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平衡能力的表现与训练

2020-11-22 06:28蔡天翼蒋伟东
运动精品 2020年5期
关键词:动态平衡姿势运动员

彭 丽 蔡天翼 蒋伟东 余 洲

女性平衡能力的表现与训练

彭 丽1蔡天翼2蒋伟东3余 洲1

(1.陆军工程大学军事基础系军事体育与航空体育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1101;2.武警警官学院五大队十四队,四川 成都 610213;3.陆军工程大学军事基础系战术基础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1101)

在高强度运动中,提高平衡稳定性显得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平衡训练计划在训练康复和预防肌肉骨骼损伤方面可能是有益的。由于女性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率较高,需要进行平衡能力评估,进行针对性的静态和动态平衡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并有助于降低运动伤害风险。

女性;平衡能力;训练

大多数人身体的重心位于身高的三分之二处,在运动时会产生不稳定的姿态,需要不断校正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姿态是复杂的多方面协调支配的结果,涉及神经肌肉传入和传出系统,以产生必要的反应以保持重心位于支撑基础之内。维持平衡不仅对人类参与日常生活很重要,对竞技体育也至关重要。体育活动大多挑战身体的姿势控制系统,要求个体在运动中保持平衡,以有效完成多种运动任务[1]。

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分别是静态非动态和动态移动条件下保持平衡,二者对于运动至关重要,可以单独或集体地训练。运动的性质决定了这两种平衡维持的作用和重要性。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平衡和姿势控制的维持。内在因素在人体内,包括人体感觉、中枢整合和特定运动的生理反应等。内在因素的变化可由衰老、体重变化、行走速度变化、疲劳等原因造成。外在因素在人体外部,包括场地的物理特征、脚接触的表面等[2]。

已有研究评估了多个人群的人体平衡能力表现,如健康成人、临床患者、老年人、职业运动员等[3-6],对运动员的研究包括足球、排球、篮球、体操、舞蹈、田径等项目。另外,平衡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层次水平的比赛中,如娱乐、业余比赛、高中比赛、大学体育协会比赛和职业体育比赛。有研究表明,与参加类似体育赛事的男性运动员相比,女性运动员的下肢肌肉骨骼的损伤发生率更高,韧带损伤风险更大[3]。此外,损伤后的平衡训练和康复训练对于运动员重返运动赛场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平衡能力训练是女性运动员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平衡能力变量参数

对于平衡能力的评定,有相对简单的主观评估测试,更多的使用仪器等量化的方式。主观平衡评估大多在野外和场外使用。在运动训练、康复中心以及医院常使用Berg平衡量表、Tinetti量表、Romberg’s测试、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EBT)和Y平衡测试等[2]。

现代平衡能力测试,包括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平衡能力评估,依据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来量化,特别是在实验室环境中。使用力板和计算机动态姿势图的现代平衡测试可以模拟具有挑战性的条件,例如移动表面和视觉环绕,在变化或改变环境条件下测试平衡和姿势稳定性。如平衡测试仪、测力台和计动态姿势描记法。力量应用的质心称为压力中心(CoP)模式,源自力板和运动轨迹形成加速度计,可用于量化人体平衡性能。记录CoP的可变位置,并计算CoP速度和振幅,采用CoP速度和振幅的增加测量值解释稳定性降低或平衡性差[7]。评估姿势稳定性最常用的是CoP偏移。压力偏移中心的速度和面积决定了姿势控制的下降量。另有一种新方法是测量CoP偏移的边界时间,这是对CoP到达支撑基础边界所需时间的估计。较低的边界时间可解释为姿势控制不稳定,即可用于执行姿势校正的时间减少[7]。

动态姿势描绘涉及通过与受试者的姿势摇摆成比例地旋转表面平台和/或视觉环境来创建各种冲突的感觉状况。其已被广泛用于评估人体平衡和姿势,特别是在临床实践中,以区分前庭、视觉和本体感受功能的紊乱,包括中枢协调[2]。NeuroCom平衡测训系统上的感觉组织测试(SOT),通过选择性地破坏躯体感觉和/或视觉信息来评估3种感觉方式的完整性。每种感觉的输入对平衡的贡献,可以通过测量站立对象的平衡调整来确定[8],能对运动员姿势控制进行非常精确的评估。这种评估可以在初始预训练期、训练期、康复期受伤后、康复期后进行,以评估损伤预后情况。

2 女性运动员平衡能力

众多研究揭示了女性运动员平衡能力的重要性。有关女性运动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上,并使用了不同的评估方案[2,9]。如分别对篮球运动员、足球运动员和体操运动员使用平衡误差评分系统测试静态平衡和SEBT评估动态平衡,分析平衡表现的急剧差异。研究发现,与体操运动员相比,篮球运动员的静态平衡更差;与足球运动员相比,篮球运动员的动态平衡更差,这是因为体操和足球运动更多使用单腿运动[9]。另有研究通过NCBS使用SOT和运动控制测试比较了足球、排球和舞蹈运动员的静态和动态平衡性能。研究发现,与排球和舞蹈运动员相比,足球运动员的静态平衡更差;与舞蹈运动员相比,足球和排球运动员的动态平衡表现更好[10]。还有一些研究使用YBT对单身运动员和多运动女性运动员的动态平衡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组之间没有差异[11]。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平衡差异归因于运动的性质和训练的类型。

另外,还有研究进行了女性运动员平衡训练及其对平衡表现的影响的研究[12,13]。其中一项研究是让足球运动员进行为期8周的神经肌肉训练和针对下肢核心训练,并使用SEBT测量训练前后平衡表现。结果发现,为期8周的训练改善了那些完成训练计划的足球运动员的动态平衡[12]。另一项研究实施了为期13周的印度平衡板训练,以排球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为对照组,使用BioDex平衡系统记录训练前后两组的平衡表现,结果显示,干预组稳定性增加[13]。这些研究均表明,平衡训练很可能会改善平衡表现,并可能减少女性运动员的伤害。总的来说,运动项目之间的平衡表现是不同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静态和动态平衡训练,平衡训练可以提高平衡能力,并有助于降低伤害风险。

3 女性运动员的平衡能力训练

有研究表明,平衡能力训练能改善个人的平衡表现,并有助于预防伤害。平衡训练包括睁眼和闭眼条件下的单腿姿势、单腿运球、蹲姿和摆动,以及进行功能性活动。女性运动员的平衡和神经肌肉训练也被证明可以减少严重膝关节损伤的整体发生率。对于年轻女性运动员,建议使用需要跳跃、旋转和切割的平衡训练计划,这些训练计划是足球、排球和篮球等运动中的一组类似事件[15]。类似的神经肌肉训练在女性手球运动员中已被证实,即使训练1年也能改善和维持动态平衡表现[16]。

平衡训练通常在不稳定的表面进行,以挑战本体感受和体感平衡系统。长时间平衡训练也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女性运动员的平衡表现。Myer等人对女性运动员进行了为期7周的强化训练和7周的平衡训练,结果运动员的神经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均得到提高[17]。成功的平衡训练方案是利用Bosu球的扁平和圆形侧面进行单腿和双腿深蹲、跳跃、深度握持和抵抗扰动等练习。对41名女子篮球、足球和排球运动员进行为期6周的训练,结合核心强化和平衡、阻力训练和速度训练,平衡训练包括站立、跳跃、下蹲和跳跃练习,重点使用Bosu球和瑞士球进行神经肌肉控制。结果表明,包括平衡训练在内的综合训练方案可以提高平衡表现[18]。另一项研究显示,在为期2周和为期8周的神经肌肉训练计划后SEBT的平衡表现有所改善[12]。

综上所述,建议在制定女性运动员训练方案时,在训练中加入平衡训练,以提高平衡表现并减少伤害,但要注意平衡训练的方式,也要根据运动项目要求而有所变化[19-22]。平衡训练应该包括但不限于双腿和单腿深蹲、跳跃,深度保持、阻力扰动以及使用Bosu球等[2],还应依据运动项目要求及时修改训练期间的练习内容,以便运动员能够在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完成训练任务。

4 小结

从不同运动背景的女性运动员的平衡分析可见,增加平衡训练对全面提高神经肌肉训练计划至关重要,平衡训练和核心训练可以同时提高平衡表现和减少伤害。在赛前、赛中和赛后进行平衡能力评估,可以降低运动员因平衡能力导致受伤的风险。教练员应将平衡评估和平衡训练纳入女性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常规方案。

[1]Paillard T.Plasticity of the postural function to sport and/or motor experience[J]. NeurosciBiobehav Rev, 2017,72:129-152

[2]Chander H, Dabbs N C. Balance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among female athletes[J]. Strength Cond J, 2016,38(2):8-13

[3]Hrysomallis C, McLaughlin P, Goodman C.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tests among elite Australian Footballers[J]. J Sci Med Sport, 2006,9(4):288-291.

[4]王金之,丁明超,马继政,等.大强度间歇跑练习对健康青年男性静态平衡能力产生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7):44-49.

[5]马继政,王增刚,胡斐,等.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相同负重往返跑对青年学员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8,34(4):350-354.

[6]王增刚,丁明超,黄强年,等.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负重往返跑对学员平衡能力的影响[J].军事体育学报,2017,36(4):61-64.

[7]Hertel J, Olmsted-Kramer LC, Challis JH. Time-to-boundary measures of postural control during single leg quiet standing[J]. J Appl Biomech, 2006,22(1):67-73.

[8]Guskiewicz KM, Perrin DH.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ssessing balance[J]. J Sport Rehabil, 1996,5: 45-63.

[9]Bressel E, Yonker JC, Kras J, et al. Comparis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in female collegiate soccer, basketball,and gymnastics athletes[J]. J Athl Train, 2007,42(1):42-46.

[10]Chander H, MacDonald CJ, Dabbs NC, et al. Balance performance in female collegiate athletes[J]. J Sports Sci, 2014,2: 13-20.

[11]Gorman PP, Butler RJ, Rauh MJ, et al. Differences in dynamic balance scores in one sport versus multiple sport high school athletes[J]. Int J Sports Phys Ther, 2012,7(2):148-153.

[12]Filipa A, Byrnes R, Paterno MV, et al. Neuromuscular training improves performance on 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 in youngfemale athletes[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0 ,40(9):551-558.

[13]Oliver GD, Di Brezzo R. Functional balance training in collegiate women athletes[J]. J Strength Cond Res, 2009 ,23(7):2124-2129.

[14] McGuine TA, Keene JS. The effect of a balance training program on the risk of ankle sprains in high school athletes[J]. Am J Sports Med,2006, 34: 1103-1111.

[15] Hewett TE, Lindenfeld TN, Riccobene JV, et al. The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training on the incidence of knee injury in female athletes. A prospective study[J]. Am J Sports Med, 1999,27: 699-706.

[16]Holm I, Fosdahl MA, Friis A, et al.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training on proprioception, balance, muscle strength, and lower limb function in female team handball players[J]. Clin J Sport Med, 2004,14: 88-94.

[17] Myer GD, Ford KR, McLean SG, et al. The effects of plyometric versus dynamic stabilization and balance training on lower extremity biomechanics[J]. Am J Sports Med, 2006,34: 445-455.

[18]Myer GD, Ford KR, Palumbo JP, et al. Neuromuscular training improves performance and lower-extremity biomechanics in female athletes. J Strength Cond Res, 2005,19: 51–60.

[19]马继政,徐盛嘉,丁明超,等.基本运动训练原则在促进新入校大学生基础运动技能方面的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2):136-142.

[20]李天义,胡斐,王增刚,等.不同负重量站立30min对健康青年躯干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J].军事体育学报,2016,35(4):105-107.

[21]胡斐,李巍,卢秋菊,等.不同负重量对军人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7):656-659.

[22]张鑫鹏,黄强年,田东,等.不同负重低姿往返匍匐对学员平衡能力产生的影响[J].体育科技,2018,39(5):30-32.

On the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of Women's Balance Ability

PENG Li, etal.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Nanjing 211101, Jiangsu, China)

彭丽(1988—),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军事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动态平衡姿势运动员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疯狂编辑部之拍照姿势大赏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第五章 跑“各种姿势的起跑”课时1教案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
浅谈动态平衡问题的解法
运动员