资均属购买性支出(购买服务)属于初次分配,原则上纳入GDP。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就是再分配。(此处需要注意:转移支付不等于移动支付。)

a.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它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形式。

b.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带有福利支出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扶贫、赈灾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③税收是属于再分配还是初次分配是个复杂问题。增值税、营业税属于初次分配,所得税与财产税属于再分配。前者与新的价值创造有关,后者则是价值创造后的再分配。

④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属于转移性支出,但退休工资是国家的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和个人工作的时候凭借劳动所得的延迟支付。所以说社会保障支出是再分配,而退休工资则是初次与再次分配二者均有。

⑤第三次分配: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此处需要强调:如何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2)“两个同步”应该属于“初次分配”;原因(3)应该属于“再次分配”。】

【补充总结】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1)个人与国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的比重过低。要求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2)个人与企业: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要求坚持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3)个人与个人:存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岗位差距等。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就要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对第二目的复习,其次要指导学生理解分配的重要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②对立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角度重新审视以下三个知识点:

1.按劳分配的意义:(1)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从个人提高效率角度)

(2)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有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讲求公平角度)

2.按要素分配的意义:(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公平角度)

(2)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公平角度)

(3)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效率角度)

3.对“按劳分配”含义的理解:按劳分配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强调了效率),那后面能不能加上“不劳不得”呢?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劳动能力但下岗失业的人都应得到社会保障(强调了兼顾公平)。因而在按劳分配中不能提“不劳不得”。

总之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的主题就是“分配”,主线始终围绕“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来展开知识网。所以用“来龙去脉”法可以使学生在高考思想政治二轮复习中明明白白的知道每一个知识点从何而来,又要到哪去,以及这一过程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样通过脉络,建立知识网,以此夯实二轮复习的基础知识,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分配公平要素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1种新型燃油分配方案设计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笨柴兄弟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